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李承箕(1452-1505),字世卿,号大压居士,湖北嘉鱼人,著有《大压李先生集》二十卷.作为陈献章门下几大弟子之一,在当时是颇引人注目的人物.从学陈献章后,李承箕又与其兄李承芳(字茂卿,号东峤居士,著有《东峤先生集》十五卷)归隐讲学于黄公山,被时人并称为"嘉鱼二李".  相似文献   

2.
李奎报(1169~1241,字春卿,号白云居士)是朝鲜高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作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民族意识贯穿于其书牍、传志、公牍、论说、杂记等各类散文之中,是其散文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李长荣(1813-1877年),字子黼、子虎、紫黼,少字文炳,号子虎居士,斋号柳堂、深柳堂,广东南海茅洲乡人,世居广州。少时师事番禺苏鸿,后师事张维屏,廪贡生,咸丰六年(1856年)  相似文献   

4.
稼轩词试论     
辛弃疾(公元一一四○——一二○七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辛弃疾生活在我国历史上宋金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大动荡时代,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抗金英雄和杰出的爱国词人。  相似文献   

5.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绍圣元年(1094年)被章敦、蔡京等以"讥讪先朝"威名的罪名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事,于赴英途中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至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赴海南儋耳,寓惠前后四个年  相似文献   

6.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7.
金代文学家李纯甫生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纯甫字之纯,号屏山居士,是金代后期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在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室南渡以后屡入翰林,连知贡举,文人学士景附风靡,一时号称“当世龙门”,对金末文学颇有影响。金亡  相似文献   

8.
此口诀是指七律(包括七绝)而言.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因三字不是节凑点;而二四六字是节凑点,平仄要分明,不能通融.准确讲,“一三五不论”,不包括因拗救而改变的第一三五字,也就是说,除了孤平拗救、变格拗救以及对句拗救而外的一三五字才不论,拗救之平仄还是要论的.许多《古代汉语》教材,对究竞是哪几个一三五字不论都不曾说清楚.今个儿,笔者欲多费点笔墨,将此千古之迷弄个水落石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页)按此说法,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共有三处平仄可以活用,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被圈起来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1523页上写道:“对于仄收的句子 (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他所说的A型和V型,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基本句式和第三种基本句式,也就是“仄脚的句子”,前者说只有两个字不论,后者却说“一三”都不论,两句加起来那不就是四个字吗?为此,我们作了考察,结果证明,前者正确,后者谬矣.第一种句式的第三字为平声,倘换成仄声就发拗了,当然不可随便活用.例如:“此地一为别,孤  相似文献   

9.
刘晓珍 《天府新论》2006,(3):136-141
(一)向子(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类似同一时期的朱敦儒。向子喜禅首先也应是宋代“无座不谈禅”的禅悦社会风气使然;其次,恐怕更受到其舅父的直接影响,《五灯会元》载:东山吉禅师,因李朝请与甥芗林居士向公子谒之,遂问:“家贼恼人时如何?”师曰:“谁是家贼?”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溜川(今山东溜博市南)人.能诗文,善俚曲,自幼热中功名,终生屡试不第.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中外,由此而引起世人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更是众说纷纭.就目前见到的有关文章、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有四说,即“回族说”、“女真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薄松龄民族成分的四种说法》(以下简称《说法》)一文,就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四种说法,作了综合介绍.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现将蒲松龄回族说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姜亚林 《学术论坛》2007,(5):143-147
在辨析前人对《诗经.邶风.击鼓》本事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重点考察了“平”字的用法,认为“平”在此诗为“联合”之义;其次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考察了鲁隐公四年卫国“城漕”的可能性。由此认为,《击鼓》产生的本事是: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卫、宋、陈等诸侯第二次讨伐郑国。  相似文献   

12.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见闻录.徐兢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上世为建州瓯宁(今福建瓯县)人.徐兢少时颖异不群,然科举考试却不成功.政和四年(1114)二十四岁时,以父任补将仕郎,授通州(今江苏南通县)司刑曹事尚书郎.摄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移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皆有政绩.宣和五年(1123)以国信所提辖官身份随使高丽,归后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朝廷,受徽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兢多才多艺,以书法绘画名噪一时.正因如此,才被选为奉使高丽的一名主要随员,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物图其形”,把奉使所见图录下来.  相似文献   

13.
张安祖 《北方论丛》2004,(3):134-134,F003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钱学"自20世纪80年代由厦门大学郑朝宗先生首倡以来,在短短的20几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者.李洲良博士撰写的<古槐树下的钟声/钱著管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以下简称<钟声>)便是一部有特色有新意且受读者欢迎的钱学著作.  相似文献   

14.
何翀,原名汉冲,字其鸾,自号丹山居士,又号烟桥老人、七十二峰山(老)人,广东佛山南海镇涌堡烟桥乡人,清嘉庆十四年生,生活于1809-1884年间(一说1807-1883年,此处据家谱"光绪十年闰五月卒,年七十有六"),传世作品中有晚至1884年之作. 据《(宣统)南海县志》卷21载,何翀年幼时"家贫,年十二始入塾,读书九阅月,即辞家至会城学画纱灯.性灵敏,承师指授,自有妙悟.时画师有善画美人称苏美人者过,见其落笔飞动,立视久之,因赞其笔法超妙,惜以所学屈其才,属令从学,转告其师,师许之.  相似文献   

15.
施闰章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闰章(1618—1683)安徽宣城人。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愚山祖父鸿猷,万历间与焦竑、邹元标等讲学,著《中明子集》;父?、叔父誉皆继承家学。父母早殁,从塾师刘佰阳受业。同里高咏(字阮怀),在《施愚山行状》中记:“公生而纯粹,又可闻祖、父、叔之训,弱冠即以制举艺名噪里中,兼治古文词,故其文益高,一洗明季文帖括之陋。” 崇祯九年,施愚山十九岁,入学为秀才,从同里沈寿民(眉生)学。沈寿民与芜湖沈崑铜(名士柱)讲气节、务实学,时称江上二沈,声名之盛与吴中二张(张溥、张采)  相似文献   

16.
一梁章钜(1775—1849年),字闳中、茝林,号苣邻,晚号退庵,又称退庵居士。祖籍福建长乐,清初因“迁海之禁”,由长乐徙居福州;林则徐祖籍也是这时从福清迁至福州的。林则徐曾自述“同巷”,是早年梁章钜住屏山麓赛月亭和夹道坊时,与之为同巷邻居。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辑演《新列国志》的思想艺术成就曾良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尤、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又曾以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绿天馆主人、詹詹外史、茂苑野史、无碍居士、可一居士等为笔名或化名,长洲(今江...  相似文献   

18.
《清史稿》卷336《顾光旭传》云:“顾光旭……乾隆十八年(1753)进士……四十年(1775)金川平,迄病归,年未五十……。”按:此著录有三误:其一,阙载顾光旭生卒年与寿数。顾光旭,字华阳,亦作华呖、华阳山人,…字晴沙,号响泉。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户部主事。三十七年(1772)随文绶调四川,署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金川平,乞病归。居里遇灾,助赈一如在官时。主“东林书院”数十年,聚生徒讲论道义,工诗,尤精书法,士林仰如山斗。著有《响泉集》、《梁溪诗钞》等。考:(清)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卷211王昶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关于《红楼梦》的随笔类论著,种类很多,这类论著对于了解《红楼梦》研究历史情况颇有用处,这里仅举三种,略予评介。一、“黍谷居士”《阅红楼梦随笔》乾隆年间,除抄本《石头记》上“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注以外,把对《红楼梦》的评论写成专册流传下来的,据今所知,《阅红楼梦随笔》恐怕要算是最早的一种了。书中《红楼梦记》文末署“甲寅”,应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此书原系抄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已据拜经楼抄本影印。《阅红楼梦随笔》是总题,署“海昌黍谷居士周春著”。全书计有《红楼梦记》(有似全书的序)、《红楼梦评例》、《红楼梦约评》等。此书主体是《红楼梦约评》,分条评述,各条内容,先后互不连属,文字也多寡参差,短则三言两语,长或二三百字。  相似文献   

20.
明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喻世明言》的明衍庆堂刻本题“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校”。《警世通言》的明金陵兼善堂本和三桂堂本均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校”,衍庆堂本题“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校”,这三种刻本都有天启甲子(四年,1624)“豫章无碍居士评”序。《醒世恒育》的叶敬池、叶敬溪刻本均题“可一主人评,墨浪主人校”,衍庆堂刻本题“可一居士,墨浪主人校”,书前有序,末署“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