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85年11月4日至7日在泰安市举行。会议听取了上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回顾和总结了上次代表大会以后,三年多来我省历史学研究和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组织方面,在进一步健全省和各地市历史学会建设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会(筹备组),山东古国史研究会(筹备组)等三个专业性研究学会;活动方面,先后举办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中日甲午战争史、山东东部古国史、孔子研究、孟子研究、扁鹊里籍研究等大中小型学术讨论会和座谈会十余次,活跃了学术空气,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史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成果方面,三年多来,发表论  相似文献   

2.
《中文信息》2008,(1):58-58
甲午战争博物馆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性博物馆,馆址设在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旧址,创建于1985年,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通过文物、图片、蜡像、沙盘、模型等展览形式和影视手段,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3.
戚其章1925年3月生,山东威海人。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著有《中日甲午威海之战》(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北洋舰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辑校《李秉衡集)(齐鲁书社1993年),主编《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12册(中华书局1989~1996年)等。王永祥研究员,1937年生,河北人,原河北省社科院…  相似文献   

4.
<正> 戚其章,山东威海市人.1925年生.1948年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毕业.1949年5月入伍,在军事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开始专攻历史.先研究中国古代史,后改为中国近代史,重点是甲午战争.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5.
<正> 五十五年前的台儿庄大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也是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大战五十五周年之际,枣庄市、台儿庄区两级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联等单位,于1993年4月8日至11日,在枣庄市和台儿庄区,共同举办了“台儿庄大战五十五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中国大陆学者共140余名,美、俄、英以及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14名,部分参战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发扬光荣传统,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20日至25日在威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余名代表济济一堂于当年甲午重要战场,对甲午战争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 一、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问题。大家较一致地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转折点。其重大影响:从国内看,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败,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空前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敲响中国民族觉醒的警钟。一切不愿亡国亡种的阶级、阶层和个人,无不从此惊醒,开始深思、探求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7.
<正>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倭人肇衅,论者纷纷,忠愤之怀溢于词色.”时人所论,大致有速胜论和持久战两种主张.本文拟对甲午战争中的这两种主张略作评论,以求教于同行师友. 一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结,这是民族的耻辱.但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在甲午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本有可能速胜. 就近代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来看,毫无疑问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忽略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但力量的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甲午战争既因朝鲜问题而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5周年.现将戚其章同志的新著《甲午战争史》(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结束语摘出发表,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199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一百周年。9月7日至11日,由山东省宣传部、中国历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威海市委和市府等单位发起,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了“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峡两岸及日、韩、美、德、加等国的历史学者125人与会,提交论文98篇。与会者报告了自己的论文,并进行了热烈、广泛的讨论,显示了国际间甲午中日战争史研究的新水平。与会者的论文和讨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建国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来,这一研究进展很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一些新的重要突破.值中日甲午战争九十周年之际,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就是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论丛》是戚其章同志长期研究甲午战争史的论文结集,共收文章二十九篇,有关于北洋舰队建立、发展、覆灭和甲午战争起因、进程、结局的考证和论述,也有关于人物的评传和史料辨析,还有关于甲午战争史研究概况的评述和理论的阐发等等.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观点鲜明,资料丰富,论说充分,叙述生动,史论结合,寓论于史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明义,社会主义学科研究专家.1932年9月生于河北景县.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运专业本科,并留校任教两年.1962年调山东大学工作,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社系主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出版著作、教材、辞书2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将届九十周年了.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前仆后继,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在近代中国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不朽篇章.我们民族所蕴藏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誓死战斗,而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甲午战争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的.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13.
姚琦 《兰州学刊》2007,(10):175-177
洋务时期兴起的赴欧留学基本上是以船政教育为特色的,从1875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共派遣140余人赴欧学习船政。洋务时期赴欧船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早期造船工业、海军建设和海军教育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九十三年了。外国的一些学者认为,英国在甲午战争中“大体上都同情中国,对日本缺乏好感”,“它反对对中国的任何瓜分、或者把中国的任何大块领土置于外国的控制之下。”“它一直带头帮助中国”,英国是中国的“朋友”、“保护者”等等。对此,笔者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一、甲午战争前英国在远东的策略英国在甲午战争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同战前英国在远东的策  相似文献   

15.
根据信息理论,结合甲午战争的史实,清朝甲午惨败在于信息不灵、漠视信息和滥用虚假、错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正>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上层有没有分裂为帝后两党?翁同和与李鸿章是不是主战、主和两派?夏冬同志在《北方论丛》1984年第1期发表《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与翁同和》(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认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他们之间"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从而也否认了帝后两党的存在与战和之争的事实.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期间,盛宣怀身兼津海关道、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总局督办和总理后路转运事宜四项职务,他作为直接指挥战争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重要助手,是甲午战争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笔者略述己见,以俟指教。 一、致力于战时保障工作 在甲午战争中,盛宣怀主持电报通讯,总理后路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4月(清光绪二十年三月),清政府在北京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试.在这次会试中,张謇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修撰,供职翰林院.张謇在京供职未久,便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一爆发,他立即投入反侵略的主战活动.同年10月,他因父亲去世,回籍丁忧.张謇参加反侵略战争的主战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影响较大.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人格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人格观的转折点。甲午战争前康有为已经介绍了西方近代自主平等的人格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如何与中国的改革实际相关联,他当时并没有涉及。甲午战争的惨败对康有为的思想触动很大,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他深感国民的主...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丰厚收获——评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陆炎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的《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汇集了当今国际学术界有关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成果,代表了这个领域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