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本文从所得州、郡、县中正官实例 ,分析认为 ,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之设置似应为州有中正、大中正 ;郡、国设中正、大中正、小中正 ;县、邑设中正、大中正、小中正。梁初仍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与坞堡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时期 ,随着门阀势力的兴起 ,九品中正制的种种弊端已暴露无遗。诸如选举专重门第 ,不重才能 ;中正徇私舞弊 ,趋炎附势 ,贪图贿赂 ,定品不实 ,以致中正权力极度膨胀 ,威福自专 ,使得选举腐败 ,世风颓毁。尤其是当门阀制度确立之后 ,九品中正制亦蒙上一层浓厚的门阀色彩 ,并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两大特征 ,从而成为巩固门阀政治和士族世袭特权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举制度,是由其特定的教育环境所决定的.曹魏之初,随着整体社会教育的衰微、门阀士族的形成,朝廷在与大族相妥协的情形下创立九品中正制;晋时,由于士族家学独盛,门第被无限夸大,九品中正制又独为士族所把持,将维护士族利益之功能发挥到了极点;南北朝时,君权回归、教育复兴、士族衰微,作为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便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纵观其演变历程,实是选举制度在乱世教育衰微情形之下的一种病态反映.  相似文献   

5.
东吴九品中正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时期,建国于江左的东吴政权曾经仿效魏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东吴的九品中正制虽然在组织设置、中正职权及其选任方面均是因袭魏制,但在某些地方也略有变异.东吴将九品中正制移植于江南,既和魏、吴两个分立的政权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历史条件有关,同时也是东吴政权在实现其全面江东化过程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东吴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仅确保了江东大族特别是吴四姓的仕宦特权,而且也兼顾到淮泗集团和流寓大族的利益,从而对巩固东吴政权及其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出现过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多种选士制度,在这些选士制度中,唯有九品中正制拥有诸多的异称,例如:九品官人制、九品、九品之制、九品中正官人法、中正制、九品及中正等,迄今未有统一、规范,为学界共同认可的名称。在这些名称中,哪个最能反映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这一制度应以何命名,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为九品中正制,一是认为应为九品官人制。前者可参见张旭华《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后者可参见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栽《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两文对各自的观点做了较为完备与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士族集团形成于东汉 ,并于东汉后期作为第三种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庶族阶层的代表曹操终其一生对士族豪强实行抑制与打击的政策 ,但迫于形势 ,又不得不同时实行拉拢政策。正是由于曹氏集团对士族集团的拉拢与妥协 ,九品中正制得以创设 ,从而 ,为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婚制关于夫妇情爱伦理问题的调整并非主要功能,外在的家族秩序、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规制才是其核心内容,这与现代婚姻法的机制正相反.鉴于这种缘由,历代的立法皆强化诸如此类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其目的是通过婚制的意识渗透形成政治习惯,借以维护以封建纲常伦理为基础的皇权政治和官僚体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禅让制、世袭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取士制等发展阶段.以隋唐为分界线将其分为"荐举"与"科举"两种制度,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利弊得失,以期对今天的用人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高等学校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三种教学管理制度从涵义、特征、产生背景、优点和缺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分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在分析和研究目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革的建议,指出无论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推行,还是它的改进、完善,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制度与人性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低效率问题进行探析,认为现有国企制度的低效率并不仅缘于产权制度本身,还缘于国企制度体系没有建立起与人性的良性关系.因此主张对国企制度进行适合人性的改造,加强对经营者和职工的激励,并注重激励的相容性和有效性;在有效激励的基础上加强对经营者和职工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整体推进,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经济时代金融的虚拟化、自由化和一体化的特征入手,分析投资基金法律制度该如何应对和反映这些特征,从而把握投资基金法的时代特征和立法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个人利益是经济人在成本约束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趋利过程,而经济人是从自然中发展起来的,既要服从自然,又要超越自然,而超越背离了服从的前提,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只有从完善的制度、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等方面规范和引导经济人的行为过程,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个人、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证人豁免制度的直接目的是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充分收集犯罪证据以及缉获犯罪嫌疑人。其深层目的是为公诉做准备,并为客观、公正地审判奠定基础,保证诉讼的质量和效果。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保障证人和被追诉人的法律主体地位,规制国家权力并维护公民权利。对抗制为证人豁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结构性环境,而豁免证人以使其作证或者提供案件相关信息又促进诉讼双方进行激烈地对抗。证人豁免制度作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特免权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必然产物,其目的与结构深刻地体现出法律实用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历史·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组织、干部、人才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在新的起点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观念、突破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改革的难点.在改革进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党政干部选拔、考核、管理三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内容,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干部管理和激励保障制度、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制度等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巡行使能够获取地方官的为政信息,并把该信息传送至上级部门,以作为考课地方官的重要依据;巡行使亦可在巡行过程中奉旨直接考课、黜陟地方官。巡行既是考课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考课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考课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制度创新包括国家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诸多内容;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上,其中人力资源要素的创新最值得重视;组织创新,构建出“过程组织”,即以“过程”作为构件来构造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