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總提二、由商品到貨幣到資本的轉化三、資本生產剩餘價值四、剩餘價值資本化一、總提 關於《資本論》的總結構,前面已簡單提到。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馬克思為什麼要採取這個研究體系和章法,  相似文献   

2.
我們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官僚資本主义的革命。什么是官僚資本呢?毛澤东同志指出:官僚資本“……亦卽大地主、大銀行家、大买办的資本”。又指出:“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資产阶級,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他們所豢养的阶級。因此,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資产阶級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在第三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毛澤东同志对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又作了进一步分析。明确指出:“蔣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他們当权的二十年中,已經集中了价值达一百万万  相似文献   

3.
这篇論文,在本校第三次科学討論会政治經济学教研室分会中,會引起热烈爭論,迄今尚未获得完全一致的意見。但作者在本文中坚持資本周轉对利潤率的影响,要考虑的只是可变資本的周轉速度而不应是垫支資本总周轉速度的論点,因此認为政治經济学教科書第十一章所提出的“由于固定、资本比流动資本增加得更快,整个資本的周转就緩慢起来,造成利潤的下降”这一論点是不正确的。作者在闡述自己的观点时,把垫支資本总周轉与总资本周轉这两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并且偿試論証了总资本周轉明与可变資本周变期的一致性,同时还根据自己的体会,說明垫支资本总周轉这个概念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关于資本周轉的整个理论中的意义和地位。这些論据編者認为是值得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討論的。  相似文献   

4.
(一) 馬克思、列寧主義有關財政與信用學說的啟示科学社會主義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教導我们:无產价級在奪取政权俊必需利用財政、信用和銀行等作为进攻资本主義所有制的武器。 馬克思、恩格斯早於一八四八年共同發表共產黨宣言中就说過:“征收高度累进稅”乃是无產階級取得政權后向資產階級進攻所必須採取的手段。同時,在這個偉大文献中,也指示我們:“經過拥有國家资本和獨享壟斷权的国家銀行集中信用於国家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即認定了无產階級取得政权后,实行銀行國有,集中信用事業由國家壟斷以及採用高度累進稅政策,  相似文献   

5.
这一篇是紧接着上面各种具体分配形态来讲的,可以視为是这一卷的綜合結論。但作者在讲述各种所得的来源时,回顾到了第一卷第二卷的最基本的內容,最后才归結到整个資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归結到由一个阶級的剩余劳动养活全社会其他一切阶級的那种阶級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革命的勝利把中國人民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奴役下解放出來,和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國家人民一起,走上了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道路,並为全世界經济落後的殖民地牛殖民地國家開闢了一條繞過資本主義發展的痛苦階段走向社会主義的道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不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所建立起来的《资本论》这座宏偉的大厦,是以对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学說的历史批判而最后落成的。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学说史》看作是《资本论》的終卷、即第四卷,說这卷书是以历史的形式复述《资本论》前三卷从理论上所考察的那些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資产阶級經济学的过程中所发揮的自己的理论,特別是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地租的理论、关于經济危机的理论等等,成为《资本论》前三卷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關於中國資本原始積累問題,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研究中已有不少同志提出了一些看法。穀書堂同志等還撰寫了《中國原始資本積累問題》的專門著作;關夢覺同志也撰寫了《中國原始資本積累問題初步探索》的長篇論文。在1961年第3期至第8期的《學朮月刊》上又先後發表了伍純武等四位同志關於中國資本原始積累問題的商榷文章。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正在建設成为一个偉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門或各企业之間虽然有分工不同,但是,根本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建設的根本利益不允許各部門或企业各自孤立地进行生产,而要求它們必須相互支援,互相促进,互相协作,促进生产力高速度的发展。因此,协作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部門企业相互关系的准則。中国人民銀行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关系,是在生产資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与高平叔编辑、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七卷本《蔡元培全集》相比,由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十八卷注释本《蔡元培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其中文集(第 1~8卷、第18卷续编)、译著(第9卷)、函电(第10~14卷)、日记(第 15~17 卷)单列成卷,内容增幅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試圖从盛宣怀資本的壟断活动,論証20世紀一十年代中國官僚資本的集中倾向和國家壟断資本主义的萌芽。这是对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國家壟断資本主义問題的初步探討。本文因为作者理論水平不够,論証不周和錯誤之处在所难免,謹特提出來就正于史学工作同志,并作为討論的參考。  相似文献   

12.
国家壟断资本主义問題,是資本主义总危机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为了充分认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各国的具体发展,和更加有力地批駁現代修正主义分子对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实質的歪曲,我觉得有必要以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澤东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探討各国国家壟断資本主义的历史。从历史上看,在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国的壟断資本主义向国家壟断資本主义轉变得比较早,并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时止,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德国还是国家壟断資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作者首先选擇德国作为研究国家壟断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对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崇祯本,以眉批来区分,主要有3种类型,即三字行眉批为主的、以东洋本为代表;四字行眉批为主的、以北大本为代表;二字行眉批与四字行眉批数量不分上下的、以天津本为代表。分析此3种版本间的序列关系,主要就是探寻它们之间的承传情况以及其祖本和刊刻的早晚。通过对各本的序跋、插图、回目、卷题、眉批、侧批、正文文字以及东洋本正文的缺叶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可知,东洋本与北大本具有共同的祖本,东洋本沿袭了祖本,而北大本改变了行款;天津本又从北大本一类而来,且第1回正文回目由"弟兄"改为"兄弟"。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列宁的科学分析,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义,是資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因而是无产阶級革命的前夜。在帝国主义阶段,資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达到空前尖銳的程度。帝国主义国家內部无产阶級和資产阶級之間日益尖銳的阶級斗爭,必然导至无产阶級革命的爆发,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为轉移的客观历史規律。  相似文献   

15.
一經济学的拜物教思想是一切資产阶級政治經济学的共同特点。資产阶級經济学家把資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社会生产的永远的自然形态,就必然把生产关系看漏了。这是这个被馬克思称为“古典派經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产生的阶級根源。对庸俗經济学說来当然更是如此。資产阶級庸俗經济学家把事物的現象当本质,把現象与本质直接等同起来,这又是这一根本缺点产生的认識論的根源。而且庸俗經济学以替資本主义制度辯护作为它的根本任务,就不仅不能揭露資本主义的剝削关系,反而要千方百計地掩飾它,用物的关系来掩盖人与人之間的生产关系。馬克思主义的政治經济学則根本不同。馬克思主义經典作家教导我們:政治經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发展規律的科学,而政治經济学的各种理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商業资本对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發生和發展着的資本主义萌芽有沒有積極作用,是随着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問題的討論,而引起的爭論問題之一。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商業資本在資本主义生產方式于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發展和最終把封建生產方式变为資本主义生產方式这一社会变革中曾有積極作用的一般原理,受到所有参加討論的学者們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7.
由林建法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文学的自觉》已于2009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百余万字,820页,定价88元。全书分4卷,第1卷"信仰与写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谈创作体会和在中国当下的创作环境中文学再次获得自身独特存在的可能;第2卷"阐释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版本。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在討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的时候,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質的差別的。这个本質的差別是:在資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乃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現为週期性的經济危机,还表現为資产阶級与無产阶級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这个冲突在資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用增加生产力,改良人民生活和統筹兼顧的經济計划来解决。在社会主义下的商品,虽然也存在着基本的矛盾,即是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現在变为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  相似文献   

20.
一、“读者论坛”栏目的开辟与发展状况“读者论坛”栏目的最初登场是在《新青年》第2卷的第1号(1916年9月),也就是在这一期,《青年杂志》才正式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在第2卷第1号的启事中公布以下信息:本杂志自第2卷第1号起新开“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