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根据作者的亲身调查材料,从演唱要求、演唱程序、音乐形式、演唱内容、演唱场合几个层面,较深入地论述探讨了侗族大歌和耶歌的蜜切关系.并得出了大侗歌是在耶歌基础上产生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文章结合侗族大歌的历史、流传地域,大歌的演唱方式及演唱场合,大歌的种类及内容,大歌的演唱者、歌班传承等,认为侗族大歌成功申遗后所保护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令人焦虑,保护与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着重介绍侗族大歌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2003年黎平县政府开展侗族大歌申请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工作,未获得成功;2005年开展侗族大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下步申报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拿到了“通行证”;2008年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集了侗文化专家到贵阳制作申报所需文本,贵州省电视台完成了影像的制作。文本与影像资料将于2008年9月25日上交国家文化部非遗中心,并报送到联合国初审合格。同时,阐释了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保护传承侗族大歌的重要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以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常识。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5.
侗族大歌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特定的生态环境。文章旨在研究分析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侗族大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侗族大歌是多声部音乐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充分展现了侗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细腻朴实的风格直接来自音声结构,体现为:分节歌性质的多段联体“枚”;支声复调织体与持续音衬托式主调织体;以五声羽调式为主;旋法起伏有致;侗语“吟腔”进行演唱。此音声结构的形成与其文化生境密不可分:历史悠久的农耕方式奠定了侗族大歌的和谐稳定性;鼓楼文化促使和声织体的形成;极富凝聚力的人文风俗促使形成以腔段为核心的多段联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对黔东南黎从榕地区侗族情歌音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多种形式举例分析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并指出侗族大歌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应促进侗族大歌音乐从田野走向社会,进一步提高音乐文化的研究层次,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侗族大歌是南侗地区的侗家人至今仍然保持和传承着的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大歌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从文化传承来看,也是侗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美育方式获得社会化的过程。大歌仪式在侗族文化中有一种超越了具体的现实诉求而将人提升到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纯然忘我的澄明境界之中的力量。这种奇妙的声音艺术显示出侗族人对声音形式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侗族大歌虽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可从侗族大歌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手机彩铃等现代手段以及比赛方式等来宣传、推广、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进而积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它传承了侗民族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歌之中。大歌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其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和审美视界四个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侗族大歌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音乐及其原生态演唱挺进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虽然仅参与两届(十二届和十三届),可充分展示了众多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丰厚的底蕴。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推广作用,是时代呼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也让人们对原生态艺术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引发对原生态民歌深层次的探讨和争议。笔者认为,继承和弘扬原生态民歌,理当完好的保留其朴素、浓郁的神韵遗风,绝不可以主观因素或某一目的扬长避短加以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乃民族精神之魂,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侗族曲艺交流会”的召开,是侗族曲艺艺术研究的开端,也是侗族曲艺研究中的里程碑,同时也是“曲艺”这个概念首次进入到侗族文化系统内部.侗族曲艺的研究对侗族歌谣系统中的说唱艺术进行了梳理、归纳、分析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侗族民间艺术的整体研究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对于在历史上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来说,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语言是很普遍的事情.侗族民间也有大量的"汉字记侗音"古籍文本传世,这些文献涉及侗语歌册、历书、祭词、款词、占卜书、谚语等,是侗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侗族习惯法——《款约》的渊源和形式,分析了其特征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侗款的和谐内涵进行了现代解读。这就是侗款充分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自由、平等、公众参与,强调舆论监督等,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必武认为,新民主主义政权是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爱国民主分了组成的联合专政的政权,是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主爱国人士共同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形式;应以人民代表人会、车队、法院、政府组成新民主主义政权机构,并创建法律、法令、规章、制度;革命胜利后在政权机构中应继续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人会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制度,应正确处理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联合政府本身就是最好的统一战线形式。其理论与实践丰富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与统一战线思想,坚持丁共产党的一贯政治主张,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供了政治前提,为新时期多党合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