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蛙婆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广西红水河两岸的东兰县壮族山村,从古至今,每逢新年到来,都要欢度一次盛大的蛙婆节(青蛙节)。蛙婆节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延续至月末,村村寨寨铜鼓声不断,男女老少沉醉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壮家过新年,别具新彩。广西各兄弟民族的传统佳节,各有特色,而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要数壮族蛙婆节。它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初期,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然而,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代统治者又把它视为“伤风败俗”,关于蛙婆节没留下史文记载,也极少有人去探究,这是一件遗憾的事。笔者生长在红水河边,小时候参与蛙婆节的活动,建国后从事  相似文献   

2.
蚂(青蛙)节是红水河一带壮族民间一个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节日,东兰县是蚂节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每年春节举行的“祭蛙婆”活动,其仪式包括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这种质态古朴、文化内涵丰富的祭蚂活动,是壮族及其先民进入福作农业社会以后,为祈求风调雨顺、人了繁衍、粮食丰收而生发的对青蛙崇拜的一种仪式。蚂节中的敲铜鼓、唱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了民间文化生活,展示了当地壮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蛙纹铜鼓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发现蛙纹铜鼓最多的地区,壮族先民瓯骆、俚僚是蛙纹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铜鼓上所铸的立体蛙形象,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和崇尚铜鼓的结果,反映了壮族先民进入农业社会后对雨水的依赖,把青蛙视为可呼唤雨水的灵物。同时,青蛙旺盛的繁殖力,被人们奉为多产的象征。将崇拜物青蛙铸于”通神之器”的铜鼓上,企以增强铜鼓的神秘灵性,用于祭赛神灵,以达到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蕃衍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民俗中有关青蛙信仰与崇拜的起源说法较多,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稻作祈丰收,二是生殖崇拜,三是戏剧之神等,其中的稻作祈丰收说与生殖崇拜说得到较普遍的认同。笔者认为,青蛙信仰起源于原始巫祭祈雨,巫师交感星相而附会成对西方白虎七星中的“奎星”崇拜,然后被衍生为两种祭祀主题方向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祈雨——稻作祈丰收——社戏祭祀之神,原始巫之星相学——奎星崇拜——治水——驱邪逐疫——祈求生育平安。至今仍盛行的江西省金溪县青蛙崇拜现象,折射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变迁过程中,由巫师对“奎星”崇拜而附会为青蛙神的交感点,从而揭示南方古代民族青蛙信仰由“理念”嬗变为神祗的“神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娲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广泛流行的漩涡纹是汉字“神”、娲”、涡”的原型,蛙纹是“蛙”、“娃”的原型。甘肃青海地区彩陶上的漩涡纹、蛙纹、四大圆圈纹等图案应该和女娲传说有关,反映的可能就是女娲造人并化万物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远方的客人,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想买几斤枸祀带回去,供亲朋享用。枸杞是一种药材,向以珍贵名扬中外。由于吃了它可以滋补提神,增强体质,有人称作“却老子”;还因它能治疗眼疾,有人叫“明目子”;也有人誉名“雪压珊瑚”,因为那玲珑秀丽的姿态,很象一株迎风婷立的珊瑚树;河南有人还叫它“红耳坠”,的确,如果拣几颗形状大小适宜的鲜红枸杞戴起来,一定会使真正的玉坠失色。现在所以叫作枸杞,是因为它的剌象棘枸的剌,茎象杞的条而得名。枸杞依树性分,有软条茨,硬条茨两种;依叶色分,有大黑叶,小黑叶;依果形分,有长圆形,圆形、两头尖三种。其中以软条茨、大黑叶、长圆形的为最佳。枸祀在医疗上,可以润肺、清肝,对于治糖尿病、眼病和贫血症等都  相似文献   

7.
湖南永州市道县一松树岭惊现石雕群,引得世人议论纷纷,推测不绝。有人认为,它可以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甚至年代更早;有人认为,它与神奇的女书文化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有人认为,它与“三皇五帝”之一舜帝有关,是崩葬之地、祭祀之所;有人认为,它是原始越民族与瑶族关系的文化遗存,等等。一座普通而平常的松树岭,邻近村民眼中的“鬼崽岭”,外界传说中的中国式的“复活节岛”,为何竟变得越来越神秘莫测起来了?近日,笔者冒着寒风冷雨,明知山有“鬼”,偏往“鬼崽岭”,去实地一探究竟。一片苍翠的松树岭车行在古老的永州大地,扑入眼帘的,除了黄土,…  相似文献   

8.
考察中国文化统一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在地表现形式,是“在地理解”中国文化统一性的重要途径。历史人类学研究表明,左江花山岩画的内容与东南沿海古代越人、西南濮人和左江区域原住民都有文化渊源,反映了春秋以来南部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区域文化统一性形成的历史图景。作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主题的蛙图腾崇拜,吸收了仰韶文化蛙图腾崇拜元素而形成且独具地域特色;在民族分分合合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骆越及其后裔的蛙图腾崇拜也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北传,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因而成为中国文化统一性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一统多彩”是中国文化统一性的一种在地表现形式,构成了另一种在地理解中国文化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拉萨有一个“门孜康”。“门孜康”是一句藏语,“门”就是“医”,“孜”是“算”,“康”是机关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称它“医算局”。这是一所从事疾病治疗,研究和培养藏医、天文人材的专门机构。它成立于1915年,至今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历史。过去,它一直是为西藏三大  相似文献   

10.
壮族蚂节     
“蚂节”,是流传于广西天峨、南丹、东兰等县壮族的传统节日。 相传青蛙是天上玉皇派来人间报晴雨的,后被人杀害,从此天旱,民不聊生。壮族先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给青蛙隆重殡葬。此后,人间又过上了好年景。为了感谢青蛙的恩德和祈求平安、丰收,人们每年都举行“蚂节”,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11.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首朝鲜族情歌,歌词现在还记得: “那儿的小鸡咕咕咕 那儿的蜜蜂嗡嗡嗡 那儿的青蛙呱呱呱 那儿的大鹅哏儿更 那儿的皮鞋塌拉拉 那儿的木鞋登登登 那儿的木滚笃打打 那儿的棒槌咚咚咚 那儿的大门吱更更 那儿的窗户得扔扔 那儿的炕纸亮光光 那儿是我一生幸福的地方” 这首歌的名字叫待嫁歌,是即将作新娘的人对所嫁之地的赞美。这种赞美仿佛并没有赞美,除了“亮光光”──朝鲜族的炕纸我见过,是用油漆刷的──是写照之外,其余的宾语全都是象声词。蜂之嗡嗡,蛙之呱呱尚可能,而“吱更更”的大门与“得扔扔”的窗户,读…  相似文献   

12.
面对民族文化,市场是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民族文化,市场是什么?“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哈哈镜”?有人说: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冥冥中操纵着人们的命运。其实,对民族文化来说,市场也可以比做“形形色色的镜”。有时,它是“放大镜”:不起眼的小东西,如一方织锦、一个绣球、一款...  相似文献   

13.
蛙的形象在我国南方是随处可见的。它不仅活跃在广阔的田间原野,而且铸立于古代先民遗留下的铜鼓之上。壮族作为一个稻作民族,对蛙尤其偏爱,至今民间仍然保留着许多与蛙有关的民俗活动。它折射出了南方古代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方式和朴素的世界观,反映着壮族古代先民在这种认知方式以及世界观影响下的行为准则。壮民族对蛙的偏爱、对蛙的崇拜和神化程度是其他民族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4.
龙帕行     
一个氏族公社的部落里, 突然响起二十世纪的马达——这里讲的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绝不是一个怪诞的神话。在祖国遥远、遥远的西南边陲, 有一个基诺人的寨子叫“龙帕”, 九十九层山林把它与世隔绝, 一抬头,顶上的青天只有簸箕大。这里的人不知道山外还有个世界, 山外的世界也忘记了它, 于是,一个世界已经在探索外层空间, 另一个,还在集体采食着无花果、青蛙。  相似文献   

15.
冼周 《民族论坛》2012,(16):110-112
何光岳先生的遗作《炎黄源流史》以读音相近之故,论述俚人源于炎黄时期的方雷氏,其论证方法有误。关于俚人的名号"俚",何先生认为是源于方雷氏之"雷",这种观点与图腾的涵义不符,但我们不可否认俚人的文化有很深的雷崇拜的烙印。俚人铜鼓上的蛙饰不应看作是青蛙图腾,而是雷崇拜的一个因子。  相似文献   

16.
海南黎族蛙崇拜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蛙纹是海南黎族社会中表现在妇女文身、织锦及生产生活用具等方面的重要纹饰,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崇拜意义.本文试图对黎族青蛙纹的崇拜涵义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理,是电影上“五朵金花”的故乡,不仅风光秀丽,更以丰富珍奇的特产赢得人们的称赞。珍奇的大理石苍山韵风月,奇石吐云烟。这是郭沫若同志对大理石的两句赞诗。从这两句诗里,可以想象到它那独特的花纹、绚丽的色彩和自然天成的韵味。大理石产在点苍山。苍山十九峰,峰峰都产。据考证,它是一种变质的石灰石掺杂多种金属物质,在高压下凝结而成。从品种上看,大体上可分“彩花石”、“水花石”和“白石”三大类。  相似文献   

18.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五火’精神,决心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的时候,张声震同志主编的《壮族通史》的出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促进壮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而且有助于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这是壮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盛事,是值得庆贺,值得高兴的。历史是前人活动的结果,历史著作则是对前人的这种活动的一种理解、一种蛙释、一种评价,往往因人而异。只有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准绳,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因而才是正确的。任何历史著作,总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它直…  相似文献   

19.
藏文从创造和使用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一古老文字,从它创造之时起,便留下了书写的典范,受到后代重视。据文献记载,藏文创造者吐弥桑布扎写作过一批尊崇松赞干布的诗歌,亲笔书写在“绛”地一寺庙的石壁上,摩崖保存下来。后来人们认为这一摩崖字形匀整生动,好似“黑蛙伸足”,说明自从有了藏文,也就有了藏文书法,而且在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了闪烁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凡都到过藏族地区的人都曾见到过那种经幡飘扬、神秘莫测的“Lartse”崇拜,有人也能形象地描述它的祭祀过程和解释其内在含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遗俗.“Lartse”从藏文字面意义上讲是山巅或山峰的意思、汉语的引神意是山神.从“Lartse”的祭祀形式和藏族对它的崇拜、信仰的表层观察,的确有点自然崇拜的意味.每年祭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份进行.当地汉族等称这种活动为“插箭”或“造山神”.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来分析“造山神”这一现象,本教认为天神、地神、地底神是万物的主宰,无处不有.而山神仅在某一山头或地段.山神因不同部落、氏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也不尽相似.这似乎又反映出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影子.有的将牦牛作为“Lartse”的替身;有的将山羊等作为传递供奉者愿于“Lartse”之间的信使.在不排除自然崇拜这种可能的前题下,它是否与畜牧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有关.畜牧业的发展,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