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治学     
同学们要我谈谈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写论文的问题。接到这个题目,很踌躇。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好的经验,也没有写出过好的论文。实在要讲,就谈谈前辈的治学经验吧!当然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在读书人中,我是一个很愚笨的人,虽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也读过一些书,却都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很难说达到了治学的境界;尽管在科研方面有一点城保,发表和出版过一批论著,但大都是抄撮之品,徒见笑予通人,哪有治学的体会可谈?不过作为过来人,把我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失拉杂写出,对于青年朋友读书治学或许是可资借鉴的。我生长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小时读书并非为了治学,最多是自一个饭碗问题的轻松解决。所以当我拿着砍柴刀倘佯在崇山例降之中的时候,当我骑在牛背上仰望天空朵朵彩云变化而沉醉于通想中,读书得来的…  相似文献   

3.
"学无止境",是我毕生的座右铭。我在求学、教学和治学的历程中,有过广泛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变自己的爱好。但是有三件事,一直坚持至今。就是走路、读书和写作。我在60岁时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行万里路,读千册书,写百篇文》,概括了我前半生的历程。万、千、百,是精确的数字。细算起来,我在60岁时,已经走过万里路,读过千本书,写过百篇文。但是万、千、百,也是近似、模糊的概念,说明大到一定的数  相似文献   

4.
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5.
林非 《东方论坛》2005,(1):69-74
回顾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思索中间,在学术领域之内所作出的成果,其实也并不很多,起初仅是限于鲁迅研究、现代散文史与散文文体的研究这两个方面,后来又在治学方法、中外文化比较这两个方面,零星地撰写了一些文章,还阐述了有关现代观念的问题.感谢学术界的朋友们,在不少论文和专著中间加以分析和评述,使我认真学习之后,获得了很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教授治学: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教授治学的现状,论文对全国部分高校的教授进行了调查、访谈,归纳出教授在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学术权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授自身、大学与社会等层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教授治学,需要教授以学术为业,担当道德楷模;需要大学赋予教授学术权力,完善教授考核评价制度;需要社会健全法律,改革科研体制,只有这样,教授才能安心治学、治好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郭在贻同志所著《训诂丛稿》,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训诂学论文三十三篇,计三十万字。其中约有半数曾在《中国语文》、《文史》、《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大型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收进本书时又作了不少的修订补充,先后三易其稿,具见作者治学态度之谨严。收入《丛稿》的论文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组:一、《楚辞解诂》以下十六篇,都是有关词义学的,其目的在为词汇史,词源学以及词典编纂学提供理论知识以及感性材料;同时,对于一些较有影响的古文选本中的问题,也做了一些刊谬补缺的工作。二、《漫  相似文献   

8.
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杜书瀛说起做学问,我最佩服老一辈学者范文澜先生说过的两句话:文章不写一句空,板凳甘坐十年冷。惭愧的是,检讨自己半辈子做学问的经历,深感与范老所言相差甚远。文章写了一些,书也出了几本,但坐冷板凳的功夫却不到家,空话也不时出...  相似文献   

9.
我治学的四点体会是:广读书,勤思考,多写作;做学问应该提倡怀疑精神,在"不疑处有疑";论文要论述而不是叙述,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写论文要有水磨工夫,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它的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解放以来,也曾进行过讨论。自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问世以来,深受学术界重视。帛书《老子》为汉初珍本,较通行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为早,从两者内容方面分析,今本《老子》显然后人有过严重篡改。对此,近来已引起初步评议,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探讨,又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在这种形势影响和一些学者论文启发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以帛书《老子》为依据,对《老子》这部书的哲学基本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韩隆福教授要我为他的<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写<序>,还未等我开口,他就说开了:这本书稿实际上是他已出版的<常德楚史文化研究>的续篇,既是他已公开发表、关心古城历史文化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一些论文的汇集,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受政治教育系专题讲授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论文,同时还是他注重素质教育、力图以历史为主而把文史哲融为一体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教学论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认识自我和发展学生创新的能力.他还强调说,很多论文,特别是与哲学相关的论文,我都认真审阅过,并得到过我很多的指导和支持,因而要我写<序>顺理成章,而且"非我莫属".话说到这份上,我就只好勉为其难了.  相似文献   

12.
受教授治校理念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教授治学的新途径,教育主管部门也通过立法积极推动教授治学.国内许多学者对教授治学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在教授治学的意义、困境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这些成果为大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教授治学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管理方式;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要求,在治“学”的范围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授个人治学方面,而且也应当参与、主导一些与学术事务相关的行政管理;教授委员会是实现教授治学的有效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大学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的科学、民主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14.
这次应邀来绍兴参加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感到非常高兴。前两天,黄源同志和赵瑞蕻同志都在会上讲了话。现在,我也接着讲一点意见。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同志们提出了四五十篇论文,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不过,在座的不少同志过去写的论文和专著,大部分我都拜读过了。我没有进行过仔细的统计,  相似文献   

15.
来“清华万博”安定门培训中心学习已经一个半月了,回首这段日子,我首先要感谢这里的老师。老师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一步步入门, 掌握了网络技术的正确方法。同时,也从各方面提升了我自己。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一、必须从基础学起。要注重对培训课程内容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不能积累问题,找机会多实践。  相似文献   

16.
曾巩(公元一○一九——一○八三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史学家、校刊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对后代的古文作家曾发生过很大影响,他不但以自己的创作成果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而且和历代许多大学者一样,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治学经验。在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之际。我仅就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把曾巩的治学经验,作一概括的介绍。错误和不当之外,敬请诸位研究者们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17.
客体、对象、美和美感辨析─—审美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葛启进面对金色夕阳,《几度夕阳红》中男女主人公异口同声地赞赏道:夕阳很美!在这一审美直观感受中,仿佛客体、对象、美和美感四者混而为一了:我感到了美的,就是对象,也就是客体。我们看到,一些美学家也常常把...  相似文献   

18.
记得念中学时,我很喜欢读《孙子兵法》,甚至手抄了几份,分送给友人;读后觉得很有意思,似乎自己也可当将军了。由此自然想到,既然打仗有这么多道理,那治学,当然也会如此。于是便留心起名家的治学经验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成功的。谁知越留心便越有趣,渐渐地,这居然成了我的业余爱好,至今仍乐此不疲。积长期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可以把治学之道归纳为十个字:理想、勤奋、毅力、方法、机遇。一、理想是心灵上的太阳  相似文献   

19.
雷云 《中华魂》2012,(13):16-20
我的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多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所谓“马克思反对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回到早期马克思”之类的鼓噪和国内一些学者跟着说什么“马克思自己也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否定了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20.
自传     
我生于1929年,祖籍河北静海,从出身讲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外祖是前清翰林,父亲是物理教授,前后在辅仁、北师大与河北大学任过教,并在美国得过物理学博士,我的亲戚中也颇有几位做教授的。我的家庭则是既新式又旧式的,素来家教极严,特别注重礼貌规矩,另外比较重情谊而轻财物。父亲禀性鲠直严肃,母亲则性情温柔和善,稍有学识才艺,能诗会画,并且粗通戏曲,这一切对我日后的治学为人不无一定影响。我自幼就比较喜爱读书,但今天回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