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韵”范畴考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 ,以往对中国美学范畴“气韵”的诠释 ,大多陷入了以精神性的“风韵”解气韵之韵、以“文气”解气韵之气、将气韵的哲学基础定位于玄学的误区。实际上 ,“气韵”源于“气运” ,是气运从哲学到文艺审美的延伸。易学中的阴阳气化宇宙论是其哲学基础 ,气韵就是艺术作品中气之运化节奏和谐的显现。“气韵”与“传神”相比 ,有神明之美与神动之美、虚静与感应、超迈与力遒的差异。在谢赫以“气韵生动”为首位的“六法”中 ,有重神略形的“物感说”与推崇形似的“写物说”的对峙、共处。  相似文献   

2.
气韵考论     
谢赫首标的"气韵生动"是古代文学艺术的标准之一,气韵成为美学的中心范畴.气韵强调韵味,气运强调运数,两者并不等同;"气韵生动"作为评价标准,其出现与意义的开拓,都离不开"传神论"的发展.气韵产生的途径有可学不可学之说,从历史进程来看,早期多持"气韵非师"的观点,后期逐渐落到实处,从具体的技巧方法着眼,包括笔、墨、烟云之景的生动.  相似文献   

3.
“韵”是中国古代艺美学批评与鉴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之一。钱锺书从“六法失读”中指出,“气韵”较之“气韵生动”更规范,谢赫以“生动”释“气韵”,仅道“气”而未申“韵”。又从“韵”之渊源与流变中指出北宋范温的有余意即为“韵”这一命题的重要性及其独特贡献,发前人所未发。钱锺书对“韵”的阐释,是20世纪“韵”研究的重要成果,应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明清绘画美学对“气韵”、“意趣”、“性情”、“兴会”等几个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绘画美学重技法、重趣的审美倾向,以及和当时哲学、文艺思潮紧密相关的时代特点。由此我们还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来把握绘画美学在明清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朱生坚 《社会科学》2002,2(2):75-78
本文考察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在于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气”与指涉形式和内容的“韵”的结合。“气韵”是对“中和”的扬弃。从两汉、魏晋、唐代到宋代以后 ,“气韵”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消解的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之一 ,气韵值得加以进一步整理和转换 ,参与当代中外美学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到一九○七年间,王国维提出了“势力之发表”说。这一观点首先是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学通常认为文艺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种作用,此三点涉及哲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学领域,既关系文艺的本质也关系文艺的功能,以往对文艺本质较多强调生活的反映,采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功能较多强调教化,采社会学的角度;在本世纪初年,王国维却把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对文艺的本质与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势力之发表”。“势力之发表”说的含义又不仅限于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这一观点还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除了谋生以外之一切活动的本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实际上,据以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领域正是王国维一九○二到一九○五年哲学探索失望之后的归宿之所,也是一九○六年后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发之地。“势力之发表”说是一个标志王氏美学思想转变的观点,而且构成此后王氏美学的基础。因此,研究该说,对于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体系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载和徐敬德分别是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气”是张徐二人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两人都强调气的物质性、对立统一性以及不灭性。然而张载的气学具有以义理为主的“四书学”特征,更侧重于物质性;徐敬德的气学则与道家哲学关系密切,含有更多的精神成分。在理气问题上,两者都主张理是气的内在属性,都使“理”凸现出伦理的色彩,但是在理的地位问题、理与气的结合程度以及对理的具体规定方面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二人的气论哲学均显示出东亚气论哲学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等特征,这既是其魅力之所在,又是中朝气论哲学发展滞后之根源。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画论中的“气”周怡关于“气”这个字中国古代画论,核心问题是一个“气”字。以“气韵”评品绘画是至高至上的标准,却也往往失之于玄谈,因为,“气”之范畴,意会的因素太多。何谓“气”,许慎解曰:“气,云气也,象形。”①显然,气的最初状态表示一种可见的物...  相似文献   

10.
气韵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核心问题,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歌唱的气韵美,笔者从“气”和“韵”的因果关系、歌唱气韵美的表现特征、演唱者主体气质的风采神韵,对歌唱气韵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歌唱气韵美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气与韵的哲学探讨,揭示了气韵与中国画笔墨的关系,并论述了如何在中国画的鉴赏与创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笔取气与以墨取韵的笔墨技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灿烂星河里一颗最为光彩夺目的星辰,而“气”是打开其诗歌炫彩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李白诗歌体气充盈,大气包举,浩然之气贯长虹,自由之气震华岳,狂放之气冲牛斗,孤独之气惊风雨.他诗歌的独特之“气”神光刺目,让人不可逼视,也给他的诗歌带来了惊人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4.
以书法和绘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具有自己独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传神论”及“气韵学说”尤其是“气韵学说”这一理论中.其理论内涵表明艺术之美的极致是要在作品中传达出生命之气生生不息,如音乐、如诗意般流动的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技法修养,更在于养气,在于人格的培养,在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  相似文献   

15.
高扬  李佳妮 《理论界》2012,(8):94-96
"气韵"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气韵之"气",指的是生气、灵气、神气;气韵之"韵",指的是韵味、风韵、神韵。气韵生动说,要求艺术作品生气贯注、气脉流转、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神清气奇、风韵飘逸、韵味隽永。气韵生动说在中国古典舞审美追求和美学的理解中,是以"气"为贯穿于艺术的一种动的心理体验,而"韵"是这种心理体验以外的感悟,事实上是审美理解的核心。气韵生动说的形成,导致中国古典舞传统审美特征"神"重于"形",而"韵"又在"神"外的生命审美理念,是一种超越"形神"之论的更精微、更深入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 任何艺术,都有其奥妙之处,犹如棋中之眼,曲中之“务头”,有此则活,无此则死。书法这门点画造型艺术,成为东方民族艺术的瑰宝,获得了至高至贵的审美价值,自有其奥妙所在。宋赵崇绚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相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滴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人之妙处已亡,妙不在法也”。所谓书法在人不在法,其妙可用“神采”与“个性”括之。神采,有人谓之“传神”;也有人释为“气韵生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者立形,备遗不俗。”(荆浩《笔法记》)六朝谢赫最早提出,“气韵生动”一词并以此作为品评人物画的六条标准之一。此后一些理论家便把“神采”和“气韵”联在一起用,当作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其实两者并非等值。项穆说:“神化者,天机自发,气  相似文献   

17.
中西哲学对形而上学的问题意识和路径各不相同。西方哲学将之阐解为从知识达到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问题 ,走的是转识成智之路 ;中国哲学将之视为形上智慧的呈现与实现方式 ,走的是由智化境之路。然而 ,“转识成智”和“由智化境”分别是人类理性探究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展开环节。真正的形而上学必须包括本体论与境界论 ,未来的形而上学应当是两者之合。中西哲学之争将由此趋于融合 ,达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l.从“理论联系实际”谈起。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而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重新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按照一种长期通行的看法,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一种“矢”与“的”即“箭”和“靶子”的关系。理论面对现实,就是用理论之“矢”去射现实之“的”。理论有明确的现实对象,就是“有的放矢”;理论之“矢”射中了现实之“的”,就既发挥了理论的作用,又解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是当前研究张载哲学中的主要范式,但仍未能消除持续已久的“虚气相争”现象。通过对这一范式运用中所存在诸问题的检讨可以发现,张载的哲学体系是由天人、性气两条线索经纬交错而成的理论整体,“气”是张载哲学中标志着宇宙统一性的哲学范畴,“太虚”是“气”散的本然状态,依托于“太虚之气”的“太虚之性”则是张载哲学中的本体,标志着张载哲学宇宙论和价值论的“天人合一”性质。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本体论角度阐释船山学的人文精神主要涵盖如下几个层次:万物一府说明了人与万物产生的共同本原,似乎并未能说明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依据,但仔细发掘船山哲学本体层面的气可知其有三个层次:即太虚之气、絪緼之气、阴阳二气(含二气之良能);人禀赋的是二气之良能,恰恰能说明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前提,而人物之生莫不受命于天说明了人所禀赋的二气之良能是当然之则,是实现船山人本主义哲学的逻辑过程;良能之气是分殊人与其他宇宙万物的"关节",是船山人本主义哲学形成的形上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