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中西部农村地区,那里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农民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系到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两个“必须”,明确了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服务”与“依靠”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节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依据,在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他还强调,为实现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的结合,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同样来自于实践。在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必须进一…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十一五”规划,我国将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经济、生活水平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本文拟从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入手,对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端正和明确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建设、发展思路。多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思路完全以单纯的GDP为指挥棒。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这种机制和思路促进了少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向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富民强国的一种手段,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最佳途径。民族地区农村普遍贫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少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快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建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并落实可行性措施,抓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由当初学者提出的一条农民增收建议,发展到中央农村工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成为第八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这是和谐社会理论从田野走上殿堂科学的嬗变。每一次实践都要理论指导才能走向成熟,每一个决策都要符合科学评价体系才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两会”)开展的经济咨询工作,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将“两会”在工业、商业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个新事物,是“两会”各级组织和成员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开创的一条新路子。近两年来,“两会”积极组织各地方组织和成员,本着实事求是,尽力而为,拾遗补缺,讲求实效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咨询服务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山区特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湖南省民委从2003年起,开始在湘西龙山县长潭乡长春村,花垣县团结  相似文献   

10.
郑玲 《民族论坛》2006,(4):38-39
“三农问题”日益提上全国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议程,我国的农村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巩固农村改革的发展成果,推进农村各项工作,促进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的顺利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现在,这个难点在贫困地区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城乡典型的“二元经济”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城镇逐渐繁荣而农村更加贫困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祖祖辈辈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民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特色与生财之道,这种情况在日益激烈市场…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劳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体现者,是农村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而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减少农民、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和消除歧视农民政策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紧迫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依靠农民和农村取得政权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我国研究农民和农村问题,加强农民和农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和农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看中国是否富强起来了,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富裕起来了,城市建设得再好,农牧民富裕不起来,中国仍然是没有前途的。具体到西藏,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西藏农牧民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没有广大农牧民的富裕、文明和进步,就不会有全西藏的富裕、文明和进步;没有农牧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搞好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在活动中找准工作切入点,将学教活动落到实处,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今年以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结合实际,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推行“三项制度”(首问责任制、联合办公制、巡回办公制),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好路子。一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成份、利益蝴蝶姑娘主体、社会组成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农村工作也面…  相似文献   

14.
经济金融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认为:民族地区农村需要有一个商品经济的普遍启动。因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是农民贫困的根源。从自然经济通过小商品生产,发展到现代形式的大生产,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商品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致富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促使农村商品经济有一个普遍的启动,是今后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和农村金融工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八五”期间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他们带领农民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胡锦涛曾庆红: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组织部部长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这个中心任务,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培训的投入,抓好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的本领。胡彪: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推进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6.
贵州遵义是西部欠发达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遵义农民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辟出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有长效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全国又一次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滚滚春潮。人们摆脱了姓“社”姓“资”的困挠,轻装前进,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时期。党的十四大集全党的智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极其英明的,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创举。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最大的任务,为此,科学利用经济规律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经济路线的唯一选择。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作为全国经济一盘棋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义,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再促农业经济辉煌艾云航继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中国土地制度建设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和重大突破新形势下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土地历来是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对象是农民,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农民现代化而不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选择。农民现代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力量,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价值取向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农民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和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20.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指导方针。西藏要实现经济的繁荣振兴,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把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到实处,努力开创西藏工作的新局面。(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原则,也是我们解决中国问题的一把钥匙.学习“特色理论”,不难发现,邓小平同志讲得最多的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