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兴问题历代解释纠缠不清,《毛诗正义》虽没有卓然创见,但在遵循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扩大了兴的范围,又引象释比兴,详尽考查兴与象的关系,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为实用的理论借鉴。但是,《毛诗正义》中的比、兴不分而且不断牵引进其他问题的做法更使这两个概念纠缠不清,后人越发难以分辨,比、兴并称遂大行其道。以今天的学术眼光看,《毛诗正义》中的比兴观并非绝对正确,比和兴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人尽管区分不够明晰,但从来也没有否认它们各自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黄贞权 《船山学刊》2010,(2):144-147
孔颖达对《诗》的阐释绾合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剥去历代对《诗》阐释的陈垢,对传统《诗》学的接受做出取舍并加以创新和超逸,建构了自己的诗学体系,提出了情志一也、诗缘政、兴象等一系列的诗学命题,启蒙有唐一代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毛诗正义》之"文势"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晋时期,发轫于政治与兵法的“势”被引入学艺术领域而出现了意蕴十分丰富的“势”论,理之“势”是其内涵之一。《毛诗正义》吸收了魏晋以来的《诗经》研究中注重辞义理的动向,将理之“势”引入对毛传郑笺的解说之中,形成其阐释中的“势”说。“势”说重在解决经、传、笺之间的扦格,而着眼于诗之意旨与其语言结构的关系,从阐释方法上强调了诗的语言不是孤立的存在,阐释义理不能脱离诗的整体,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其“势”说的意义在于,作为一部奉敕之作,它将魏晋以来本属经师个人的说诗方法经过官方的认肯而成为经典的说经模式,大大地扩展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诗正义》撰者及编撰时间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虽作为《诗经》注疏史上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但其撰者及编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详细考辨了《毛诗正义》的编撰、修订次数及具体时间 ,缕析了《毛诗正义》的各次参撰者 ,以期有益于对《毛诗正义》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诗正义>是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统一了南、北经学的分歧,对传统<诗>学研究作了大胆的解构,用全新的视角来阐释<诗>,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文化思想体系,包舍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阐释方法上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启发.透过<毛诗正义>本体,尤其是对<诗>中关于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学人类学等的阐释,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启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诗郑笺》是郑玄为《毛诗》所作的一部解释性著作。在这部经注中,郑玄围绕君权思想表达了他的政治关怀。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君权的合法性问题上,他沿袭了董仲舒以来君权神授的观点,但是却以君德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革命性的一面;二是摒弃以阳尊阴卑来强化臣对君的片面服从的观念,而回归到先秦儒家的君臣以义合的君臣相对待关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涵,将之具体化、情感化与友朋化了;三是在选官任人上,他主张明王不绝弃故旧功臣及其子孙、任人不求备,这样既发挥了选官的激励功能,又强调以德为基;四是关注后宫建设,从齐家及君权的运行角度而赋予后妃权力。此类关于君权政治的系统性学说是儒家非常欠缺的。  相似文献   

8.
初唐孔颖达主持编撰的<毛诗正义>①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编撰征引了自汉魏以来以迄初唐的学术著作292种.<毛诗正义>引书彰显着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从取材看,以经史为主,无门户之见;从宗旨看,以服务政治为根本目的,即使是引用文学典籍,亦不违此,甚至不惜牺牲对诗的审美观照;从方法看,运用礼学、训诂和谶纬解释经义.所有这些,决定了<毛诗正义>文本的经学特征,这是现代<诗>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孔德凌 《兰州学刊》2007,(9):201-204
<毛诗传笺>作为郑玄的代表注作之一,展现了郑玄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郑玄借助于对文字音、形、义的综合考察,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训诂经验为依托,深入了解<诗经>中文字的含义,进而能准确确定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辨别古今字、假借字,对文字训诂作出了贡献,从而使人们对<诗经>的理解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1.
区别于宋明理学重在建构经学义理的此在性认同,汉唐经学阐释是一种还原性认知活动,乃是以“述”的方式来继承经典原旨并实现对传统的当下性转化。在经学阐释范式之下,孔颖达等人自觉地将时代精神融入了“疏不破注”的过程之中,而一种通学阐释意识和文献学视角的介入保证了经学知识的周密与正确;同时,孔颖达着意揭示毛、郑旧注的知识来源,额外追加“其所以然”的理解维度,从而凸显了阐释行为本身,也表明了其对阐释确定性的追求。总之,从阐释和接受的角度看,孔颖达经学融合了知识与价值、传统与时代、官方意识与士人传统等多重诉求,这才是他之所以能够统一经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毛诗正义》虽属传统的解经范式,但其对《诗经》艺术表现特征的总结引人注目。在情志合一、直言非诗的理论基础上,它对《诗经》之章法结构、用韵情况、赋比兴手法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毛诗传笺通释》一书大量运用声训。著者在运用声训进行训诂时,被训释词与训释词在语义大致上有三种关系:同源词关系、同义词关系、词义无关。其中词义无关又可分为,同音借用字关系和同音词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选》五臣注的出现与风靡以开元儒学的重振以及"诗教"精神的阐复为背景,是下层士子以文章、著述阐弘政教观念下的产物。其批评思想、注释体例深受以《毛诗正义》为载体的经学话语体系的影响。与李善注《文选》的"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不同,以激扬风雅自居的五臣通过"饰物反讽"与"假时维情"两大注解方式,对作者、作品的"秘旨"钩深索隐。以科举作为重要影响和传播媒介,五臣注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比物讽刺"、"内外意"等理论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延仓 《文史哲》2007,(4):29-34
庄子哲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贵道贱物",即强调道体"自然"而物不"自然"的倾向。郭象、成玄英分别从玄学、道教重玄学的视角注、疏《庄子》,改变了庄子对"自然"的理解。郭象《庄子注》解构道体,宣扬"物本自然";成玄英则不仅肯认道体"自然",又主张物性"自然",表现出一种二元的"自然"观念。  相似文献   

16.
郭珑 《学术论坛》2005,(6):151-154
《方言笺疏》训释词义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引用大量文献训诂资料考证《方言》所收各地方音语词的意义,并疏通补证前人注释;同时注重以声音贯穿训诂考释方音语词的语源流变,析假借,通语转,辨异形。《方言笺疏》注释和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清代乾嘉学派重考据、重声韵训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各国大多承认"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从比较法上来看,"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承租人的利益,稳定租赁关系,保护交易安全,实现物尽其用。我国《合同法》第229条确立了"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这使租赁权能够对抗新的所有权人,强化了对承租人的保护。"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主要适用于不动产,因为动产具有相当强的可替代性和可消耗性特点,保持动产租赁的长期稳定性的意义不像不动产租赁情形那样大。严格地讲,"买卖不破租赁"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立法意旨在于,任何租赁物所有权的变动都不得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因此,这一规则的适用并不限于买卖,其中的"买卖"应当采广义的概念,包括赠与、确权等所有可能导致租赁物所有权发生变动的情形。"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适用使得租赁权具有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且该效力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不需要登记,但这并不意味着租赁权已经成为了物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条是关于“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定.该条过度倾斜保护承租人的利益,对租赁物新的所有权人不公平,不利于建立安全便捷的交易环境.应当以租赁物新的所有权人的恶意为兜底条款,区分中短期租赁与长期租赁,分别补充规定“买卖不破租赁”的法律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20.
任树民 《兰州学刊》2011,(7):120-123
由于传记系统的简略,传世文集的缺乏,当下对《毛诗传笺通释》成书过程及马瑞辰生年的认识都存在误区。在考察马瑞辰生平经历基础上,文章勘正了马瑞辰在《自序》中交待过的成书过程。根据姚莹和马其昶记载推求出的马瑞辰生年,纠正了《清史稿》以来以讹传讹的舛误,为马瑞辰莫衷一是的生年说画上了定谳性的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