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26-133
新世纪"乡下人进城"文学敏锐地感应时代的脉动,对进入城市的"异乡人""边际人"的生命处境和身份建构表达充分关怀,同时也对现代化浪潮中乡村的命运予以深切关注。新世纪"乡下人进城"文学聚焦于"进城"的前因后果,着重围绕城市文明的弊端及乡土文明的现代转型展开叙事,拓展了传统乡土小说的外延,传达了作家的现实关注及人文关怀,但同时也存在叙事伦理偏执、创新缺失、类型化、符号化等局限。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创作与收视的小"高潮",其"乡土现实"题材有"农民进城"、"乡村女性"、"乡村日常生活"、"村官"、"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三支一扶"、"土地问题"和"乡土生态与环保"等八个叙事"热点"。每个叙事"热点"都是对中国农村变革现实的叙事应答。由于"电视剧作者"的有机构成、创作成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国家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乃至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同,新世纪中国乡土电视剧的现实叙事就有不同的"现实发现"与"叙述选择",由此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貌,也存在诸多叙事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乡土电视剧中的历史叙事,主要集中在与村庄变迁、家族盛衰以及与民族兴亡有关的"革命历史"、"抗战历史"、"当代历史"、"民国历史"等题材领域。过去没有得到表现的乡村历史,特别是那些对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被不断地发掘出来,呈现在荧屏上。在历史叙事方法上,为了适应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双重需要,新世纪乡土历史剧在承续传统的"权威历史叙述"的同时,不断引入新的艺术元素,从而有了一些更具时代特点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新时期乡村叙事的基础上,新世纪乡村小说聚焦城乡冲突,叙写城乡贫富差距、身份地位的悬殊与城乡空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揭示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的坍塌,反思着城市现代性的弊端,具有观照历史、批判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6.
叶君 《中州学刊》2005,(5):222-226
"返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叙事母题,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早就得到了十分成熟而完整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独在异乡为异客"生存体验,或许主要源于封建士子漫长的游仕经历和出仕异乡的羁旅行役.知识者的"侨寓"身份由此确立.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乡土小说的论述中,鲁迅"侨寓者"概念的提出,是对乡土小说中离乡者身份认同焦虑的理性把握.在以<故乡>为代表的一批乡土小说中,乡村失语是返乡者最为沉痛的乡村发现.而在新时期以来带有现代主义特点的乡村叙事中,有些作家如莫言对传统的乡村叙事模式也存在一种有意消解倾向,表现出一种"反乌托邦"叙事.  相似文献   

7.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2013,(3):150-155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8.
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显示出其在建构多部联络小说的雄心,他的小说创作在语词、内容和叙事上,既受中国传统叙事的影响,也有法国文学对其的影响。中西文学的影响显示出李劼人努力获得"影响的焦虑"的写作实践,"三部曲"在场景描绘、命运描摹、心理分析和历史叙事上成就了另一种写实图景。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文化中心主义解构的时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发展呈现了价值形态上"趋后"的向度,即文学语言形式的"后现代性"。然而,中国当下客观物质层面还远没有达到西方后现代的社会基础,西方后现代思潮是在后工业时代架构上的精神裂变与突围,而中国后现代是以人文价值形态为先导的工具理性的范畴。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场域内,后现代主义则是作为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并衍生为无限扩充后现代"领地"的非本质主义倾向,"无边"的状态致使文艺理论阐释的虚无与混沌。同时,在新世纪乡土小说看似大众化的表象下,知识分子集团却决定了这种大众化所蕴含的精致的"小众情结"。诸多人文价值理念的错位是新世纪乡土小说面临的既真切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这是知识分子对启蒙话语力不从心之后逃向形式主义的溃败。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乡土小说基于"转型话语"所描绘的"村庄形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消失"与文化意义上的"终结",二是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及与之相伴而生的有违公平正义的贫富分化和社会阶层分化,三是村庄文化上的新旧杂糅,这是中国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表征,也是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历史过渡性特征。村庄从外在的地理人文景观到内在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急遽变化还在进行之中,乡村变革的历史及其叙事远没有所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刀在传统社会中不过是一件农具或冷兵器,但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则起到中心化的结构作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底层叙事的兴盛,刀又经常充当重要的道具,在小说叙事的高潮中如期而至.中国当代作家只有用到刀的时候,他/她的叙事才得心应手,显示出力道和内在的激情.因此,这促使我们去审视中国现代以来暴力美学的传统.现代小说通过暴力展现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完成了它对民族国家建构的美学想象.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事,在重新寻求历史正义时,再度有祭刀仪式,刀再度成为叙事的重要道具.但"动刀"也难以完全承载小说的审美意蕴,作家开始寻求逃脱的方式,那就是以其突然变异的意外的方式,来使小说的叙事转折开放.  相似文献   

12.
新乡土小说之所以为"新乡土"小说,其关键既在其所书写的对象,更在其书写的方式.新乡土小说虽然仍具"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思维内核,其基本叙事模式也承续了已往传统,但在这些传统模式中蕴含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以"儒学复兴"为背景的标志性作品。该小说对儒家化宗法文化的弘扬,恰是在"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的新民族国家叙事下的一种"传统的发明"。然而,无论暧昧的两性奇观,还是浓重的历史虚无主义,都使得"传统的发明"在复杂的文化语境内遭遇了"再造传统"的现代性焦虑,从而使小说的叙事逻辑和价值取向充满悖论。这也暴露了后发现代中国在重塑现代民族国家叙事时的内在危机。  相似文献   

14.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10,31(5):99-105
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是当代"主旋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是社会转型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敏感问题。反腐是新世纪政治小说的核心主题。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抓住了政府和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既顺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也备受普通大众青睐。且新世纪政治小说作家,大多有对市场意识与对现实政治进行双重关注的高度自觉。新世纪的政治小说也是一种具有"特别的样式"的通俗小说,具有模式化的特征。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研究方法对张平、陆天明、周梅森的政治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划分出七种人物类型和十三种叙事功能,二元对立模式是其基本结构方式。新世纪政治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包含着几种经典的通俗小说叙事成分,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是最重要的两种。新世纪的政治小说是表征主流意识形态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向大众文化倾斜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类型。  相似文献   

15.
乡土小说创作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构成和底层叙事的标志。面向乡村与面对城市的两种乡土书写都表现了醒目的批判性:前者对乡土社会封建意识和传统文化的揭示显示了鲜明的现代意识;后者则对城市表现了集体性反感,其批判主要指向城市道德。综合审视就会发现其间有个矛盾:面向乡村时能显示现代批判,面对城市时却表现了留恋乡土、回归传统的意识。对象转换后出现的这种思想矛盾,蕴涵着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使得反殖民题材的乡土小说在1970年代的台湾大量涌现.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等"战后第二代"作家对关、日在台湾的"新殖民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奴性心理进行了戏谑性的颠覆;而宋泽莱、吴锦发、钟延豪等"战后第三代"作家则将历史和现实并置展开叙事,以现实为坚实的立足点,再现和反思了从日据时期延续到当代的"殖民地伤痕".  相似文献   

17.
"虚构"和"纪实"这两种并生的叙事修辞,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叙事的重要方面,是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重要体现.乌托邦叙事由两种形式构成:梦与白日梦.这种乌托邦叙事也只是为女性的现实困境提供一种想像性解决:不是在梦里,就是在自日梦里.女性小说的仿真叙事则尽可能禀承和贴近现实主义传统,让叙事成为"复述",强调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女性叙事的文本形态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肌理和色泽.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意味着由男性代言的历史被终结.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叙事结构深入研究后认为:传统线性结构开始新的突破,而一些颇具先锋意味的空间叙事结构试验开始出现(如散文体、词典体、方志体等),探索中的成就与不足影响着乡土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时代变化,1990年代乡村小说叙事呈现出现实凸显、观念尚存的形态。以关注现实和偏离现实为标志,具体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以陈忠实、莫言等作品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试图从宏观上对1990年代的乡村小说叙事作整体的归纳、概括,并进一步对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之流变及其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西部作家集约式地进行生态小说的创作,形成了新世纪文学地理中的西部高地现象.西部小说这股"绿色"风潮的背后沉潜着支配性问题结构.多年来,以乡土为审美标高的西部小说,在新的文学场域中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境地,作家出于自我认同的身分焦虑而向生态主题转场.对时代主题话语表达诉求的西部文学传统以及西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宗教文化底色,也是引导西部作家进行生态小说创作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