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17世纪,土家族上层统治者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哲学文化的阐释,促成了土家族的哲学文化转型,其根本点是树立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凸显了自己的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儒学长期居于官方哲学地位。官学地位制约着儒学的发展,使它变成封建社会的辩护意识;既促进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也导致其逐步僵化。儒学在失去其官方哲学地位后,至今仍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这启示我们必须对它重新研究,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所谓西汉中期起"儒学独尊"的说法并不准确。汉代主流的思维方式是阴阳观,并以黄老学"天—地—人"哲学体系代表当时最合理的政治理性。原始儒学以人性为出发点,主要为政治道德说教,是社会伦理学,而不是政治哲学,更缺乏治理制度与举措。原始儒学借鉴道家的哲学范畴发展自己的形上学。汉代整合宗族力量的需求,使儒学找到成为主导政治哲学的切入点。儒学政治化是漫长的过程。汉政府先确立了利用儒学的方针,而后才有董仲舒应诏陈策。儒生在武帝朝基本被排除在决策圈外。汉代儒学政治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改造黄老哲学建立神学天道观;阐发与窜改古书;培养儒学人格的官吏;附会阴阳与尊卑的关系;阐述三纲六纪。儒学神学化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4.
夏增民 《南都学坛》2008,28(5):6-10
西汉中期,儒学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这也反映在诏书内。西汉诏书大多由儒学化的学士撰草,在行书过程中,有着与儒家经典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论述模式。儒学化诏书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古代社会通行的诏书形制。西汉诏书不仅广泛引用儒家经典如《尚书》、《诗经》等的文字,其内容也体现了儒学的思想价值,是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个载体因为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发布,较之儒学典籍的传播和学校教育,其覆盖面更为广大,从而成为西汉儒学传播的另一重要渠道。儒学化诏书的出现,不仅是西汉中后期主流政治价值观转向的体现,也是政府意欲推行儒学以教化民众的措施。国家以诏书形式参与儒学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促进了儒学对当时民众社会的"涵化",推进了汉代社会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往在对戴震哲学进行思想史评价时常将其与近代思潮相关联,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做法。由于近代思潮与之前的儒学思潮存在一种断裂,这种思想史的评定方法缺乏合法性。实际上应当将戴震哲学置于儒学的自然进程中加以考察。18世纪的中国社会尚未受到西方入侵而处于自在自为的发展状态,作为其有机成分的儒学亦处于立足自身发展逻辑的自然进程中,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从18世纪的社会史出发考察戴震哲学的思想史意义是更为合理的路径。18世纪中国商贸的发展造就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市民社会,催生了一个世俗化浪潮。戴震哲学是这一浪潮的代表,表达了市民阶层的诉求和心声。戴震哲学因而可以被视为一种市民儒学,是对以往的政治儒学和精英儒学自下而上的反动。戴震哲学的思想史意义也就在于其第一次使儒学获得了一种"民间"身份,这在儒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7.
何为哲学?何为儒学?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熊十力的哲学观和儒学观。以体用论重建本体论,是熊氏哲学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哲学只有本体论”的哲学观乃是熊氏哲学的原点。熊氏指出西方哲学将本体抽象为现象之外的“独存”,使本体和现象被割裂为“两重世界”。与此不同,中国哲学是不离“发用”而反求实证本体的哲学,故是一种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哲学孤悬本体之覆辙的“真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重反求实证又“不遗理智思辨”,故中国哲学“当为哲学正宗”。尽管中西哲学各有所长,但未来哲学应将西哲重思辨与中哲重实践的意趣加以结合,发展出“融思辨以入体认”的“新哲学”。这些观点表明熊十力的哲学观与其儒学观有密切关联。熊氏儒学观反映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成为熊氏哲学建构的原动力。中晚期熊氏的著作《读经示要》和《原儒》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了整体考察,虽然某些具体观点不免逸出了学术史的历史范围,然而他面对近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意在力挽中华文化将倾之危局,通过由历史以见价值、由价值反显历史的方法,提出儒学始终是“一个仁的系统”的重要观点,对传统文化作了充分的价值肯定,显示出其哲学的时代性以及文化...  相似文献   

8.
儒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属于"谱系儒学","儒学"一词的含义只是"儒家之学"的意思,没有学理性的指涉;而在现代学术中,儒学却被称为"哲学"、"伦理学"或"宗教",并在这样的"名分"下被研究.但是,究实而论,儒学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范式上都与所谓的哲学、伦理学或宗教相去甚远.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将儒学称为"哲学"、"伦理学"或"宗教"就不是很"名正言顺",而且更严重的是,将儒学当作哲学、伦理学或宗教来研究大大地遮蔽了儒学的独特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将儒学看作是可以用来建立新的哲学、伦理学或宗教的"思想资源",而不应直接将其看作是哲学、伦理学或宗教本身,这就好像我们应该将煤看作是电的资源而不应直接将其看作是电本身一样.  相似文献   

9.
“理”范畴是中国新儒学权威代表朱熹哲学的基本范畴。随着日本朱子学的勃兴,“理”范畴在日本经历了三次嬗变,成为日本现代化准备过程中合理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范畴与日本现代化结下了姻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新儒学在中国哲学范式现代转型的宏大背景下,以其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系统、话语转换、学术系谱和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哲学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现代新儒学所建立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体系集中彰显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学术特征,突出展示了其理论成就。唐君毅会通中西,融贯三教,创造性建构了一个以心灵生命为体,从三向三观的角度开出三类九重之境的道德形上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继承和阐释了儒家传统,凸显了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内在超越精神,从而在理论上为寻求儒家的精神追求完美实现提供了可能,圆润了儒家心性论。同时,这个体系也十分鲜明体现了现代新儒学所独具的学派特征,充分展现了现代新儒学为推进中国现代哲学范式转型所做出的实际努力。  相似文献   

11.
儒学道德哲学的特质及其意义李亚宁孔子首创的儒学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流传2000多年至今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为国内外思想界所关注。儒学道德哲学是入世哲学,人是与天地并存或天人合一的存在物,因而凸现对人自身的绝对肯定。当今西方世界,到处谈论着...  相似文献   

12.
论儒学的人文理性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高扬人文理性的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儒学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儒学的这种文化内涵、道德伦理,必然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对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政治哲学都给予了仔细的研究和检讨,试图在儒家思想和民主政治之间确立沟通的桥梁。其方式是既把先秦儒学自由主义化,同时也保留了儒学的特色。从世界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徐复观的政治哲学的基本走向大致介于休谟和康德之间。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早期儒学思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 ,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 ,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 ,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 ,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姻缘的关系.梁漱溟接受了柏格森宇宙是“生命冲动”的创造的观点,形成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梁漱溟从柏格森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三量说的认识论模式;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文化观,广泛地接纳和溶贯了柏格森哲学,特别是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16.
韩国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入、接受、传播、儒佛兼学、性理学5个时期。李朝儒学所代表的韩国儒学旨在为儒学思想提供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李退溪、李栗谷等儒学学者正是围绕这一使命而展开研究和著述的,如此性理学可谓"极高明"之哲学;批判性理学的实学思想则注重经世致用"济民救世"因而是道中庸的哲学。朝鲜半岛儒学发展至19世纪中叶始有大的改变,这便是东学的建立,东学创始人崔济愚通过引入"侍天主"概念、批判基督教、引入"至气"范畴,分别对传统儒学中"天"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理学之"气"进行了改造,从而使传统儒学成为含有儒释道、基督教及其传统巫教等内容的一种新宗教,对韩国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越南儒教的源流、特征和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越南儒教是越南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时从中国输入的。越南封建国家建立后,儒教经历了受抑制到推崇的过程。随着殖民统治的确立,越南儒教走向衰微。古代越南没有创造独立于中国儒学之外的学派,而是将中国儒学应用于越南。但越南并非一切照搬,而是有所选择与发挥,使之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的特征。儒教在越南流传二千年之久,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曾占据主导地位,并深入民间。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非常巨大和深远,在当代越南仍留下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唯识学和西方哲学为阶梯,强调儒学形上之维的敞开,在儒学哲学化的思辨进程中增强与西学的对话能力和互动生成。论题侧重分析其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主张和文化转型诸层面的理论特点,以期反观现代儒学哲学化进程中的熊十力及其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政治哲学的先秦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学的本质是一种政治的道德哲学,其创发是源于对政治之“道”的高度自觉,政治秩序的重建乃是基本的思想主题,而“正名”则是君子“为政”的根本。作为政治哲学,先秦儒学展示给人们的思想景观是精神与欲望的冲突,是人性之高贵与卑俗的对抗,“教化”因此而成为政治的重要使命。先秦儒学建构的是一个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世界,它能够为我们反思“现代性”问题提供有益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主体意识的高度重视,是孟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孟子从战国时代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了人的力量,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新的论证,否定了天的主宰性。他强调主体的独立性,把彼岸世界的道德理想置于此岸世界的现实生活中,从对心性的重新透视中把儒学从伦常主义转向个体主义,从而使儒学以其特有的入世精神和对个体意志的充分肯定,成为百家争鸣中的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