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森严可怕的刑罚的魔影,从有阶级社会以来,就和犯罪同时诞生了。它和犯罪一样,都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一端是侵犯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在另一端就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犯了罪就要受刑罚,犯什么罪就受什么刑罚。这一对由阶级社会一胎生下来的孪生子,到现在已经生存和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在最近数十年来社会主义出世以前,刑罚这个令人听了毛骨悚然的东西,曾经忠实地替历代剥削阶  相似文献   

2.
国家和法律都是阶极社会的产物,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公开以武装强制执行的所调国家意识形态”,它和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一样,都是保护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既没有超阶极的国家,也不能有超阶级的法律。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律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的历史发展所证实了的客观的科学真理。可是一小撮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借口百家争鸣和帮助党整风,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幌子下,却散布了“资产阶级法律是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资产阶  相似文献   

3.
<正> 一定阶级的政策,一般表现为该阶级为实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法是实现统治阶级政治的重要工具,是统治阶级政策的条文化、具体化、定型化。因而,法与统治阶级政策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共性,两者之间既不能相互分割,又不是相互对立;它们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部分,有区别,两者之间既不能相互代替,又不是相互等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再认识高鹏飞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所证明。教育的阶级性首先表现在德育上,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统治阶级无不以德育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德育始终为历...  相似文献   

5.
<正> 1 作为处在中国近代初期由闭关锁国转向学习西方开办洋务过渡阶段的清朝政府高级官员,丁日昌是一位很有个性的重要政治人物。分析其从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政治性格,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加深对他的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存在剥削制度的阶级社会中,每个人的性格带有显著的阶级性,具有同一阶级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性格特征。丁日昌一生的利益、荣辱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兴衰密不可分,他必然竭尽全力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并求保住自己所得的职位,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而坚决镇压本阶级统治的反抗者,这是一种阶级的本能。具体说来,丁日昌政治性格的阶级倾向性有这么几点:一,恪守封建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忠君思想为指导;二,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以维护现存统治秩序为己任,残酷镇压  相似文献   

6.
说明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官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赖以行使政权,亦即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专政手段和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法的基本作用,概括地讲,就是建立、保护、巩固、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的这个作用,通过对敌对阶级的专政和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来实现。也就是说,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的锐利武器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调整、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矛盾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法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统治阶级只有对敌对阶级的专政,而没有对内部的民主,就不能及时、正确地调整、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矛盾,其统治地位就得不到巩固,专政就得不到保障,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得到保护、巩  相似文献   

8.
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它就构成了人们的物质利益。占有物质资料,追求物质利益,就成为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物质利益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所进行的阶级斗争,最终都是  相似文献   

9.
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法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和对社会进行国家管理的必要一环。不论在哪种社会形态中,法的这一作用都客观地存在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左”的影响,在我国法学领域里,割裂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片面强调法的阶级专政作用,把法对内部关系的调整说成是对人民专政。因此,认真研究法在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中的作用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十分必要,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从社会发展史上来看 ,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结合起来 ,置于社会教育的重要位置 ,并以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力量实施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在内的社会教育 ,是自有文字以来的各个社会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都坚持把他们的阶级意识、经济思想、政治观点、伦理观念、教育信念、审美理解等等 ,概而言之即意识形态置于“统治地位” ,并且利用阶级优势、政治能量、经济基础、文化教育影响、宣…  相似文献   

11.
<正> 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承隋朝的基趾发展而来,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教育史的舞台。唐代教育管理制度是统治阶级藉以维护封建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培养本阶级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它为后代所仿效,对以后的封建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拟就其基本制度和特点作一粗浅探讨,请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两类矛盾学说是关于认识和处理阶级与阶级、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理论。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要善于调节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将矛盾冲突控制在由一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秩序之内。对两类矛盾处理如何,直接关系到阶级统治能否巩固,社会能  相似文献   

13.
任何类型的法,都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与利益的集中反映和最高体现。这就是法的本质。所以说,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根本属性。法的共同性,只能存在于各个阶级法的特殊性之中。各个阶级法的共同性即阶级法。 法的本质属性中所包含的强制性、规范性、社会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续承性等等,都与法的阶级性有关,都是法的共同性的表现。法的共同性中  相似文献   

14.
简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社会经济—政治模式的根本变革。市场经济的发生和发展 ,不仅突显出国家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特质 ,而且促使公共权力机关即政府的职能 ,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一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的话 ,那就是公共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一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析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是为了控制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暴力机关。这个机关在表面上是代表整个社会的 ,而实际上它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①。恩格斯指出 ,国家有两大特点 ,一是按地区来划…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本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创造的一切非物质的精神财富,都可列入精神文明范畴。法制作为人类社会协调自身关系的准则,作为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自然也应列在精神文明范围之内。但是任何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侧重点,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①这就把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邓小平同志并且进…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各阶级都十分重视培养后代继承人问题。他们不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按着自己阶级的意志教育后代,而且还总结出系统的经验,整理成文,流传后世。《论语》、《孟子》是封建统治阶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卢梭的《爱弥儿》和《仟悔录》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教育的楷模。无产阶级也是如此。马克思回答女儿的“自白书”已成为当今社会许多青年的座右铭;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是各国无产阶级公认的教育学。可见,教育好后代是历史上各阶级义不容辞的职责。但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却有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学说史上,最深刻,最富于创造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理论之上的学说。它创造性地揭示和分析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它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社会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压迫的工具。所以,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只要承认这个学说的前提,就无法抗拒它的结论,就必须承认,有必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打碎”资产阶级专政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慈善有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和统治阶级的慈善之分.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伴随人类的历史,它发挥相互扶持和凝聚作用,体现着民众的道德和社会的温暖,是真正的慈善;统治阶级的慈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虚假的慈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慈善事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则被科学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取代.我国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体现了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语境中 ,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 ,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这种虚假性主要表现为伪真理性、伪人民性和伪永恒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有赖于在理论上建立科学的社会学说和实践上展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