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理学史不仅仅是伦理学的学说史。它是人类自我道德确证的历史,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历史,是人权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道德意识内在逻辑发展的历史。从上述四个方面追寻伦理学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标示出的人类道德意识的进步,将使我们对伦理学史的研究有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对伦理学史本身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精神     
史可扬 《学术研究》2000,25(4):111-117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在,因而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就必然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但它又必须落实在人的现实存在的基础上。因此,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探求人类生活终极意义。这就是美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道德场是立体化形态的客观存在。道德场为经济文化社会提供精神基础,也为境界反思与批判设计理想模态;道德场是生命场的庄严阐释,表现为“人往高处”与“人情心性”的境界追求,前者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规律,后者是中国人道德境界的演进逻辑;道德场形态存在“五立”圆锥体形态。反思与批判道德场形态,能使人们认识并营造属人的道德境界,走向善德与完满。对道德场境界的批判,要以本真意义为第一原则、以历史根基为重要条件、以正心诚意为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文化急速转换的现代社会,作为来自历史又必须回归历史的高级存在物,人类从历史深处生发回归意识和追思情怀。历史记忆作为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能够传承文化血脉和凝聚族类意识;作为人类思想行为背景参照系,历史情感具有抚慰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精神价值;体现自我超越向度的历史自觉,是维系绝对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生命纽带。所以,现代人回望历史和感悟过去,可以获得情感寄托、心灵归宿和终极关怀,从而构建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在终极的意义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圣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文化的超越性使得人类的历史不再是纯粹物理时间的流逝,而是意义世界的展开。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超越性催生了历史,而历史意义的解读也体现了文化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曾海军 《殷都学刊》2008,29(1):131-135
儒家学说是一套具有宗教性超越品格的价值信仰系统,其立“人”知“命”达“天”至“圣”的内在超越理路是基本清楚的。圣人之境作为一种超越的本体境界,它具有基督天国一样的绝对完美性和一劳永逸性。对于这样一种整体化的圣人之境必须予以打破,彻底破灭这种境界所给出的终极完满性。  相似文献   

7.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进步状态,具体说,就是指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智慧和伦理道德的进步。 从人类社会形态不断更替的历史进程来看,精神文明按它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直接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生产  相似文献   

8.
由于儒家所高扬的名本身存在着终极价值的非本体性、超越精神的非纯粹性、不朽境界的虚玄性三大缺陷,使名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未能避免来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消解,其文化心理动力功能也因此而受到弱化。  相似文献   

9.
陈世锋 《船山学刊》2011,(1):173-176
现实杂多的经验世界背后终极的超越者是什么?传统基督教认为是有住格性的上帝,近现代科学则认为是普遍理性。普遍理性强调的科学规律之必然性,挑战了位格神干预尘世的可能,但也使人类的自由意志、创造性等精神性存在成为了难题,从而构成了科学与基督教的形而上冲突。中国传统的境界论可以更好地解释超越,高境界既内在又超越于世俗,既在某一境界之内承认相对普遍的理性,又使创生性存在于不同境界之间,从而使理性与创生性在某种新角度下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目的问题的思考为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马克思批判了“抽象人性论”的天赋人权,重新在历史唯物主义平台上提出了世界历史目的,即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进而完成了对此前世界历史目的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批判了康德的“大自然隐蔽计划”的自然法权的历史目的论,把康德抽象法权的“永久和平”和“民族联盟”变革为公有制生产方式的确立;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立足于“绝对精神”的世界历史目的论,把辩证法落实为人类发展的“三形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目的包括三重意义:一是世界历史目的为历史进步观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世界历史目的为社会历史客观规律提供了终极根据;三是世界历史目的为人类生命价值提供了最高归宿。  相似文献   

11.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为线索揭示了西方社会近500年来的现代化历程.世俗化既是外在的道德根源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现代人重塑自我理解与社会想象的过程.由道德根源内在化衍生出的内在框架屏蔽了一切外在的终极实在,结果使得大多数现代人深陷独断人本主义的束缚之中.对此,泰勒指出,唯有保持与超越性的沟通才能重建人类生活的完满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论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关怀”一直是内涵广泛、含义模糊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对其含义的澄明也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当代哲学的生活回归,哲学的“终极关怀”也越来越呈现出其本真的内涵:它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总体性、精神性和动态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王云龙 《北方论丛》2001,3(1):40-42
从历史主体——人在三大经济形态递进嬗演过程,可以揭示人生形态的历时性建构。在20世纪向21世纪挺进的最后一段历程,知识经济象征新世纪将从混沌迷离中,廓清未来之路。这一进程将是质的意义上的新世纪,在旧时代失谐的人类精神家因重塑人的主体性生命境界。知识经济使人类第一次具有全面占有人类本质的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新发展催生了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状况进行新阐释的理论诉求.后现代主义以其独特的研究范式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后现代转向,并对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彻底解构和颠覆了历史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历史进步的目的和历史进步的意义等核心观念.我们应当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激活、阐释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的思想资源,从而推进对历史进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作者认为历史概念的涵义必须从三方面加以完整准确地把握,一是历史作为客体性范畴和科学认识对象的意义;二是历史作为主体性范畴即具有思想动机的人的活动的意义;三是历史作为实践性范畴即人为环境、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只有从这三方面辩证统一地理解历史的涵义,才真正合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和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方法论要求,也才能正确地把握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合乎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趋势和合乎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  相似文献   

17.
朱静 《北方论丛》2007,1(1):121-124
马克思消除了对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关系的误解、实现了历史必然性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历史必然性同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他认为,整个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历史是客观条件限制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发展的一般方向、逻辑进程和终极境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的必然性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性。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自然向人生成”——关于休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建设使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其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物质需求的相对满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就是享受自由,而向往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是一种进步。社会越发展,人的闲暇时间越多,人就越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是由“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9,(6):175-183
《老子》之思想范畴体系,是以"历史世界"的"礼崩乐坏"、"老子"的史官和隐者身份及楚地特征所构成的"境遇"为出发点,而以"生命境界"即"天人之和"之人文理性精神性的人生终极意义和最高目标——"道"作为思想的根基和精神特质,最终以"思想域界"作为"不可说之秘"的"生命境界"的具体呈现和展开。从"思想域界""历史世界""生命境界"这一新的立体综合性研究方法来探讨《老子》思想,更有利于提示其独特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华 《学术研究》2006,1(12):92-97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演绎的结果,福山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单线进步的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沃勒斯坦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多元的和全球性的。三是历史的终结和主体的实践。福山认为在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后,人们的实践是消极的,所获得的只是物质的满足;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后,美好的社会只是一种可能,因而主体的实践变得非常必要并且意义重大。总之,两人的历史终结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前景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