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科学地阐发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把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认为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最终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对物质生产的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揭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第一基石》的《跋》中,侯建新讲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源于庞卓恒;在《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及其一系列论文中,宠卓恒说他的哲学观是他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他突破了通常把唯物史观理解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框架,找出了被人所忽视的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即“一些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并由此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起源于对人的再认识。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系统地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其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乃是其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它直接涉及到历史的真正主体以及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等问题,并且要求与马克思有关"社会化的人"及"人类社会"等思想本质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理解,方能说明马克思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抽象历史观,并真正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偏颇性有 :马克思并未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一词 ;《1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探讨被忽略不计 ;并未研究历史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当做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抽掉哲学观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才开始的科学的经济学研究倒成了《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一整块钢铁”,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实践既是认识论范畴,首先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二统一的中介。《实践论》把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分析认识运动的整过程,一方面科学论证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社会性,认识与实践统一的条件性等名论题,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奠定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一系列著作中。在世界历史视阈中,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从人的抽象类本质回到“现实的人”本身,考察了技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实践)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揭示了技术进步与文化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校哲学系叶汝贤副教授撰写的《唯物史观发展史》最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展史》是一部系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历史的专著。它的出版,是我国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发展史》全书共三十八万字。它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唯物史观发展的列宁阶段》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等三篇为基本线索,向读者完整地展示了唯物史观从创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史。这本专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现的惟一理论形态,而“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奠基性概念和核心范畴.“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诸多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以现实世界为视野,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统一,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关系,是国内外哲学界都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内容和它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的理解,而且关系到对唯物史观的实质和基本内容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发表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和《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发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产生以来,研究它的学术著作不断出现,而陈先达同志的新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下简称《走向》)却以非常新颖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走向》作为一本考察马克思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学术专著首先思考的是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前提。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满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作泛泛的论述,而《走向》一书则把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前提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流行的法起源观在论证基础上存在着对经典理论有关论述理解的偏误 ,导致以下误区 :一是对史前社会秩序状况的和谐美好的判断 ;二是把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看作是互为条件的同一历史范畴 ;三是用熟悉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模式理解和推断史前社会关系的性质。对法起源的认识 ,应在法的社会功能性的一般特征的前提下 ,把法与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文化系统与现代人的起源作同一历史范畴的共时性思考 ,使法起源的论证基础满足历史和逻辑起点相统一的要求 ,从而在新的科学视野和历史空间上作唯物史观的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卡尔·波普的《历史主义贫困论》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思想 ,即对历史决定论展开了批驳 ,其观点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成了最大的诘难。反思其思想 ,使我们认识到 :(一 )导致波普得出历史非决定论错误观点的制约因素 ;(二 )把握它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根本分歧之处。从而达到合理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通常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解读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或解释框架。然而,这种解读必然要面临"经典表述"的"应用"问题,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自然科学式的外部演绎模式。重新审视"经典表述"与唯物史观整体的关系,呈现新的理解:首先,"经典表述"本身内含实证化要求,必须借助经验实证方法及具体分析通达为历史研究实践本身;再者,"经典表述"更多的指向未来,唯物史观"到现在为止只做了很少的一点工作",许多领域有待开辟,"经典表述"在未来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中起到"导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问题,对于我们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把恩格斯的《起源》作为对之科学解决的标志,这是正确的。但在这之前,还有先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在他的晚年笔记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具体思想,尤其是以两种生产为方法论和以社会分工为基本思路,使恩格斯的《起源》深受启迪。本文试图深入揭示马克思晚年笔记与《起源》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逻辑联系,从而有力地说明对私有制、阶级、国家起源问题的科学解决开始于马克思晚年笔记,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引向更深层次。  相似文献   

16.
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性评估,通过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建构了一种"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的替代性理论。从学术上看,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误读,主要是由于他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失足和在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上的缺失。里格比采用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研究法和目的分析法对唯物史观进行解读;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亦存在明显的学术盲点。深入剖析里格比的学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利于消除其在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和维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政党活动是近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党史也因此成为近现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共党史研究在中国政党史乃至世界政党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7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及其领导作用的发挥,中共党史学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限之内的一种专史,逐步得到确立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其不足之处亦显而易见,突出表现为浅、窄、粗,即研究中叙述多,分析少;理论性弱;研究领域狭小,重复研究多,创新研究少;分析问题不具体,使用材料不精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缺乏理论的指导。作为一门历史学科,中共党史的研究,无疑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为指导。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因此,在党史研究中真正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就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前提。张静如先生的新著《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就是关于在党史研究中如何贯彻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一本力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眼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演变的规律,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着眼于现时代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的客观要求,分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唯物史观底蕴,从而在更深的历史层次上和时代高度上揭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充分肯定的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出发点在本质上即历史主体。马克思的这一科学命题蕴含着唯物史观与一切非马克思历史观的根本分歧,“现实的人”是马克思能动而全面地说明历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直接规定为"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现实的人"既包括现实的人群,如阶级、社团和组织,又包括"现实的个人"。而"现实的个人"的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发了"现实的个人"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唯物史观对社会存在、社会矛盾、社会进程、历史目的的一系列观念才得以确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新阅读获得的这种理解将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本质、价值与意义产生新的认识,这种理解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