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宪政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盛达 《东岳论丛》2000,21(2):5-10
在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过程中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宪政理论 ;西方宪政的两大核心价值观很动听 ,但掩盖不了其资产阶级本质。这一点又决定了当代西方宪政摆脱不了的困境 ,如三权分立与三权协力的困境 ,个人自治和人权与公共福利的困境 ,维护主权与保障人权的矛盾等 ,相对而言 ,社会主义中国在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上 ,对世界宪政文化已经并正在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试析张君劢宪政观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对宪政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并领导掀起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宪政运动。张君劢在倡导西方宪政的过程中遭遇到两个方面的难题 :一个是西方民主宪政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磨合问题 ,一个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问题。张君劢从新儒家思想的视角上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有借鉴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度以进化论、工具主义、权威主义体认解读西方宪政文化,进而构建起其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参与了近代中国宪政文化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陈德顺 《甘肃社会科学》2007,(3):202-204,219
西方传统宪政理论将有限政府视为理论的政府模式.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消极宪政观不仅在理论上陷入窘境,在实践上也是危机重重.积极宪政取代消极宪政成为西方国家政府设计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原则.积极宪政在实现社会正义,谋求公共利益和公众福利的同时,政府的职能和规模也从"小政府"扩展为"大政府".政府因无限扩张而出现"政府超载"并受到来自保守自由主义的猛烈批判,西方宪政运行再一次面临着价值抉择和路径选择.笔者认为,只有超越"消极"与"积极"之争,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才能解决宪政价值冲突,实现宪政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税收与宪政是紧密相连的,税收问题本身包含了许多宪政因素,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则是税收宪政制度的核心价值和追求。政治、经济和历史因素的有机作用决定了制度需求和供给,从而催生了当代西方的税收宪政。税收宪政的理论基础包括制度供给理论、政治契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其实践价值体现在对税权的约束、税收民主构建、税收价格属性及税收监督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柳正权  张烁 《江汉论坛》2012,(10):130-134
后发展国家的宪政建设之所以步履艰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学者缺乏对自身认识结构中的西方文化中心立场的自觉反思。传统研究者往往在主客体对立的认识结构中,强调对客体对象规律的把握,而知识社会学检讨了这种立场,主张必须结合认识主体及认识过程,方能全面认知事物。以此立场重新解读宪法,则宪法是一整套具有逻辑自在性的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由西方传入到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文化进行整合。运用知识社会学这一有效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7.
蒋传光 《江淮论坛》2011,(4):93-10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宪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视宪法在争取人民民主权利中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宪政思想;邓小平在对毛泽东宪政思想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对当代中国宪政理论作出了贡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全面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宪政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宪政体制的各个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儒家宪政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探讨儒家与宪政关系的政治思潮,其核心是发掘传统儒家控制王权的思想与行动,以此回应西方宪政实践的传统背景。这是一幅非常有诱惑力的政治图画,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想象力。但是,儒家在传统中国控制王权是失败的,而其教化出的民众之精神也与宪政所需要的公民不相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应在确保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宪政民主制度。对此,儒家贡献甚少。儒家比较规整与踏实的出路是回归私人领域的生活儒学。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地回顾和考察西方宪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宪政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公共权力、建立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 ,更为重要的是 ,它还应表达观念性的宪政精神 ,体现民众的主体意识、宪政态度和宪政情感 ,蕴含一种正义性的现实关怀和世俗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宪政思想平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先初 《船山学刊》2002,(2):117-122
张君劢是近代中国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宪政主义者。他一生为宪政奔走呼号,并且身体力行,致力于宪政的实施。他以自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给历史贡献了一笔重要的遗产,任由后人研究和评判。一、终其一生的宪政追求宪政在中国是舶来品。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将学习西方的重点由其器物文明转向其制度文明。他们抱着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目的,对西方的宪政经验及其学说进行系统的介绍,随之,中国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声势颇大的立宪思潮。这一思潮从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几乎笼罩了整个…  相似文献   

11.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宪政冲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西方政治传统的精髓 ,是西方政治理论的主流。在宪政发展过程中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下的英国扮演了主角。该时期是英国宪政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重要阶段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西方文化传统长期孕育的产物,作为迄今为止最具操作性、最接近人道价值的制度,仍然处在向未来敞开的进化之路上。作为文化形态的儒学在"治道"层面上或许可以为宪政建设提供有限度的技术支撑,但二者分属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和规则体系,存在着文化基因上的非兼容性。当复兴儒学的文化意向试图转向恢复儒教"王官学"地位的权力诉求时,标榜复古更新的"后新儒家"就由学术上的荒诞走向政治上的反动,所谓"儒家宪政"既是对宪政的践踏,也是对儒学的歪曲。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传统在西方宪政的起源、酝酿和形成过程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观、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及平等、博爱等观念为西方宪政制度的萌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到了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教会法学,其独特的二元政治观、内部权力架构等对西方宪政的分权理论有着重要影响。而后,基督教式微,在宗教改革中确立的宗教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为近代西方宪政提供了个人主义的深厚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宪政制度的成型。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人性的尊严与捍卫民主的价值。一般的说,公共政策过程要同时满足"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实现公共政策民主价值的途径则需要将其过程置于宪政的架构之内。从宪政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宪政的历史较长,理论也较为成熟,其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的核心是基于多元民主的"控权"与"保障权利"。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历史则较短,内涵也存在差异。鉴于此,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宪法的逻辑关系成为构建宪政精神的关键理论前提。而培育政策制定主体对宪法权威的信仰和忠诚,则是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首先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为回应针对"儒家宪政论"之批评、质疑,本文将较为系统地论述,何以将儒家与宪政勾连起来,作为一个学术范式的儒家宪政论之用意何在,儒家宪政可能的现实形态为何。儒家宪政的根本标志是循道而治,也即儒家所守护之中国价值渗透在国家生活中,至于政体之各项制度则是灵活的,可以学习自西方,也可以调用自中国古代,更可以是"以义而起礼"的自我创设。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前提是个人权利的存在。西方的个人权利理论 ,是经过中世纪的孕育 ,通过 17世纪末的理性主义运动及把自然法世俗化为自然权利而逐渐确立起来的 ;西方的个人权利实际是英国经过 17世纪宪政革命而开创的。英国宪政前期的理论支点是建立在对传统制度的历史改造上 ,后期与自然权利观念相结合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蒋传光  李乾宝 《学术界》2007,19(2):25-34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思路,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宪政价值的分析及分类,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百年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真梳理百年来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能够总结出许多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中国宪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一、宪政的基础、主题和关键,在于发展民主政治,离开人民民主、公民权利、就淡不上宪政。二、宪法是宪政的依据,宪政是宪法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我国社会发展与改革、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迸宪政。既要学习、汲取西方国家有益的经验,又决不能搞全盘西化、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政推进中的若干关系,即宪政理论与宪政实践的关系,观念变革与宪政推进的关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宪政实施与宪法监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宪政制度是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演化的结果。从救亡图强的目的出发 ,近代中国在学习宪政的过程中 ,未能深入分析宪政的涵义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 ,而是将宪政作为救国图强的必经之路 ,进而甚至将宪政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 ,而忽视了近代中国缺少宪政制度存在的必要条件 ,因而注定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正义理论呈现出阶段性的修正和转换.文章通过西方宪政传统这一维度,考量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确立和转换.认为促使其理论转换的深层原因在于正义原则对宪政民主政体有一种内在要求,其理论实质乃宪政之正义,同时,这一研究有助于更深一层理解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性之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