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社会学本土化,就是让一种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恰到好处地和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种社会学理论在本环境的应用,并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因为文化上的差异,一个国家在进入另一个国家时只有经过当地环境地本土化过程才能使得这些社会化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理论起源国和理论进入过的社会学学者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2.
自社会学创立之初,中国也随后积极地加入了社会学的学科研究行列中,并在当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由于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国内的社会学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主流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国内三代社会学家努力提倡的"社会学本土化"愿望中,社会学真正的本土化标志应该在于理论的本土化.但目前中国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历史发展的境遇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逻辑中寻找突破口,应是新时期我们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反思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4.
"位育论":一条寂寞的社会学本土化路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生物学与社会学对话的重要成果,"位育论"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端予以反省,同时也纠正了西方演化论思想所可能引发的错误,包含了一种美好的重人道社会理想.作为一种学科对话的理论范式,它超越了个体与社会的对立、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对立、传统与西方的对立,它的提出在社会学理论发展上是一种创新."位育论"昭示着生物学演化论思想和传统中国文化结合的一种路数,虽然只是一条寂寞的路,但却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种难能可贵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是社会学本土化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学方法在中国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还有出于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现实考虑。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考察。"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是探索社会学方法本土化途径:从社会学方法本土化的角度厘清、总结"中国国情";通过"过程展现的策略"探索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是研究思路;创新是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社会学方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转型迫切需要经济社会学特有的解释力和洞察力,这是经济社会学本土化的现实支点和推力。本文对经济社会学本土化的涵义、意义、与社会学本土化的关系、突破口及应遵循的原则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再认识作为问题商讨的逻辑起点,在既定形态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综述性的解释,而是基于已有的特具学术价值的思想和观点,把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从历史形态出发,则需要继续遵循社会学本土化的主张,适时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势,从新的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轨迹,从中可以窥探到,它既是一个引进、吸收、消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综合、转换、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魅力。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社会问题,从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构建本土化的人口社会学中距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意义上,人口社会学的本土化具有其特殊的内涵。而人口社会学者的学术自觉,则是人口社会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表现出了八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强;(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从法治建设、犯罪问题、民间纠纷等三部分的法社会学探索,笔者对其研究团队1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其中,法治建设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从法制到法治、法律的双向诠释、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法律的实践逻辑、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中关法律意识的比较等六个部分;犯罪问题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社会转型与犯罪成本、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女犯的生活世界、堕入犯罪的"漏斗效应"等四个部分;民间纠纷的法社会学探索包括:法律的"差序利用"、初级关系的变迁与民间纠纷解决、弱者诉讼的谋略、法律的"甩干机制"等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试图从古典社会学思想中,重新探讨文化再生产这个概念的理论逻辑。在对马克思主义、早期功能主义(以涂尔干为代表)和解释社会学(以韦伯为代表)三个学派关于文化再生产的主体、目标和生活呈现形式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本文归纳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范式中的文化再生产的一般特征,并就一些理论局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对当下流行的关于西部开发中法律制度建设和发展的理路及范式进行了反思.认为从制度建设的向度看,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西部坚韧的传统法律文化观念与"活法"必然将与现代性的法律制度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全方位的遭遇.这场遭遇可能孕育着中国法治模式从整体上实现本土化,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模式的历史契机.故对西部开发中的法治建设的模式和路径的选择上,不宜一味地在初始阶段就强调以单纯的立法形式进行制度建构.这样可能会忽视或扼杀西部开发中富有原创性的各种本土性制度萌芽.当务之急是抓好现有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4.
一种观点认为 ,新经济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论是嵌入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理性选择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更多的是围绕嵌入论和社会网络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与核心理论是嵌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理性选择理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更多的是围绕嵌入论和社会网络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纯粹法社会学将可检验性、一般性、简明性、有效性和原创性作为理论科学性的判准。排斥心理学、目的论和人的因素的纯粹科学是其方法论上的核心追求。文章依据其理论逻辑,分析其理论建构过程,认为其对法的概念界定、法的类型区分及计量标准建构和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理论限度。这些限度表明,纯粹法社会学片面强调科学性是值得商榷的。分析布莱克纯粹法社会学理论限度,对于将法规则和人的行动纳入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有关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已经分化为两个针锋相对的立场:一是学科规范立场,主张把中国作为工具,目的是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社会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一是民族国家立场,主张把中国视为目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只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工具。这两种立场偏执其一,各有不足。如何对待量化统计方法,成为区分二者的关键。以英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为例,可以说明英国社会学如何在处理与异质性的统计学传统的关系中生成自己的学科主体性,最终表现出"反量化"取向和"通识学科"定位。突出人文性和突出科学性,将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两条路径,但二者并不必然对立,完全可以把理解中国经验与推动学术规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确立,中国开始了由一个传统人治国家向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艰难转变。在这场凤凰涅磐般的制度嬗变中,法律由于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而一举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在大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在创造学术话语、把握学术话语权方面,走过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探索之路。更好地掌握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