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羊古镇是云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相融、和谐发展的典型地区.在此地,土主崇拜、儒家文化、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多元宗教并存,各行其道,呈现多元宗教相融并存的文化奇观.石羊多元宗教并存是盐文化在该地宗教文化建构中打下的烙印,贯穿着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是民族地区的文化高地,是民族文化的荟萃之所。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高校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服务途径有:输送高级人才,创新先进理论,提供政策咨询和其他智力支持,建设示范园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目标是实现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构建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传承、弘扬和创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引介、评价和借鉴外来多样民族文化,宣传、政策化和践行现代和谐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的建设,是带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步骤。语言文字的规范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应高度认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根据现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城市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少数民族体育是少数民族同胞从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审美情趣等。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中,由于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等文化形式发展不平衡,体育就成为用肢体语言反映历史文化的重要方法,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明的"活化石"。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这些宝贵财富的挖掘与保护,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多种宗教并存和信教人数多、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生存依托和民族文化存在的摇篮,自然村的存在和保护可以有效地维护民族地区的人伦关系,也蕴藏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也是其它任何措施无法替代的。自然村的存在和保护是事关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对我国西部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以及我国社会的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进行深入调查和社会分析的基础上,对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自然村的存在和保护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目的在于强调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和自然村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果是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是在交流中实现创新的.要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各民族传统科技的作用.探索现代条件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规律,加快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利益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一.保障民族文化利益,关系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少数民族在接受现代教育,享受现代文化成果等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既要持宽容的态度,又要加强保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民族节日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从而论述了民族节日形成的特征及功能,民族节日与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即相容性和不相容因素;阐述了开展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发展理念是重要的思想指导,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需注重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协调发展的科学诉求、绿色发展的品质要求、开放发展的有利条件、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更需在明确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存在困境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与引领精准有效识别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致贫原因、合理转变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价值观念、积极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学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新型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文化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等多元融合的方式方法,助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发展,以期切实提升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充分认识宗教的发展规律,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深入探讨和揭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宗教文化的复杂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性,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丈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活动中,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并没有消极地妨碍商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宗教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教,则积极鼓励商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西北地区宗教文化与商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考察,并对少数民族地区商业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资源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力量;人才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加大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表征的节日文化,是展示民族特色、寄托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昭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各少数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魅力和个性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恩施州节日文化为个案,探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发现节庆文化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对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浓厚,生计方式变迁导致的文化适应困难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高度重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市场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转移相关配套制度是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安定团结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藏区文化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制约而形成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个性。因此,承认、理解和包容少数民族文化才能增强少数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藏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是提升民族素质向现代公民素质转化的必要条件,是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传统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领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必须加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转型,重视培育农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制约;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中,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增强少数民族人才水平和提升地区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聚焦西部双一流高校优势资源和平台,探究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彝族学生的学习发展对策,对于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针对教育引领、管理服务两个方面,开展思想建设、学业指导、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四大措施的高校彝族学生学习发展体系建设,助力彝族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李向德宗教僧纲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央封建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宗教僧纲制也以不同的形式传入土族地区,并很快被统治者所采用,影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的重建将是一个多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从文明发展的趋势看,生态文明将会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而崛起。未来中国宗教文化生态的样态,当是传统宗教文化生态基础上的断续重接。总结经验,以古鉴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吸收各种文化的长处,坚持主体、多样、仁和、共通的中国宗教文化生态发展方向,对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促进宗教间、宗教与社会、宗教与世界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