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邦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叙述风度包括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薄暮情调类的叙述情调 ,心理情绪流的叙述结构 ,线性化与非线性语言的同构同在的叙述语言 ,这四者共同建构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个性化的叙述风度。其小说的叙述风度不仅表现为外在风貌 ,也表现为内在气韵 ,有显在的形式性 ,又有潜在的意味性 相似文献
2.
认识施蛰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17-24
施蛰存不但是 2 0世纪 3 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而且在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碑版整理方面都卓有建树 ;他长期编纂《现代》等文艺刊物 ,对祖国文化的继承和创造 ,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翁菊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38-41
本文针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呈现出浓厚的讽刺色彩问题,探析施氏对历史内容及对象的独特的选取、观照角度,来阐释其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历史小说的独异性。 相似文献
4.
许希阳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施蛰存与爱伦坡两位作家都醉心于怪诞主题的文学创作。从创作渊源上看,施蛰存承认曾耽读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早期写过模仿之作。但笔者认为,只有当施蛰存的两个文集《梅雨之夕》和《将军的头》完成以后,其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之时,两位作家才开始了真正的对话与交锋。本文试图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的生成与表现。论文具体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超自然的美、变态的爱欲、死亡这四个方面层层展现、剖析两位作家小说中的怪诞主题。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和施蛰存的小说有同有异,很有可比性。其异同主要表现在: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但其严格程度、感情烈度不同;都有对性心理的描写,但郁氏写的是性苦闷,施氏写的是性压抑;小说中都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但郁氏小说多描绘自然美景,施氏小说多渲染古典之美。两人小说风格的相同性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修养的共同性、现实人生的孤独和压迫感以及外来影响的共同性,不同性主要是生活经历、文学主张和性格不同造成的。比较两人小说风格的异同能让人们更好地把握两人小说的艺术特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作家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学振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著名 ,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表现为人物与他者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7.
齐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4):63-65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的编辑活动中,施蛰存以进步的编刊立场把握着时代的主流,在刊物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其兼容并包的编辑方针和灵活敏锐的编辑意识使《现代》杂志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文学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8.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在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潮中,施蛰存是最先接触到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先觉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展开了小说中千变万化而又扑朔迷离的性心理视域,呈现出此前华语小说未见的风情,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是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创作了一批“独辟径蹊”的现代主义的小说 ,但这些现代派小说同时呈现出非现代主义特质。这一方面源于他内在自身思想性格的两重性 ,一方面由于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0.
翁菊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72-75
施蛰存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由早期的简单模仿,到受其影响更深从而转向怪诞小说的创作。但施蛰存小说的怪诞更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怪诞,重在表现人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唐祥勇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71-74
在1930年代的文坛上,施蛰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像京派那样在自然生命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也不像海派那样沉迷于物质世界,同时也拒绝革命文学对未来的展望。他在乡村与都市文化的时间差中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2.
余志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2):52-54
30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都曾涉猎过这一领域。与这些作家不同的是,施蜇存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不以“讽刺现实,呼唤斗争”为目的,而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超脱于文学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功利性目的,远离时代斗争风云,潜心于艺术创新,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和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说来分析、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古人心灵的隐秘,体现了创作思想、创作手段的先锋性,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早年发表于《半月》杂志的创作,至今是未被关注的部分。作为历史的真实存在,它们的意义会在“显示”的同时,得到准确的理解和判断。通俗期刊作为媒介对塑造普通读者的文学想象和文化行为,其意义不容忽略,这也正是其现代性因素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陈建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3):70-7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主要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其作品与弗氏的人格结构学说互相印证,施蛰存站在人的本我欲望这一独特视角,尤其是从上海都市语境出发,表达了对现代都市人自我的探寻,折射出都市人复杂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王国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1):101-104
施蛰存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颇有成就的编辑大家,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他存有偏见。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推介了一大批现代派作家,也培养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还为左翼作品提供了发表平台。《现代》杂志的商业运作模式,自由精神所表现出的包容性、开放性,充分展示其特有的现代意识。值得编辑同仁深思。 相似文献
16.
杨迎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1-4
老舍和施蛰存都是都市小说家,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而是客观中肯的,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7.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65-70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格异常,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周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4):50-53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杨迎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3):5-9,13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刘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施蛰存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历时十一年主编了六集<外国独幕剧选>.其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市场沉浮,施蛰存默默肩负起这项艰难浩大的文化工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挑选外国独幕剧和译者,又以精细周详的编辑思路和策划方案使得这套书获得生动美丽的面孔.他晚年的编辑活动.既延续了其早期文学期刊编辑活动的思路,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