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又重阳     
<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秋寒新至,又一度重阳来临。年复一年,人们未曾间断登高的脚步,享受醇美的重阳酒香,欣赏端庄的菊花秀色,品味香甜的重阳花糕。这个夏冬之交的时间界标,一直是古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穿过漫  相似文献   

2.
立秋     
正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其实,对于南方来说,真正的秋天还早着。秋天来最早的是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九月初开始秋风送爽,江淮一带秋天从九月中旬开始,十月中旬秋风才会吹至江浙,所以这个节气亦谓之长夏。立秋之后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  相似文献   

3.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主席的诗词创作,“誉满海内外,家传而户诵,影响之深,难与伦比。”毛主席百年诞辰前夕,正值秋冬交替时节,秋风刚刚扫尽落叶,一场大雪便纷扬而至。我联想到那傲秋风的黄菊,斗冰雪的红梅,不禁又反复吟诵起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和《卜算子·咏梅》。数日高诵低吟,深受教育鼓舞。现将点滴心得写成此文,以表达对伟大领袖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4.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壮志凌云 人生弥珍──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赏析王志尧毛泽东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历史巨人。他在诗词方面的建树同他在其他方面的功绩一样是他伟大人生诸多贡献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仅以他晚年所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为例,体味一下他的深邃思想、独特...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12,(10):6
在《新天地》(原老人天地)走过的29年里,曾有数百位老一辈革命家、文化名人为本刊题词。在重阳又至、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重温几幅老题词,和读者一起分享来自这些题词作品中的鼓舞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尽人皆知,但他写此文的一段故事,恐怕还是知之不多的。 刘禹锡在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 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的活动被贬为司马和刺史。当时,和州知府是 个权利之徒,他对刘禹锡故意刁难,一再缩减其 居室标准。按当时官员待遇,刘禹锡可以住三间 居室,应该在衙门内居住,而他却把刘禹锡安排 在城南面江的一个住处。刘禹锡并不埋怨,还撰 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语云:“面对大江观白 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后来知府又让他搬到北 门,房间也由三间减少为一间半。此房位于德胜 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  相似文献   

8.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路遥和张炜是两位有着广泛影响的青年作家,两个人的风格迥然不同:一个凝重深沉,象黄土原一样平凡质朴,一个清丽瑰奇,如芦青河一样蓬勃绚烂。然而他们在创作中又同样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们的心中似乎永远回响着一支独特的生命旋律,他们永远追求着这支旋律的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表达。从《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到《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是对艰苦跋涉的人生之旅的深情关注;从《一潭清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到《古船》,在张炜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的则是对深挚玄  相似文献   

9.
1 《吴郡志》卷十一《牧守》:“范传正,字西老,为苏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在刘禹锡后。”按:《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元和七年八月甲辰,宣歙观察使房式卒。丙午,以苏州刺史范传正为宣歙观察使。”《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六月(按当大和五年),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据卞孝萱先生《刘禹锡年谱》考证,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大和五年十月,大和六年二月抵任。则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范传正罢苏州刺史任后二十年。  相似文献   

10.
甘露之变后,面对宦官的恐怖政治,士林伤感消沉,嗫嚅退缩,而刘禹锡却能始终保持儒家政教型品格,砺节守正,至死不变用世济世之心.正是凭着对信念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使他的后期诗歌,关注现实人生,是非憎爱分明,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取得了高于白居易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毛泽东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在年青时代就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五言古体诗是在1915年为悼念同学易昌陶而写的。如果说,这是他攀登诗峰的起步,那么到了1923年,他写《贺新郎》时,已达到了高峰。当代诗词评论家都把这首词称为千无古人的“绝唱”,足可见诗词造诣之深了。理论源于实践,认识开始于经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以前,据现在掌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屡屡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都曾发表过关于人性的名言。五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其中也阐述了他的关于人性的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坛上,公木老人早已是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位几乎与世纪同行的老诗人、老学者曾用他手中的笔饱蘸激情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出自於他笔下的《八路军进行曲》,当年曾今毛泽东为之感奋。然而,世人也许更想知道这位老人与他第三位夫人的如火恋情……现在,这对恩爱的老夫妻就住在长春东中华路一座闹中取静的院子里,他们互相搀扶著走过了43个春秋。学生时代,他就兴鲁迅相识。抗日烽火的锻炼,使他走向成熟。的日如火的积怡,他实出了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毛泽东在延安兴地一见如故。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东北大学任教育长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主观因素的决定作用李志宏毛泽东关于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观点,首先是在《矛盾论》里提出来的.毛泽东把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矛盾的双方,认为它们的地位是相互转化的.他对这一观点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是在《论持久战》里完成的.他在讲到主观...  相似文献   

15.
从《春光灿烂猪八戒》里心胸狭隘的吴刚,到《宝莲灯》中温文儒雅的刘彦昌;从《大宅门》不畏强权的于觉生,到《利剑》中的"密使一号"吴克峰,青年演员刘小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演艺天赋和努力执著的演员梦想在影视圈一呆就是整整十六年。从古装小生到黑社会老大,从反派奸角到正义将军……不久之后,他的另一部作品《浦江之东》将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登陆电视荧屏,片中的他,是以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烘托出浦东发展的"见证史"。一次次成功地诠释角色使他功成名就,用心地体验角色让他感悟颇多。昔日的懵懂少年在岁月的沉淀下越发坦然睿智,让我们一同走近刘小锋的演艺生涯,感悟他的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16.
谭嘉平 《可乐》2008,(4):23-23
太多梦想与抱负,常常在怀才不遇的寂寞与感伤里搁浅。有人便麻木、愤懑、怨天尤人,紧紧关闭了那通往幸福与快乐的心灵之窗。人生往往如此。有的人活得暗淡,并不是他的生活里没有春光,而是因为暗淡的心境,早已把朝向春光的窗户关上。为什么不打开心灵之窗呢?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建国以来,在刘氏生平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六十年代初,卞孝查先生就出版了《刘禹锡年谱》,①第一次对刘氏仕宦交游及文学活动作了全面考述,八十年代以来,他又陆续发表了新著《刘禹锡丛考》②及《刘禹锡与令狐楚》③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对其身世交游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考察,这些对推动刘禹锡和唐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无疑功不可没。然而或因为刘禹锡本身记载有误,或由于现存刘集版本歧异,或因对刘氏诗文未加详考,刘禹锡交游史上至今仍有不少疑误。本文拟就《刘禹锡年谱》…  相似文献   

18.
要完整的理解关于毛泽东的论述 ,就不仅要看他说出来的话 ,而且要看他没有说出来的话 ,用症候式分析的术语来说 ,就要看文本里的沉默、空白和沟壑 ,并从这里分析出他的“理论框架”。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图塞曾经用这种方法分析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作者在这里则把症候式分析用来分析毛泽东的几篇关于鲁迅的论述。毛泽东在《论鲁迅》(1937)和《新民主主义论》(1941)里称赞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是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方向。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里说在革命根据地杂文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要求作家俯首甘为孺子牛。只有把握了毛泽东有关论述的相互联系以及其间的空白 ,才可能完整理解毛泽东在此问题上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医学有极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刘禹锡的不少沦著对中医学有一定的贡献。以往人们研究刘禹锡,多注重他在哲学方面的《天论》,文学方面的诗文,极少关注他的医学思想。本文以刘禹锡的《鉴药》等篇为例,从人与药性、素质及自然界的关系,展现刘禹锡反对“循往以御变”的变化思想与“过当则伤和”的“度”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医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关注魏晋玄学影响下的《易》、《老》会通思潮,认为是魏晋时代的新风尚。实际上《周易》经传和《老子》虽然分别是儒道两家尊奉的典籍,但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关联,这构成了《易》、《老》会通的思想基础。而《易》、《老》会通的思潮,从西汉初年的司马季主,到两汉之际的严遵、扬雄,再到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虞翻等,一直绵延不绝,学者们或援《老》入《易》,或援《易》入《老》,成为魏晋玄学兴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