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充满了日落、月光、死鸟、马以及纸片等诸多意象。劳伦斯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状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意象,来揭示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为了理解这部小说的精髓,领略劳伦斯运用意象表达思想的风采,本文对小说中以"鲜花为中心"、"夕阳为中心"以及"黑暗为中心"的三组整体意象进行了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劳伦斯试图借保罗这一人物形象来探索和谐的两性关系,但最终以失望和迷惘告终。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劳伦斯的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能够从中解读出劳伦斯深刻而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劳伦斯在小说中精心描述了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层面,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之带来的严重影响,表明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失衡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揭露,劳伦斯旨在呼吁人们尊重外在的自然,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关注人内在的精神生态并对其和谐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思想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充分展示劳伦斯敏锐的生态意识和深邃的生态智慧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儿子与情人》中颜色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集中地用特定的颜色来 描写人物,使这些颜色含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颜色不仅用以反映人物性格,同时还暗示 着人物命运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探讨了颜色在劳伦斯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所起的作 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表达了作者在此后的文学生涯中持续关注的主题——两性伦理问题。评论家们对劳伦斯的其他作品都进行过两性伦理的解读和诠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学者从两性伦理去解读过《儿子与情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该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对完美的两性关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终明白只有灵与肉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爱情之巅。  相似文献   

6.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之一劳伦斯的代表作。本文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劳伦斯本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该作品及劳伦斯本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7.
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派作家普遍揭示的主题之一。在《儿子与情人》中 ,劳伦斯以英国诺丁汉郡矿工的生活为背景 ,以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线 ,以心理探索为主要途径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莫莱尔一家的感情纠葛与冲突 ,从而深刻展现了劳伦斯小说的普遍性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所造成的异化。本文旨在分析人的异化在《儿子与情人中》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名作《儿子与情人》一直都是评论家们注意的焦点。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严厉地批评劳伦斯,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保罗也被认定为是一个女性毁灭者的形象。实际上,《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毁灭者并不是保罗而是表面上很令人同情的毛莱尔太太。  相似文献   

9.
作为系统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各人文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思想与精神内核,并以此为基础,论析了弗洛伊德主义带给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的多层艺术启示,探讨了弗洛伊德和劳伦斯在根本观念上的共通之处,以及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具体表现、融合、变异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重要作品。其中有两大主题: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后者是主要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在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俄荻蒲斯情结。”保罗由于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还有母亲的不正常的爱导致他产生恋母的变态心理  相似文献   

11.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塑造的男主角保罗.莫莱尔与劳伦斯本人年轻时的经历颇为相似,因而被认为带有半自传体小说的色彩,又凭借其独特的情节内容、诗化优美的语言,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文学评论家们的垂青。小说文本中隐藏着大量与神话和仪式相关的内容和细节,本文试图从神话与仪式的角度,采用加拿大学者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结合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对文本进行新的论述,追述文本中隐藏的神话与仪式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审视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时,往往从主人公保罗在其成长过程中同其母亲葛楚德之间超乎正常阈限的亲情关系切入,将小说析介为诠释和确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范例。本文变换视角,把父亲瓦尔特·莫雷尔的悲剧性命运同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非人的劳力条件、生活状况扭曲了他的精神世界,破坏了他的家庭和谐,摧残了他身心两方面的健康”,认为该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个人进行精神分析,更重要的是从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社会方面的原因。因此,《儿子与情人》除了个人性的心理学主题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说到《儿子与情人》,人们就会提到俄狄浦斯情结,仿佛这部小说是弗洛伊德这个理论的最好诠释。本文指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本身的缺陷和保罗产生爱母嫉父心理的家庭因素,说明劳伦斯在小说中并非要解释俄狄浦斯情结,而是要对他最 关心的一些哲学问题如男女对立的关系和肉体与精神的平衡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男女关系,可见当时女性主体意识已经苏醒,以保罗为代表的现代男性对于新女性迷恋而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D·H·劳伦斯在西方文坛上一向被誉为反传统的小说家,但实际上,劳伦斯在小说的内容及方法上,一直遵婚从现实生活到人物真实感受表述的道路.在内容上,他从自传体的记实逐渐过渡到使小说人物直面生活中的冲突、死亡、爱情及生存的含义;在表现方法上,他汲取了19世纪小说艺术中的主要手法,又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方法,用极其形象的语言,或描述、或暗示,把现实融进人物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英国20世纪被受争议的作家德.赫.劳伦斯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等方面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着异曲同工的承继关系。劳伦斯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引用作为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素材,但是对其短篇小说《请买票》的心理学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沿袭精神分析的视角,从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探究劳伦斯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本我与超我的激烈碰撞,从而在充分理解小说独创性的基础上,揭示劳伦斯的两性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劳伦斯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人物对白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预设触发语进行标记,建立语料库进行分类分析。经过研究发现,该作品中的预设触发语中,词类触发语使用比句式触发语多。词类触发语中以动词触发语(尤其是状态变化动词)使用最多,句式触发语则以疑问句为最多。这些触发语在丰富了小说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塑造了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引发更丰富的预设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的语言特色一般都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体现得格外突出,但是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去分析和体味劳伦斯作品的语言特色,将语用学中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在对话中的违反与著名小说家劳伦斯的作品《菊馨》结合,运用会话含义中的合作原则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挖掘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更好地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服务。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理论可以分为四个范畴: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通过将合作原则下的四个范畴在对话中的违反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内容结合,我们可以发现,劳伦斯在创作小说人物对话的语言方面也煞费苦心,并且在将深入分析后的人物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相结合之后,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到人物特征并更清晰地体会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出走与追寻的角度对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进行解读,认为作品中母子间非正常的亲情关系严重抑制了儿子的成长,使其自我主体意识在扭曲的母爱中不断丧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人公保罗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悲剧,不断挣脱母爱的牢笼,并走向弑母的道路,完成自我主体性的复活,从而离开"家"的束缚,实现完整性的自我。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是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重要诗人,他的短篇小说《儿子的否决》同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成就。本文试从语言、人物关系、偶然和巧合,以及象征四个方面来分析宿命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