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对夫余国的重视,最突出的表现是夫余王葬用玉匣.玉匣即玉衣,东汉赐予夫余王葬用玉匣的时间断限开始于安帝永宁元年(120)至顺帝永和元年(136)之间,原因之一是夫余与东汉往来密切,具备了东汉皇帝赐予夫余王葬于玉匣的条件与可能性;原因之二是面对东北诸夷混乱局面,夫余王夫台遣子尉傀台为东汉平乱做出了贡献,东汉对夫余王的亲自到访“作黄门鼓吹、角抵戏”,这是赐予夫余王葬用玉匣的最佳和合理时机.而赐予葬用玉匣的结束时间为延康元年(220).从形制上看,夫余王葬用玉匣符合“银缕”的可能性.已使用玉匣的是夫台和尉仇台,文献中最后的玉匣主人是简位居.夫余王葬用玉匣的出现,一方面可见其葬制规格之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夫余国在汉魏时期曾强大一时,堪称东北边疆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在东汉的政治版图中居于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2.
牛河梁遗址所反映的墓葬形制是墓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的等级制.随葬只有玉器,"惟玉为葬",而且中心大墓的葬玉档次高、品质好,数量多.  相似文献   

3.
江南地区水浅土薄的自然地理环境,给人们的营葬提出挑战。为了避免水泉之湿、虫蚁之患,人们从选择葬地、浅土葬埋、灰隔葬法以及葬后培土等方面着手应对,实践证明,综合运用这些葬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达到固护棺骸的目的。反映了区域丧葬习俗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晓辉 《社会福利》2005,(12):34-35
立足“四个”坚持力推葬法改革坚持之一:强化宣传、转变观念,是推动葬法改革的前提。长期以来,乱建坟墓造成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实改变乱建坟墓的传  相似文献   

5.
张星 《社会福利》2005,(9):37-38
领导重视形成强大合力农村公益性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目前杜绝骨灰棺葬等乱埋乱葬行为的最有效办法。为此,江西省德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把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作为2004年全市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殡改实施前,市委书记徐跃进、市长吴步高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专题研究殡改工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瑞典殡仪公司 Promessa推出了一种新的遗体善后服务——冰葬。据称,这种方式不但利于环保,更能体现出对死者的尊重。冰葬,即通过低温冰化把遗体“打散”成骨灰。具体作法是: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下将死者遗体急冻,再将死者的遗体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体氮中浸泡。遗体自超低温溶液中取出后就变得超乎想象的脆弱,仅声音就足以将它化成粉末。遗体里的水份会在真空房间里被抽干,然后通过金属过滤器,将冷冻后余下的全部金属和其他杂质滤走.Promessa 公司的项目主管、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禹葬会稽考     
崛起于长江三角洲的句吴、于越文化,是古代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从这期起,本刊特辟“吴越文化”专栏。《吴越文化特征初探》一文评述了吴越文化的概貌和特征。《禹葬会稽考》和《绍兴会稽与禹无涉》两文则对禹葬绍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欢迎四方来稿,以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大观园的中秋之夜。凹晶馆前,人声寂静,笛韵悠扬,明月皎皎,碧波粼粼。两位客居贾府的少女──史湘云和林黛玉,触景感怀,临水赋诗。史湘云俯首长吟“寒塘渡鹤引”,林黛玉仰面悲歌“冷月葬诗魂”。“冷月葬诗魂”。这“凄清奇谲”的诗句,预示了这位诗情洋溢、孤苦无依、口齿含锋的少女的悲剧命运。一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中心线索。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悲愤、理想和激情着力刻画的女性叛逆者的典型。正确认识和评价林黛玉的形象,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林黛玉容貌似不及薛宝钗“妖媚…  相似文献   

9.
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迫在眉睫。针对套棺二次重葬愈演愈烈的现象,要大力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逐步推进、实现一村一墓的目标。具体的做法是:各个村根据人数的多少,专门划出1至2亩地,用于建造整齐划一、一排排的墓格,每个呈放骨灰盒的墓格占地不超过2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大禹陵和禹王庙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座落在出绍兴市东南约六公里的会稽山香炉峰北麓。大禹陵(见封面照片),相传是夏禹的葬地。《吕氏春秋》载:“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说:“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旧经》云:“禹陵在会稽县南一十三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段。但确凿的落葬点,迄今未详。现有“大禹陵”碑一通,背山面西,上覆一亭。碑字为明  相似文献   

11.
植树葬植树葬的基本形式是将遗体或骨灰深埋于地下,地上植树作为墓的标志。植树葬具有以下好处:植树葬能满足人们入土为安、回归自然的愿望,缓解骨灰安置设施的压力,杜绝滥埋乱葬,是造福后代、一举多得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植树葬是土葬改革区遗体深埋不留标志的好办法,是骨灰一次性处理(不保留骨灰)的最  相似文献   

12.
张倩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4):40-43+2+65
<正>2011年1月,武警水电部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新郑铁岭墓地北缘(冯庄村东)施工时,在2米深的土中挖出两方明代墓志。正在铁岭墓地进行考古发掘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铁岭考古队闻讯后赶到现场,发现墓志已挪离原位,未见到与之匹配的砖室墓。施工现场有不少小型土坑墓,有单人葬的,也有合葬的,棺底多见白灰。村民讲,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新郑县南关王家的祖坟。两方墓志体形较大。其中,王思诚墓志纹样精美,字体疏朗,志文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3.
妈妈的箱子     
琴台 《东西南北》2008,(11):36-36
最软弱的时候你会想到的、在其最软弱的时候你会怜惜的,彼此才是最爱的。君本16岁那年夏天,妈妈走了。睡在白床单下的妈妈,好像一道闪电,让君本黑压压的心境瞬间明亮,又有着微微的薄凉。这两年,照顾妈妈成为生活的惟一内容,他们和所有的亲戚几乎都失去了联系。做小工的爸爸也没有几个朋友,所以,妈妈的葬  相似文献   

14.
身后的世界     
早期鲜卑人的丧葬习俗为敛尸以棺,殉以狗、乘马、衣物等。一般为土葬,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相似文献   

15.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约和遮蔽,需后天的觉思、扩充。  相似文献   

16.
苗变丽 《社科纵横》2012,(11):74-77
《天·葬》是一部思想型的小说,沿着小说人物精神性生长、生成、转变、断裂的踪迹可以探求到作品广博深奥的意蕴内涵,作者以小说叙事的形式通过对藏族佛教教义的反思和掘进建立了一个现代精神前进的驿站和据点。在这种思想探寻中,生命的存在之思是其核心部分。这种哲思理念不仅表现在主题上,同时也表现在小说先锋性的叙事形式上,一种“哲思”形式和个人风格使小说获得了某种结构性、某种思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传因夏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于此而得名。会稽,据说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史书中也说是“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的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追根溯源,诚如是说乎?本文拟对此管窥所见。一大凡先秦古籍载记有关会稽者,多说是大禹朝会诸侯于此,或只说会稽是大禹的葬地,但尚未见确指会稽就在绍兴。如《竹书纪年·夏后纪》:“(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背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又《韩非子·释邪》:“昔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墨子》云:“禹葬会稽,农裘三领,桐棺三寸”;又《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烦人徒”是也。旋至西汉,不但会稽山之得  相似文献   

18.
刘嘉军 《唐都学刊》2010,26(4):80-82
电影《秋菊打官司》成功地塑造了秋菊和王善堂的人物形象,但是在表层和深层的人物性格体现上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区别:作为叛逆者,秋菊坚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背后却隐藏着对父权制度的守护,作为村长王善堂身上则具有政治和宗族的双重身份,正是在这种身份下,影片的矛盾得以精彩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地方精英与慈善事业:近代天津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既居住着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富有者,同时也吸引了周围地区频遭水旱灾害困扰的灾民和流民,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成为沟通二者的桥梁,也成为缓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天津地方精英出于传播和实践儒家思想、保家产、树立社会公众形象和积德行善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往往非常热心地方公益善事。通过举办慈善事业,如施粥、施衣、施水、施药、育婴、救孤、养老、助残、救生、治病、恤嫠、施棺掩骼、种牛痘等,既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得到了官方称颂,又在民众中塑造了自己或家族的形象,换取了符号资本,稳定了社会秩序,保全了家产,同时,也通过积德行善,自己获得了心理满足,效果显而易见。更为重要的是,地方精英通过参与地方悬善事业,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获得了主动权,间接地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在某种程度上向民主国家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厚葬     
长期以来,史学界流行着宋代薄葬的传统观点。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当我们检阅有关史籍及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后,便会深深地感受到:宋代是一个习尚厚葬的社会。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一、宋代厚葬的社会现象宋代的厚葬,以帝王的丧事最为突出。在宋代的国丧中,除宋太祖、宋太宗“国家山陵送往,俭于前代”外,大多实行厚葬。如仁宗葬于昭陵时,朝臣范祖禹见“有缄封皮匣纳之方中者甚多,皆出于禁中”。由于仁宗“厚葬过礼”,因此“公私骚然”,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损之”。神宗死,其葬事之厚又甚于仁宗。“受命宝及沿宝法物与平生衣服器用皆欲举而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