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史:走入新世纪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区域史研究前景美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始 ,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 ,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 ,从此 ,历史学向何处去 ,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 ,历史学将如何发展 ,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自己的专业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相信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从而推动对此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学勤 《云梦学刊》2001,22(5):45-46
历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迁的,时代对历史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为大众所接受,走向社会化.史学家们开始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已要求重视下层平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并撰写他们的历史.于是口述史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历史学做为人类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古老的一门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里曾经出现过几度辉煌如今历史又运行到了一个世纪的交汇点21世纪即将到来对于中国的历史学来说这个时代的交汇点既有激发活力的机遇又有超越危机的挑战如何利用时代提供的机遇迎接历史学的新挑战是史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本讯邀请部分专家学者文就历史学的过去进行认真的回顾对历史学的未来进行前瞻性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的科学,同时,又是阶级性较强的科学,不得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如何使历史学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历史学编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刊自去年开辟"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以来,得到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这种"反思",我们决定从今年第3期起,以"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作为这个专栏的中心.毛泽东的历史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延安以来就指导着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这种指导得到了极大的强化.粉碎"四人帮"后,从历史动力问题讨论开始,史学界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对毛泽东历史理论的反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已有的反省既不系统,也不深入,而且时断时续,甚至还有局部的回潮,致使新时期历史学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因此,深入地反省毛泽东的历史观、历史理论,不但对整个理论界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改革的某些失误和对商品经济冲击的恐惧,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回到毛泽东时代去"的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剖析一下毛泽东据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观,看一看这种历史观可能把中国导向何处,对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人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孙瑜 《北方论丛》2015,(5):70-72
传统纸质文本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资料,历来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然而,历史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始终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也是历史学研究的特点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影像史料作为传播历史信息的载体,以一种全新的样态出现,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备受历史学研究的关注。当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催生的、新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存在样态的影像史料,将带给历史学研究新的便捷,但也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兴起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强烈冲击了现代历史学,尤其是对历史学的客观性全面质疑,认为史学就是如同文学式的一种虚构。然而,其质疑并不能真正否定历史学本身的客观性。历史研究应当把握好其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合理度,这是历史学应对后现代主义冲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11):69-75
"国家崛起"是近现代以来诸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而学界对于国家如何才能崛起的探讨焦点也随着知识背景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在解释学、建构主义以及复杂性科学发展影响下,这一研究如今似更加突出对于文化性、主体性和建构性要素的关注,并由此构成这一研究的新前沿。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既是国家崛起背后强大的推动力量,有时也可能将国家推入衰败、毁灭的深渊。这种结果上的强烈反差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对于时代呼召的认识、把握以及据此制定的崛起方略有关。正是国家在这方面持有的特定理解和方略,与时代呼召提出的要求间发生的碰撞互动,在大趋势上决定了国家发展的命运。如何体悟时代的要求,正确回应时代呼召,把握国家崛起背后的隐秘逻辑,调整好自己的崛起战略取向,是每一个谋求崛起的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需直面的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哲生 《文史哲》2005,1(3):123-130
傅斯年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其核心要点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反对“国故”、“国粹”这类观念,提倡整理史料时“证而不疏”。傅斯年既与传统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当成说教工具的倾向有别,也与正在兴起的以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学异途,他是要借鉴西方汉学而在中国建立科学的现代历史学、语言学。尽管傅斯年学术思想尚有缺陷,但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期研究工作(1927—1937年)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代需要。全球相互依赖的日益深化和共同挑战的不断涌现,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由零和的生存竞争关系逐步走向正和的共生性关系,客观上成为某种自在的共同体。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分歧,"命运与共"尚未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更没有成为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自觉,由此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对此,国际社会需要从利益基础、制度保障和共同意识等方面入手,促进各国由一个自在的命运共同体逐步走向自为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了《船山遗书》在刘毓松、刘寿曾以及刘师培两个时代的不同命运。在刘毓松时代,曾国藩为了弘扬湖湘文化,而将书中鞑虏之字抹掉。而在近代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刘师培继承家学,撰写《王船山史说申义》,目的是攘除满清,激励汉种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对船山遗说的理解竟然会有天壤之别,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人谓“文学即人学”,其实“史学亦人学”。人创造了历史,历史学家创造了历史学,人既创造历史也创造历史学,历史学毫无疑问是人学。这里的“人学”,首先涉及历史学家之“学”,即他的主体修养问题;其次则蕴含史家面对历史时须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女性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时代为女性提供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历史舞台,特别在文学这块神奇的领地,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女作家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婚姻、人生等问题,表现出惊人的才华.本文针对女性作家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男性世界的认知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来讨论她们文化视角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仪征刘氏与《船山遗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分析了<船山遗书>在刘毓松、刘寿曾以及刘师培两个时代的不同命运.在刘毓松时代,曾国藩为了弘扬湖湘文化,而将书中鞑虏之字抹掉.而在近代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刘师培继承家学,撰写<王船山史说申义>,目的是攘除满清,激励汉种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对船山遗说的理解竟然会有天壤之别,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学术的门类体系中,文献学与历史学一直处于混沌不分的状态."五四"以后,以胡适、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承袭乾嘉汉学之余绪,专心于古籍文献的考辨整理,成就一种文籍考订之学.这种文献学范式蔚为民国时期史学研究的主流.但文献学并未完全吞噬和覆盖历史学.20世纪以来梁启超等尝试以进化论和文明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关注焦点在历史客体、历史进程本身,这就塑造了一种新历史、新史学.然而,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胶合不分,产生了严重的流弊.直至1980年代,二者才真正实现分流自治.在新的格局之下,古籍整理空前活跃,自立门户的文献学一度鼎盛;历史学则由社会史占主导,回归以人为中心、以社会生活为中心的正途.文献学与历史学开始缔结起一种分途发展、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