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试论壮族的"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家信 《学术论坛》2005,(8):170-172
在历史上,壮族的"峒"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与"蛮"等连用具体指称壮族人.一个"峒"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小社会."峒"浓缩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壮族多姿多彩农耕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壮族妇女的婚俗与生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社会崇拜女性观念的形成 ,使壮族妇女在婚俗与生育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 ,且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入赘”婚俗的男女平等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 ,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  相似文献   

3.
在龙州县域壮族土司社会的汉壮文化涵化中,壮族较大程度地接纳强势的汉文化,壮文化发生了较大变迁.涵化的内容包括教育上的儒学南渐,信仰上的汉神南驻,建筑上的汉风南播以及汉族移民对壮族土司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壮族先民"骆"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及其先民的称谓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骆人、僚人、僮人."骆"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以东汉时期的"骆越"二征举兵反汉最为著名,以后逐步弃用.有学者认为"骆"是壮语山地"弄"、"峒"的衍化,也有学者认为"骆"是壮族先民图腾部落"鸟"的壮语言译等等.笔者认为"骆"是壮族"竹","骆"人是竹为图腾的竹部落,但"骆"后来演化成了一个大的族称符号.从"竹"来解读"骆"的本意,也许会发现壮族先民存在过一个原始竹文化盛行的竹器时代.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6.
国家、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理论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具有适用性,它不仅符合当前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实际,而且对壮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当前,在壮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应避免民间文化实践主体的缺位,最大限度地听取和尊重民间社会的声音;国家应通过履行政策职能,在实现城乡公正的基础上,建立保护民间文化的制度机制;同时,应以激活社会传承民问文化的活力为基础,合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板鞋舞"不仅丰富了壮乡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而且担负起弘扬壮族文化、繁荣壮族经济的重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社会效果。它用历史的缩影展示了壮族人民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英勇善战的形象,激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感和民族感。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板鞋舞"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其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坚定了人们创造未来和建设美好明天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陈丽琴 《学术论坛》2007,30(8):145-149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壮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融入现代社会,壮族传统服饰也因此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穿用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服饰工艺已呈现衰落的面色.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对待壮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对壮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开发,使之在顺应社会适应时代中传承发展,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民主自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壮族农村地区曾普遍存在着一种社区自治制度--都老制.都老制以民主选举、民主立"法"、民主议事以及民主监督等为自治的核心内容,充分地体现其民主本质,是一种具有民主特征的乡村社区自治制度.民主不是舶来品,在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自治,"原生态"的民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壮族乡村的土壤里.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女儿国"的传说与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河北学刊》2008,28(3):61-66
传说中的"女儿国"、"女子国"在正史中也有记录。"海东""女国"和"西方""女国",以及"剑南西山羌女国"、"东女国"、剑南"女国"、南海"女人国",都被理解为保留明显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文化存在。在"女国"之中,一种是"有女自王"的"女国",一种是"产男不举,致国中纯女无男"的"女国"。关于"女国"风习,《隋书》所谓"其俗贵妇人,轻丈夫",《旧唐书》所谓"俗重妇人而轻丈夫",以及《新唐书.西域列传上.东女》所谓"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子从母姓","以女为君……官在外者,率男子为之;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均体现出女权的独尊。历史上的"女国"一切入浴怀孕、窥井生子以及"以蛇为夫"、"以猿为夫"、"以鬼为夫"等传说,其实源自于母系氏族时代形成的女子不交合而孕的神话,体现了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的群婚时代的社会现实。《山海经》中的"女子国"、"丈夫国"以及《淮南子》中的"女子民,丈夫民"的隔离,应当与原始时期"生产上的性禁忌"有关。  相似文献   

12.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是其民族特质之一.但是,目前壮族民歌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一些困境,因此,在文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如何使处于困境或迷惑中的壮族民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或新的生长点;如何扭转时代因素的劣势而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以促进壮族民歌的良性发展;如何在音乐课堂上优化民歌的教学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文章试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中,尊男卑女似乎是主流社会强烈主张的一个基本遗传因子.然而,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积极作为恰恰反映出在占人口比重最大的底层民众中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对抗的涌动暗流,以战国中期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为最.在孟子思想的主要裁体<孟子>文本中,孟子"重"妇、"厚"母、"别"妻、"亲"女、"先"寡的女性伦理思想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壮族的花婆信仰也表现出文化叠合的特质.文章运用文化叠合理论,对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现象进行描述与论证.  相似文献   

15.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壮族伦理思想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热爱生活、崇尚和谐,尊重他人、团结协作,正直坚毅、积极向上等丰富伦理思想.它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灵活简单、寓教于乐等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和传播,为我国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壮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几乎是和壮族文化同步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没有文字的这一段漫长岁月里,活跃在壮族人民精神领域里的只有这一种文学存在。这种文学传统,自有壮族历史以来就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壮族社会童年时代的真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阶级的分化以及外来文学的刺激,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忠实地反映着以后壮族社会的演  相似文献   

17.
王梵志诗<夫妇生五男>:"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儿大须取妻,女大须家处.户役差科来,弃抛我夫妇.妻即无裙祓,夫体无挥挎.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  相似文献   

18.
赵琳 《北方论丛》2005,(6):18-22
"西厢故事"的嬗变过程体现出<董西厢>"大团圆"结局的思想意义,这种意义的实现有赖于对女主人公崔莺莺"自献"情节的改造,上承唐传奇<莺莺传>,表明传统两性文化中以"男主女从"为要义的男权意识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的描写主要有男尊女卑型、伪"女强男弱"型和爱情亲情统一型.男尊女卑型的两性关系反映了传统伦理文化心理仍然囚禁和束缚着一部分女性的头脑;伪"女强男弱"型的两性关系是由于对西方女权主义的误读而表现出来的扭曲的两性关系,实际上是对"男尊女卑"型两性关系的惩罚,它同样会使女性变成"弱"者;而爱情亲情统一型的两性关系对处理爱情和婚姻关系则具有范型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人和俚僚人就已经能够铸造和使用铜鼓。而反映古代壮族先民与自然和社会作斗争、早在2000年前开始绘制的花山壁画,是壮族人民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壮族古代文化中,除铜鼓和崖壁画外,壮锦、陶瓷工艺和麻栏建筑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的曲调非常丰富。壮族民间舞蹈,舞步雄健,感情细腻逼真,有刚有柔,坚毅乐观,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