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赟 《南方论刊》2022,(5):81-83
信宜粤方言存在完成体标记“开”,置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现代广州话用“开”表示始续体。结合语法化理论方法,通过与现代广州话、北流话、早期粤、客方言以及信宜周边客家方言的比较,“开”语素具有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惯常体标记等多功能,是方言接触形成的一项区域性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构式语法范式下,探索英语补语化构式的意义,补语化构式在分析型致使结构中的识解,交替句式的语义差异,以及英汉补语结构的名同实异。研究发现,to不定式隐含着一种概念距离,而-ing隐含着一种时间的概念重叠。英语补语化成分是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是一种事件结构构式,这种构式把两个事件通过时间性、有界性、象似性等认知原则联系起来。汉语补语是对述语语法和语义结构的补偿,在句法上并不都是必不可少的。英语补语是对主语和宾语的描写手段和结构手段,它们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英语话语标记语之构式语法分析——以"I mean"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标记语"I 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 "I 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 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 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词汇扩散理论认为语音的变化是一种离散式音变,这是对新语法学派的连续式音变理论的一种反动。词汇扩散理论跟方言地理学派和"波浪理论"都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非常注重外部因素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语言是有序的异质性。文章从外部因素的地理地缘、外来方言影响及政区变更等3个方面对词汇扩散理论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曾炜 《云梦学刊》2007,28(1):142-145
方言变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农村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家庭为单位,探讨农村方言变异与变化的模式与规律,探讨与变异相关的语言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对于方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常见于硬新闻中的“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为研究对象,将语法构式、语用逻辑、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相结合,考察评价句中语言要素与论证型评价模式的互动,分析评价句的消极评价功能及言者立场。考察结果表明,“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的评价模式为论证型评价,具有“言之有据、析之有道、系之有序、论之有理”的特点。其对评价的论证过程符合语用逻辑学中的RSA评价模型,评价结论客观合理,体现了言者与读者的交互主观性,评价句的言者立场具有客观中立正式的特点。上述特点也是此类评价句在硬新闻中高频表消极评价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评价言语行为体现出语言外部交际环境与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包括微观层面即构式句内部的互动,中观层面即评价前提和评价结论的互动,宏观层面即语体、语法、语用、修辞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李文静 《兰州学刊》2011,(5):135-138
Croft(2001)所创立的激进构式语法,将构式扩大到了语言的所有层面,同时以功能—类型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法构式跨语言的差异性和历时演变等问题。文章重点介绍激进构式语法对语态范畴的分析,试图从中获得启发,以最终促进汉语语态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胡伟 《北方论丛》2011,(6):58-63
"上"、"下"的语法化经历了语法演变(由动词虚化为补语)和语义演变(由趋向性演变为动相标记)。"上"、"下"语法化的动因包括:人类认知方式及规律;语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泛化;语用推理;汉语双音化趋势与表意精确性的影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类推机制;泛化机制;转喻和隐喻机制;主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词类研究一直面临着一个困境:做到词有定类则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则词无定类。该研究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入手,对如何走出该困境进行了初步探索。根据认知语法的概念凸显观,文章对汉语主要词类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汉语词类范畴具有典型性,其典型成分与典型构式相对应;人的识解与语言的使用所形成的各层次引申构式使汉语词类发生非范畴化;词类范畴与原型构式、引申构式一样都属于象征单位,是人的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动态地呈现语言创新及词汇、构式的语篇功能多义性,说明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合理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充分融入非范畴化,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足,完善语法教学,注重从词汇的非范畴化讲解非原型语法构式,注重讲解词汇非范畴化与构式多义性的关系,注重从识解策略的角度讲解语法现象。非范畴化理论顺应人类认知规律,能够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语言接触是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通过对陕南方言本地话和下湖话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方言在密切接触之后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发生语言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层阶性.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最容易发生变化,其次是语音,语法是最稳定的,也是最难改变的.而且,语言各要素的内部变化也有一定的差别,这是语言变化的阶差.  相似文献   

13.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演变往往是在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元代蒙式汉语里的一些方位词具有蒙古语后置词或者格助词的特殊功能,这些特殊功能的形成,除有蒙古语影响的因素之外,也有汉语方位词自身意义与功能特点的因素;换言之,蒙式汉语之所以采用方位词来表示某种语法、语义关系,也有汉语方位词的语义、功能依据。对于元代蒙式汉语的蒙古语影响因素学界已有较多讨论,因此本文专门就蒙式汉语方位词特殊功能获得的内部因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强调方言语法的调查和描写,重视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对方言语法集中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目前方言语法研究的特点,即方言语法的调查描写多于理论的探讨、单点描写研究多于比较研究、专题研究多于语法系统的研究、语法的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对未来方言语法研究,作者认为,应继续加强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工作、开展立体化的方言语法研究、加快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步伐、拓宽研究范围;继续加强词法和句法的专题研究,尤其注重对某种方言语法新发现的现象进行专题研究;发扬原创精神,转变研究的视角,打开研究思路,提高研究的理论深度,并能够引发新的理论思考;要加强研究方法的摸索,建立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进行体和完成体构式都是状态构成构式。它们把情景识解为状态,并通过强制作用把与之结舍的表示其他情景类型的语干解释为表示状态情景。这三种语法构式构成状态的方式和所表示的状态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有程度粘合补语结构和状态粘合补语结构两种.程度粘合补语结构具有指大特征,补语只能是高量程度词.状态粘合补语结构都属于状态持续非完整结构,大致包括始续结构、前续结构和后续结构三种.补语由去范畴化了的趋向动词充当.形容词粘合式述补结构都是规定量幅区间的认定形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经历体标记过的语法演变过程比较清晰,即表示空间上运动的实义动词——表动作完成结束的助词——表经历的体标记,在国际主流语法研究理论生成语法的框架下,用完结短语假设理论对过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理论解释,这种分析具有人类语言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索把构式语法研究建立于语料库之上,即分析语料库在构式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的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克服当前构式语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10,23(2):54-59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一种语法演变规律,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去语义化、去范畴化、类推和重新分析的过程,它能导致新结构、新标记的出现,介词"被"的语法化历程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