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人合一在哲学上的基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人是天道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内涵和本质在于精神与自然的契合,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表现出主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在明末清初中国学术由宋明理学向清代实学的初步转型中 ,王夫之建立了以务实、重行为基本特征的哲学体系。王夫之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也是清代实学的重要哲学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方东美基于形上学的立场,对老子哲学思想中“道”这一核心范畴所作的理解以及对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方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意象本体是指意象的本源和本然状态及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感性形态之中。"本"是本源和本性的统一,体现了时间的维度;"体"则是体性和体貌的统一,体现了空间的维度。意象本体一本万殊,体现了意的丰富性和象的圆融性。意象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以物象和事象中审美价值的潜质为前提,体现了物我统一的体用关系。其中既包括瞬间直觉的个体生成,也包括历史生成。艺术作品中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师法天地化育万物的生命精神,在对物象与事象的取舍、组合和创造中,通过摹象、拟象灌注生意的结果。在意象本体中,气象和神气共同构成感性形态的整体,并臻于体道境界。艺术意象则是艺术语言与气象、神气和体道的统一,从中体现了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二元本体论”,即既是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又是社会历史领域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二元本体论”。即既是本原意义上的物质本体论,又是社会历史领域本质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新仁学探讨     
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最具长久和普遍意义,也是儒学实现当代转型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新仁学接续孔子仁学的源头活水,突出其人生哲学、护养生命的本色,广引诸家之精要,吸纳西学之优长,多角度展开"仁"的丰富内涵,重点阐述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新仁学针对当代人生困境、社会功利化趋势、国民教育弊端、文明冲突加剧的现实,展示对治的仁学智慧,企望为地球村提供一种东方的新人文主义,其目标是使仁爱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和最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上“其治不同,其道则一”,二者相互诠释而使真理更加昭显。本文试图以黑格尔《逻辑学》中存在论部分与《道德经》及《周易》比较来探讨本体及其变化机理,并由此说明中西学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种体系,相反,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文化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格物知性与由性生知是王夫之心性论的重要命题,这两个命题的关联表明了他的心性论与知识论互相作用的方式。首先,他规定了心、性、情诸概念的内涵,区分了心为主宰与性为主宰这两种说法的意义,主张以性做主去规范心的活动。其次,把格物作为知性的途径,强调知识活动对于价值活动的基础作用。最后,认为性是人的全部性质、全部获得的浓缩,从性中紬绎出、伸展出的知识活动才不会退出价值理想的制约。格物知性和由性生知也是王夫之对王门后学的流弊提出的救治之方。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出现而又涵意纷繁的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思想特色的根本概念之一。在对道的不同的解释中,尤以老子的道最具典型性。然而老子对于道的本质的论述又很模糊。从老子把道当作是产生世界的本源,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等的看法中,认为老子的道并不是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它只是对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及其运动规律的一个总括的把握,它是一个表示世界的普遍性的高度抽象的概念。以道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一切,它就具有了某种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并且与认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依此较全面地论述了老子道的性质及其与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哲学范畴的关系问题。试图澄清对于老子道的本质的看法中不同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情与意:艺术本体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于艺术本体的认知上,有“唯情”和“唯意”的两种观点的尖锐对立。现代艺术的危机表明,艺术“唯意”或“唯理”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外传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情意互证两不偏废的。从禅宗“情法”互证的认知方式来看,艺术的本体为“情道合一实相”。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西方历史和文化问题性的根源,是西方理性主义独特性的命脉所系。本体论通过系词"是"的哲学化而构成,形成了集逻辑性、概念性和原理性于一身的存在构成维度,其实质是通过思想来把握存在,本体论也因此错失了真正的存在。不仅如此,由于它用思想来代替存在,从而造成了对存在的遮蔽。现代哲学对本体论批判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哲学摆脱本体论所造成的困境,进而使哲学回到真正的生活自身。由此,本体论批判形成了一种走向新的哲学立场———实践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中国哲学的民族性也就是中国哲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哲学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中国哲学独特的精神风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等六点。  相似文献   

16.
“共同体”已经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域。哲学对共同体的论述既有宏观世界叙述,又有微观路径分析;既有超验视角,又有经验视角;既有形上之思,又扎根于生活实践。概括地说,哲学主要从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两个方面对共同体展开研究。关注共同体的问题仍然是当代哲学的社会使命,当代哲学对共同体的沉思将呈现如下走向:延展共同体公共性的本体意蕴,凸显共同体回应性的实践意蕴以及激活共同体人文性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7.
论“道生法”的法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在战国中期的黄老学那里结合起来,出现了以道论法的思潮,集中表现为"道生法"命题的提出。在"道生法"命题中,道为法的本体,是法产生、存在的依据;法是道的显现,必须在道的原则下运行,法目的是使人与万物归于道,道和法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作为执道者的圣王是道与法的中介,是现实的立法者,必须受到道和法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理学家。他在转益多师的过程中,形成了“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诚斋体。诚斋体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是杨万里诗学与理学的完美契合。诚斋体的形成与理学中所提倡的“活处观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有密切地联系。  相似文献   

19.
理学道德本体论对成德成圣的关注远重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其主要研究道德如何形成、道德的原因和根据,通过道德本体的建构赋予道德至上性和绝对性。理学家们从神秘性、主宰性的“天”开始,借助天的绝对主宰力量来强调道德的绝对权威;张载以性为本体,将道德的权威由外在的约束力量转向人的自愿自觉;程朱以“天下万物只是一理”将人世伦常的应然上升为宇宙存在的必然,但“理”的外在强制力容易使主体失去践行道德的内在动力,而在“心与理一”的过程中,“心”的感性作用又容易稀释“理”的神圣性。心学批评程朱理学“析心理为二”,提出了“心之本体”,通过“心”来体认宇宙存在的必然和人世伦常的应然并实现其统一,将人的主体性推向极致,但心的个体化、情感化将带来道德本体自我解体的危险。理学道德本体论生成进路的厘清,有利于阐释理学道德本体论的思维特点、理论困境,以及揭示道德本体思想如何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把理学融入对《礼记》的阐释中,把理作为礼的根据,认为理是一切流行变化之体,礼是理的具体化、仪文化;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制度仪节,更是天理人情、中和化育之德的显现。在对制礼原理的阐释中.王夫之认为人是天的最高造就品。天理和人情同源异用,始终把根据天理来制定礼乐,用礼乐来调节人情以达致天理作为根本着眼点。在对待古礼上,王夫之吸收了朱熹的观点,主张在固守大经大法的前提下允许枝节处损益趋时;对古礼不轻易改变,也不拘泥死守。王夫之的阐释使礼具有了更浓烈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