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富汗尼是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主张有三: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伊斯兰教融合来复兴伊斯兰文明;以穆斯林民族团结击退西方殖民侵略;实行共和宪政政体。这些主张,是阿富汗尼对伊斯兰现代化进程思索的结果,也吸收了瓦哈比主义和青年奥斯曼党人的泛伊斯兰思想,并受到西方思想和塔赫塔维思想的影响。阿富汗尼的伊斯兰现代主义思想对穆罕默德·阿卜杜、哈桑·班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伊斯兰世界的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法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千多年来,其思想一直影响着穆斯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影响着伊斯兰各国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发挥伊斯兰法中的一些适应我国国情的、有着积极意义的思想,是摆在民族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伊斯兰法的法律渊源和特点的分析,阐释了伊斯兰法学思想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探讨了伊斯兰法学思想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金融思想作为伊斯兰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系伊斯兰教崇商理念的重要表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伦理内涵。伊斯兰银行是伊斯兰金融思想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于巴基斯坦等地兴起。伊斯兰金融既有其自身优势,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哈桑·班纳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锋和缔造者之一.其思想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以伊斯兰教为指导,重建伊斯兰教初期的政治,建立伊斯兰经济体制;二是反对西方,鼓吹圣战.班纳的思想,萌发于其浓厚的宗教意识,是他对困扰穆斯林社会的时代难题--传统与现代化的剧烈碰撞作出的回应,也受到阿富汗尼、阿卜杜、里达等伊斯兰现代改革主义者思想的影响.班纳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时代感,这是它被穆斯林广为传播和效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三,真主前定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伊斯兰教上述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6.
马启西创立的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伊斯兰“乌玛”理想和中国大同思想交融的结晶。刘智“以儒诠经”思想是西道堂创立的思想基础,西道堂是刘智思想的具体实践。西道堂充分表现了中伊文化的和谐共生与交流融通。  相似文献   

7.
强调"天启经典"与"人类理性"之间的平衡并举是伊斯兰哲学中正和谐之道的重要思想内涵。伊斯兰哲学强调"经典"与"理性"两者各有所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穆斯林既要遵循"经典"的引导,遵行经典教义,也要发挥"理性"的作用,思考万物奥妙,探索宇宙真理,恪守中道,不偏不倚。历史昭示,秉持"经典"与"理性"的平衡历来是伊斯兰哲学的主流思想,也是伊斯兰文明的成功之道,而偏离这一中正和谐之道,就会导致各种极端思想和极端主义的滋生。深入理解伊斯兰宗教哲学中正和谐的思想内涵,平衡协调和正确把握"经典"与"理性"的关系,弘扬伊斯兰文明的中道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注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四大汉文伊斯兰译著家之一,其伊斯兰思想的来源是多元的。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正统伊斯兰教传统以及经堂教育在兴起过程中与苏非主义的密切结合.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构成了马注伊斯兰思想的重要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岱舆在阐释伊斯兰教时,对佛教中与伊斯兰教相冲突的地方进行了批判。他对佛教本体论、佛教人性论、佛教伦理观、佛教中的偶像崇拜行为进行了批判。王岱舆还批判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念,并依据伊斯兰教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世”思想。王岱舆批判佛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之间的比较来阐释和宣传伊斯兰教,并以此来表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王岱舆对佛教的批判,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释、道等思想长期隔阂的历史,在回族思想史上出现了短暂的“四教”之争。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杰作.阿拉伯--伊斯兰各朝代早期的清真寺建筑艺术,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兼容并包的思想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伊斯兰文化背景的作者、作品及其相应的伊斯兰思想进行梳理,以时代为分水岭,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研究具体表现形式,总结时代赋予伊斯兰文化的表现方式,探索文学所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及伊斯兰文化对其作者、作品的影响.从文学文本的体现中,研究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学互融现象以及伊斯兰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种错误观点,认为伊斯兰教与发生在中东的大量自杀式袭击有直接关联。事实是,任何宗教本质上是追求和平的,且明确反对自杀、反对针对无辜平民的无端攻击和杀戮,具有真、善、美的价值观,伊斯兰教也不例外。但作为诸多宗教极端主义中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不仅已经背离了伊斯兰教作为宗教固有的这些属性,还为伊斯兰极端组织所实施的自杀式袭击提供教法上的"合法性"。可见,伊斯兰极端主义才是自杀式袭击产生的思想资源,应该把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的界限划清。  相似文献   

13.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具有一套基本价值、政治纲领和目标,它认为主权属于神,教法和宗教原则高于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社会是其主要目标。保守的原教旨主义能与专制腐败的政权妥协,参与改造现存制度还是以革命及暴力手段推翻它是温和派与激进派思想的试金石。这一思想拒绝民族主义,希望建立统一的伊斯兰世界,并自认为是西方思想与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虽然使用暴力是激进原教旨主义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组织必定使用恐怖主义手段。  相似文献   

14.
回归思想是伊斯兰教哲学在中国演变的一条明确的线索,明末清初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此说展开的。汉文诠释者时该思想的不同理解与分析,体现出伊斯兰教哲学中国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回归思想是伊斯兰教哲学在中国演变的一条明确的线索,明末清初伊斯兰教汉文译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此说展开的。按时间顺序叙述诠释者对该思想的不同理解与分析,以此阐述伊斯兰教哲学中国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现代主义发轫于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与挑战.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对西方的吸纳之一体两面,经由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构成要素、运用于伊斯兰世界的脉络之中.伊斯兰主义者希冀达到弘扬伊斯兰文明的文化要义、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理念.然而,伊斯兰现代主义依旧无法摆脱改革主义共存的窠白,对欧洲的价值观采取半推半就、裹足不前的矛盾心态,试图调和宗教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最终导致其分崩离析与走向衰亡的不幸结局.解决现代性与伊斯兰教的相互关系依旧是伊斯兰世界面临的一项未竞之事业.  相似文献   

17.
穆罕默德·欧玛尔是当代阿拉伯世界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之一。其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著作等身;大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西班牙、土耳其等文。他的学术作品中蕴藏着西方启蒙观点、伊斯兰中间主义和文化多样性等思想精髓,其中他提出的"文化多元模式"理论,使人们对伊斯兰教与西方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分歧有了重新认知的视角。欧玛尔的学术成就能折射出其学术成长历程,还可了解他同时代学者们思想精华积淀的基础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伊斯兰世界的政治里程碑事件,就是脱离了西方外国势力的占领并获得了解放,其后,伊斯兰世界走上了世俗化道路,但其世俗化之路一度受挫。失望与挫败感促使穆斯林大众从传统的伊斯兰信仰寻求其精神慰藉,对传统的强烈呼唤带来了伊斯兰复兴。伊斯兰复兴的浪潮在经济思想领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其一,带动了伊斯兰经济思想的研究;其二,促成了伊斯兰金融体系的建立。从而彰显了社会思潮对经济思想发展的巨大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艾森斯塔特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轴心文明以及轴心文明之外的一些文明做了深刻分析后,在超越秩序与世俗秩序存在张力的框架内对伊斯兰国家作了深入研究,并着重叙述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他看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形式现代化,内容传统化,它所内含的原教旨主义思想,根植于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宗教文化中的异端。从当今伊斯兰发展趋势来看,艾森斯塔特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伊斯兰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定特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倡导的回归伊斯兰传统或反现代的价值取向,为重建伊斯兰世界秩序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中间主义”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日益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思潮.它强调伊斯兰教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不同宗教间的对话与交流,谋求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与世界的持久和平,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与和睦相处.阿亚图拉·泰斯希里是当代伊朗积极倡导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想的著名什叶派学者.他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深入阐发伊斯兰教的和平中正理念,弘扬伊斯兰教的宽容仁爱精神,致力于开展宗教对话,促进教派和睦与团结,主张营造和传播“亲和文化”,其中正和谐、多元包容的“中间主义”思想不仅在伊朗,而且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广受关注,颇具影响.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阿亚图拉·泰斯希里和平中正、宽容和谐的“中间主义”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