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艺术设计早熟特征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附加于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使命的一种广泛的活动。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在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早熟的特征。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早熟性,在“软件”上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直觉发达;在“硬件”上表现为以生产为目的经济文化萎弱,不合时宜。早熟是一种不成熟,我们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从其成熟因素中寻找现代艺术设计的切入点,并努力将其从早熟引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1 一部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的《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 5卷本 ,经过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长达 8年多的艰苦努力 ,终于在1 998年 9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件令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大事 ,因为它为跨入 2 1世纪中国新文化建设拉开了壮丽的一幕 ,我们可以史为鉴 ,更加深入地研究修辞学 ,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同时 ,可以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贯通古今研究修辞学的历史 ,更多地了解中国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况且 ,“据了解 ,西方也只出现过断代史或某几个历史阶段相连的史著 ,尚未见有贯穿古今‘通史’问世。”研究中国修辞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陈安仁在《中国文化史》中所阐发、运用的“文化”概念、文化史研究理论方法及文化通史编撰形式,通过分析、评价其得失,指出其中值得今天文化史研究反思和借鉴之处,并由此强调一部好的文化通史著作应做到理念、方法、材料和文本的兼容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是学界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思想资料的著述,曾长期引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思想通史》不应该预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但古往今来的学者研究思想史或哲学史皆会预设理论框架。而且以今日视角看,《中国思想通史》仍然具备知识的“含金量”和理论的“含金量”,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含金量”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但也具备历久弥新的永恒性。另外,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思想通史》对唯物、唯心分析工具的使用是严格把握分寸、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能将唯物、唯心分析工具泛化、绝对化的错误归咎于《中国思想通史》所开创的学术范式上。  相似文献   

6.
一魁奈是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方法论与他的“自然秩序”世界观紧密相连。他的经济理论也是以“自然秩序”为基础。魁奈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没有原则性区别,它和有机体一样,既有健康之日,也有患病之时,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农业资本家指导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直接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我调节、自发调节和自觉调节(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体系,十九世纪初的自然科学“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画面”,而且整个社会也是一个体系或系统:“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后来,列宁也要求在对社会的研究中自觉运用辩证的方法,“把社会看做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  相似文献   

9.
人乃自然之骄子。人类从来就和自然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在物质活动领域抑或精神活动领域都是如此。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又从来不滞留子既有而总是指向将来,包蕴着日新月异的内涵。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界生生不息,更由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变动不居。普列汉诺夫正确地指出:自然界“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即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所决定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从自然界获得各种不同的印象,因为它是用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之绘画——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想论述都市景观的绘画是为了在中国和日本目前的“现代化”的整个潮流中,城市生活环境破坏成为特大问题的时候,以美术史研究者的立场,重新认识传统的城市之美。“现代化”的意思,就是在生产功能方面,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而达到“工业化”;也就是为实现这目的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化”;让以前的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生活转变的“都市化”;由于西洋率先实现,因此对我们东洋人来说,  相似文献   

11.
1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人类社会自身作为考察对象的、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政治实用主义和道德伦理型的忧患文化,因而是一种缺乏理性(这里指的是一种对自然界的长期考察中形成的心理倾向和思维方式)精神而充满非宗教的神秘主义的“黑箱文化”,那么,长期以来以自然界(包括自然人)作为考察对象的西方文化则曾经是一种重视研究自然、重视科学实验和逻辑分析而忽视人类主体世界和社会历史领域特殊性的分裂文化。所谓“分裂”,就是指西方历史上的文化总是存在着二分的、对立的两极。这种分裂不是指的逻辑矛盾,而是一种文化主体精神的二分和对立,与东方文化如中国哲学的整体性和对立方面的交流及融通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种社会制度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是指上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文化”、“北京文化” ,就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文化从狭义上讲 ,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如“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对我国丰富、复杂的文化如何划分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一般来讲 ,把一定社会的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中世紀史,实际上是从原始公社至鴉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通史。顾名思义,通史自不同于断代史,尤其是专门史,象哲学史、文学史、美术史等。它包括的时间长、方面广,象政治、经济、文化范围内的东西都在内。“应当反映一门知识的现代水平,应当成为这门學科的各种问题的研究的总結。”这个要求适用于一切学科,而对本门学科来说,还必须做到:既要有縱的贯通,又要有横的综合,才能适应时间长、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自强撰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先秦卷》 ,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考察了中国史前各物质文化阶段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对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水平 ,以及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演变和封建制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 ,作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论述。由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陈高华教授和史卫民研究员撰著的《中国经济通史·元代卷》 ,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元代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各环节 ,作了系统的论述 ,力求全面反映元代…  相似文献   

15.
“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客观性和完整性是历史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中后者是通史之所以为通史的特殊性所在。过去的通史和“新体”通史,或者不是以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对象,或者因体例所限而不能满足通史的特殊要求,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史。“历史完形论”明确指出:通史的对象是人类过去的活动,通史要维护和体现历史的完整性。“历史完形论”是我国近代以来通史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作,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哲学,就着重探讨“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而言,早在古希腊时已经产生。在人类文化尚未分化的古代(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前),科学哲学担当着人类知识“圣母”的角色与功能。它不仅负责对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还肩负着对科学未知的填空,成为包罗万象的神秘“母体”。虽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就把哲学(“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进行了区分,但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前,总的说来,具体科学并未真正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类知识仍然混然一体,表现为“自然哲学”。这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个发展形态——古代科学哲学。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待自然界的方式方法问题”已成为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对认识论探讨的重点在认识的来源与本质,尽管对认识过程与方法也有所涉及。与这一阶段整个哲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思想史上,先秦思想家荀子曾经说子思、孟子“僻违无类”,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例如侯外庐等所著《中国思想通史》就明确提出了孟子在逻辑上使用的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比附方法,“在这种方法里,虽然貌似‘类比’……,而实则全然为一种‘无故’、‘乱类’的恣意推论”;认为荀子说思孟“僻违而无类”,“此‘无类’二字,确足以概括思孟学派逻辑思想的特征”(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第  相似文献   

19.
毛莉 《中华魂》2014,(22):60-62
源远流长、积厚流光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资源。为全面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大型学术文化工程—《中华思想通史》(以下简称《通史》)项目。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采集、渔猎经济进入农耕经济时代以来,旱涝便成为威胁人类生面的普遍性灾害,而由于生产条件的局限,求雨祭耗也就成为原始人类生活中主要的祭把之一。在人类文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性格、生存环境和美农耕文化本身的差异,使得求雨祭祖巫俗日渐纷繁复杂,以致于今天我们很难认清其历史原貌。因此,研究求雨祭祖亚俗的原生态,对于认识入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为此,本文拟就土家族求雨巫俗的原生态作一番初步者家,以就教于诸位方家。一、求雨巫俗的原生态现代人类学认为,原始人类普遍依赖自然界,依赖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