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戏谚是指划定在戏曲范畴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戏谚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背负着中华戏曲艺术传承的重任,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广义的戏谚既有语义认知价值,又呈现出系统性、关联性、通俗性、常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再现、表现和形式属于艺术领域中最广泛、最普遍的范畴,这些范畴虽然相当陈旧了,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研究它们,艺术范畴和美的范畴是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不研究它们,我们就无法揭示出美学范畴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艺术的再现性特点经常被认为是艺术最重要的方面.不过它也是最难于为人所理解的.人们对它已经说了许多,写了许多,但在取得一致性意见方面却很少有进展.  相似文献   

3.
俄国象征主义在艺术形式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为:象征性与探索性的结合。其象征性包括强调“应和”和重视多义性两个方面;探索性则表现为通过音乐性和视画性体现出来的在诗歌语言、音响、造型方面所做的大胆探索。二者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俄国象征主义的艺术创新,也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所著《史记》,韩愈称之为“雄深雅健”①,苏辙认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②,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史记》的风格特点。而文中司马迁多处引用歌谣、埋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用于刻划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表现了司马迁过人的史识。但遗憾的是,后世评论家尚难脱出正统采经技传的樊篱,对此多有龊晤,刘知几所谓“时来杂言”③,班彪讥为“论议浅而不笃”④,郑樵驳为“雅不足”⑤,正是这种倾向的表现。近人认识趋于客观,论述多能沾溉并有所褒扬,但尚未能进行具…  相似文献   

5.
崔海正 《东岳论丛》2001,22(4):122-124
秦观秋意词数量虽不太多 ,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秦词更为独特的侧面。其题材范围更为拓展 ,更具生命的活力 ;在艺术构思、表达方式、音乐性等方面更有个性特色。秦观属多愁善感的才子型词人 ,性格较为脆弱 ,逢秋而悲 ,毫不奇怪 ;秦观多才多艺 ,其词“情韵兼胜” ,他的秋意词能够创新出奇 ,亦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6.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范畴,任何科学规律都是以范畴形式加以表现的。中华民族一经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脱离出来,就开始借用或创造一些词语表达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这些词语便固定下来,凝聚成为一套完整的范畴。诸如“形神”、“风骨”、“气韵”、“虚静”、“意境”、“趣味”等等。在美学和文学理论史中,美的范畴在哲学、佛学中的孕育;范畴的出现、范畴的展开、范畴的演变、范畴的扬弃;众多的范畴按纵横两方面的从属、交叉、并列、重叠等关系日益组织起来,形成一张反映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范桂忠 《兰州学刊》2010,(Z1):112-118
文章要研究的是汉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与泰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这项研究会注意到汉泰语言音乐性的相近与差别。汉语的近体诗是汉语诗歌最标准的诗律,泰语的"八Glaun"也是最典型的泰国诗律,这两种艺术必然有相同与区别。由于文化的习惯,两种语言的特征就在这两种诗歌里表现了它们自己音乐性的特点。汉语是汉字化,每个字等于每个音节,因此,汉语近体诗的声调格律是非常重要,但泰语的"八Glaun"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押韵与轻重音的位置,音节数字与每个音节的声调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近体诗与"八Glaun"都重视押韵,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两才有不同的严格韵律,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泰语的押韵在句外与句内,押韵是最能产生音乐性的工具,汉语的押韵都在最后的位置,最后的位置是最能表现出来声音的性质。文章要详细谈汉泰两种语言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立足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马克思“人化自然”范畴和“存在”论基础上的海德格尔“世界”范畴更显示出二者之间的可比性.有必要在技术的视阈下从唯物主义的向度、世界范畴的意蕴和技术异化的指向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异同,以彰显其思想相互交流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重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歌诗”的理念,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随处可见此种理性操守的映象和轨迹.所谓“歌诗”,既不同于后人提出的“声诗”,又不同于所谓的“涉乐诗”,有着独特的品性和自足的内涵.从接受美学史的角度着眼,白居易觉察到,“音韵优美,便于歌诵”的“歌诗”不同于只是诉诸语言文字而仅供阅读的诗作,“歌诗”更宜于传播.白诗浅俗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执著追求音乐性有关.白氏的“歌诗”思想,既有音乐美学的高度,又有艺术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老子“反”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强 《船山学刊》2008,(4):107-110
“反”是老子哲学辩证思维的中心范畴。从词义的角度看,老子“反”范畴有“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老子“反”范畴则包含“相反相成”和“返本复初”两方面内涵。老子“反”范畴所蕴含的辩证方法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奇思”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创新与自由,是奇思的主要审美特征.古人将奇思的获得方式概括为“触景发奇思”.从奇思的表现机制来看,出人意料的比喻可以展现奇思.奇思主要用于诗文批评,而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批评中较少使用.“奇思”范畴在古代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但由于表现媒介不同,涵义又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中的喜剧、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喜剧”。  相似文献   

16.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艺”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逻辑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围,它主要是指70年代末以来的文艺创作。在文学创作方面,包括“朦胧诗”、“第三代诗”、“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等,还包括这一时期在美术、音乐、戏剧、电影领域里表现出的各种艺术现象。作为一个逻辑范畴,它主要扬弃或背离了建国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古典和谐的审美理  相似文献   

18.
艺术生产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论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近年来理论界对其的反思和评价很少深入联系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而这恰恰是评价艺术生产论理得失的关键,应联系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这样才能对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和发展中的困境作出准确的评价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音乐性是当代中国实验话剧文体实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尽管越来越强调自身的本体属性,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却依然对音乐性情有独钟,并且在话剧文体的整体性调适中达到了富于乐感的新境界。当代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的音乐性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义之间的张力性、结构的流动性和“对话性”、音乐的直接介入等。音乐(音响)将语言、舞台表演等形象化的内容引向悠远的时空,同时又借助于后者的形象“实体”实现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化性生成,在五官互通中实现音乐与话剧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20.
《云谣集杂曲子》为敦煌曲子词诸选本(或随意抄录)中今存唯一书题。其所以称“云谣”,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考屑》以为或用《列子》西王母于瑶池为穆王谣之事,据此作为当时辞集名。,又引曹唐《小游仙》诗云;“玉童私地夸书扎,偷写云谣暗赠人。”徐铉《蒙恩赐酒进诗》云:“御题初认白云谣。”(按西王母有《白云谣》”后唐庄宗《歌头》云:“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欧阳炯《花间集序》云:“唱云谣则金母词清。”并谓向达论唐代佛曲,疑欧阳炯所指即此。其后记又引皮日休《秋夕文宴》诗云:“高韵最宜题雪赞,逸才偏称和云谣。”陆龟蒙《伤故道士》云:“药奠肯同椒醑味,云谣空替薤歌声。”徐铉《春雪应制》云:“欲识宸心悦,云谣慰兆人。”总云:“若虚若实,难于肯定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