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小说双重叙述者“我”的独立性叙述造成了叙述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与读者、叙述者与作者之间众声喧哗的冲突与对应 ,自觉的主体性意识的艰难探寻实现了鲁迅“小我”历时性过程中的现在时价值确认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有学者对戏剧进行了形式主义的研究,其方法论借鉴于叙述学。叙述学是通过对小说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在分析戏剧的叙述形式时,直接套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是不恰当的,其应用时需要经过一定的转换。在小说文体中,存在两类最重要的叙述者类型: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其中,第三人称叙述者只存在于直接引语中,此时的全知叙述者沉默或者隐蔽,将叙述者的功能转让给了他(她)。同样的,在戏剧文体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可以对应于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第二文本的叙述者作为戏剧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叙述戏剧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状态等情况。在大部分戏剧文本中,第二文本中的叙述者是沉默的,而戏剧中的人物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承担了叙述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楔入观察的影响下,形成以“人物——叙述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多变化的独特方式。这一方式又变化为四种形式:(1)“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2)“人物——叙述者—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者是焦点人物,是小说的主角;(3)“人物——叙述者——我”叙述“我”所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我”不是焦点人物,主角另有其人;(4)“人物——叙述者——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事件的参预者,叙述者,暗含的作者,还是焦点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4.
叙述者和叙述对象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因素。根据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论述了叙述者与叙述对象主要有五种关系,即单纯叙述关系、虚构关系、代述关系、知情关系和同一关系。由小说的叙述层次考察上述五种关系,叙述者与叙述对象关系的亲疏,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先锋小说"中表现出的对死亡、灾难、暴力的迷恋以及自觉的文体意识,一直是评论者关注的焦点,但却鲜有评论者从他"先锋小说"中的孩子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余华通过对孩子的游戏方式、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成人世界的关系的描写以及颠覆对孩子纯真、善良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他奉行的"另一种真实"的创作理念,传达了深刻绝望的后现代情绪,也完成了将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深入探索,是对现当代文学中孩子叙述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鲁迅注重小说这一文体的形式特征,在他的第一人称小说中巧妙地安排小说叙述者的角色及功能,让叙述者与作者区分开来,始终在幕后进行叙事,从而保证了小说的客观性。这使鲁迅的小说不仅保持了思想上的深刻性,而且确保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渔 《十二楼》的叙述干预, 表现出他对白话小说的叙述格局中叙述者的控制地位的着迷与自信。他对白话小说的叙述方式的大胆探索与突破, 虚幻地满足了他作为文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他在自己虚构的时空中麈尾清淡, 名士自我得到了张扬, 《十二楼》的叙述干预,是晚明士风在清初的空中楼阁中的余响。不“尚拘执”①的叙述干预, 标志着文人白话小说家已经从史家意识的压迫中走出来, 小说创作心态得到了解放, 小说创作艺术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文本中,小说的作者、隐含作者以及人物不可能成为小说的叙述者,叙述者是处在小说文本的话语层面上,对文本中的故事进行叙述的叙述主体,并且在每篇具体的小说中只存在一个叙述者,具有唯一性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由于康拉德特殊的出身和多元文化背景,他一直自称为"双重人",因而"双重性"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小说<在西方的眼睛下>中,"双重性"这一特征随处可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叙述手法的双重性,其表现为:故事中有故事、有内外两个叙述者、叙述者与作者声音的重叠.这一独特的叙述手法源自康拉德对小说主题深切的矛盾感,也是他自身双重性格和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君特·格拉斯的代表小说《猫与鼠》的叙述者的多重身份,文中的叙述者并非全能全知的叙述者,而是深入参与故事的拥有多重身份多种所指的叙述者,他的叙述一方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自身认识和所处环境的局限。分析叙述者的身份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小说文本的叙述者问题就是纳博科夫的一场游戏和词语狂欢.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干预背后隐含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中的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13.
叙述者是叙述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叙述者是指作者在叙事性作品中虚构出来的故事的讲述者,而聚焦者指的是作者在叙事性作品中虚构出来的故事的观察者。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区别就在于故事由谁讲述与故事由谁观察。小说中的叙述者既可以由故事的主人公来充当,也可以由故事的见证者来充当,还可以由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来担任。而且,小说中的叙述者还会相互转换,从小说修辞学理论来看,叙述者的转换可以增强小说文本的可读效果、真实效果、主题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雷蒙德·卡佛创作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讲述”式小说《肥》,运用讲述的方式间接表现了美国底层平民的艰难生活.在《肥》所构建的叙事世界中,文本双层结构的对比显现出叙述者“我”是作为不可靠叙述者而出现的.外视角与内视角间的视角转换则隐含着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心路历程,暗含了叙述者“我”对第二层结构的虚构.而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的相互作用又阐发小说文本意蕴与卡佛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由此还原出第二层结构中隐瞒和虚构的生活真实.卡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底层生活的清醒认识,用小说揭示了“美国梦”背后底层平民的生活真实.他在小说中建构的双层结构既是一种叙事的修辞,又是一种对底层生活的真实讲述.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可靠叙述者凭借其全知全能,常对人事物象进行过多的直接评价,往往导致作品意义世界过分清晰。成功的可靠叙述者,常自觉限制其全知全能,在清晰中注入必要的含混,最终促成可靠与不可靠的矛盾统一,从而有效强化其叙述张力。  相似文献   

17.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处在中国小说理论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地带 ,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叙事理论品格。但是 ,晚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部分文献对现代叙事学中的“客观叙述者”、“干预叙述者”、“同叙述者”及其相应的“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问题均有所涉及 ,产生了一些虽然稚拙却也精彩的有关小说叙事方式的理论观点。从中国小说理论批评演化的角度审视 ,它们具有不可漠视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知情叙述者,是对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进行考察而提出的概念,“他”与叙述对象有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由此决定了他的知情身份,并区别于全知叙述者、隐含或显露叙述者,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性质和叙事作用。知情叙述者叙事,实际上是一种跨界叙事,不仅融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长处,而且在叙述的可靠性及人称转换的便利性上表现出特有的叙事优势。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