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严羽论诗反对美刺而标举“兴趣”,“兴趣”是一种无迹可求的兴味和意趣。贝尔认为艺术的基本性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这种不同作品线条、色彩关系的组合,给人以美感的形式,是一种非功利的超现实的纯粹的美的形式;“兴趣”产生于“妙悟”,“有意味的形式”则是艺术直觉的产物。两者都不是理性思维的成果;“兴趣”说着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而疏淡了思想性,“有意味的形式”说过于强调审美情感的超尘脱俗,最终否认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两种纯艺术理论,凸现和维护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美学“确定感受的法则”和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的语言批评标准,结合现代“接受美学”关于“读者的理解,并不能只依靠本文所表达的东西产生,还需要借助于本文所意味的东西才能产生”的观点,把文学语言视为“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读者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给艺术下了一个独到的定义:“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定义被视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因而引起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理论家们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当代美国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苏姗·朗格就是这些研究者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而她所提出的“艺术是表现性的形式”这一新的定义,则是对这个理论最中肯、最合乎情理因而也是最出色的批判继承。如果说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二十年代西方艺术理论中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说朗格的“表现性的形式”是五、六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文论,用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作理论基础,对多种观点进行整合。她的理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她对二十世纪西方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独特贡献在于:对抽象形式为何具有“意味”,以及知觉这种“意味”的方式即“直觉”,作了富有启发性的合乎理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书法“空白”的可视形式,阐述书法”空白”所具有的空间意象。书法”空白”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书家修养和主观情感的体现.文章从书法“空白”中找出了物象与心理的一种共鸣,指出书法的“空白”构成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空意意象。  相似文献   

9.
贝尔、朗格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美学家。贝尔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是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形式。前者看起来是强调“形式”,而实在突出情感意味;后者看起来是强调情感,而实在突出符号形式。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形式主义美学与表现主义美学在情感这一点上达到了基本一致。然而,在创造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创造艺术形式的审美心理动力方面,两个美学家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但在美学观的错误根源上,两个美学家又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学术热潮中,有学者倡导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提出以承载评价(反沉迷)功能的主次正反打、跳轴“、主客间”构图等为代表的“中国影像程式”概念。在实践诗学和中西比较视野的观照下,“影像程式”在异质性表现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自觉性意识与群体性应用方面也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尤其在表达意味上丢失了“中国性”。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精神的角度而非沉迷/反沉迷、评价/非评价的功能角度来区分中西电影美学并建构民族化的电影形式,也即“有中国意味的电影形式”。  相似文献   

11.
艺术和生命是一个颇有意味的话题.真正的艺术必然要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1]而艺术则因为深刻的生命内涵而获得崇高的地位二在西方美学中,艺术被比喻为“生命的形式”,或者说艺术呈现出种种“生命的意味”来,宗白华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是在形式中注入生命”,在形式中展示主体对生命世界的体验和认识,艺术是主体内在生命情感的外在符号,同样,“书法是书法家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是物化了的个体感性生命的外在形式·’冈。重视生命是书法的基本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书法的形式构成和美学…  相似文献   

12.
汉字的特殊性产生了中国书法别具一格的形式意味 ,毛笔的特殊性则丰富与拓展了书法形式意味的内涵。并由此诞生了中国书法的“笔法体系”———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书法的形式构成 ,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时间运动与空间构筑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3.
教育艺术论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诉诸情感,心仪自由,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活动.从逻辑上讲,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具有太多交叉的地方;从现实中看,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本质主义、功利主义等弊端,如果以艺术的理念与方法来审视教育,艺术则是拯救学校教育的一剂良药.教育艺术既是一种教育存在,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境界.让课堂充盈“有意味的形式”,让“技艺论”、“情感论”的艺术方法成为教育策略,让艺术的自由精神理念成为教育的价值尺度,是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基本符号,和所有符号一样,它也有自己的能指和所指。它的能指是“意的象”,所指是“象的意”,它们共同化合成有意味的形式———意象,意象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符号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克来夫·贝尔语),美术亦然。但不止于此,美术的表现方法是非常多样化的,美术语言也非常丰富。点、线、形、色、肌理等都构成了美术形式的基本语言要素,再通过造型、构成等技法的一系列手段,把各类基本要素综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个独特的、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美术形式整体。然后,应用和谐、对比、比例、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联系在一起,形成美术的摹本表现方法,而表现方法的基本语言脱离不了”意味”和“形式”两方面,亦即我们所要探索的美术语言之表情性…  相似文献   

17.
“积淀说”之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对李泽厚“积淀说”的分析商兑:其一,从“积淀说”美学理论所规定的“美感矛盾二重性”所包含的自身矛盾性方面入手。通过对实践本体的分析,运用逻辑推论,证明了“积淀说”美学有关观念、想象的积淀作为历史积淀没有必然性,而实践本体积淀为形式感及其历史延续,才是审美的“有意味形式”之真正的“意味”,从而在逻辑层次上否证了“积淀说”美学对于“美感矛盾二重性”的先验规定;其二,通过对文化发生过程中的人类生命结构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一般分析,得出了“不同文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生命结构的普同性”的结论,由此进一步否证了“积淀说”美学关于“美感矛盾二重性”的先验规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感性文化人类学”的美学认识。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把“模式”仅仅理解为模型与公式,而是从作家创作主导倾向和普遍形式上去概括、探究其带有规律性的艺术特征,那么陆文夫小说创作的叙事特点,就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或者说是模式化了的对世界的审美观照。当然,本文只就一种叙事模式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明代艺术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时空结构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不仅有别于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实有时空”,而且也与我国一般戏曲所采用的“虚拟时空”多有不同。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世俗的某种愤慨,对人生的某种沉思,对理想的某种向往。这就使临川戏曲的时空结构成为一种自身便具有真实内容的“富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尚简”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原则。刘勰、司空图、严羽都非常重视“简”的诗学意义,都强调诗应该“言约意丰”。三人“尚简”诗学的不同处在于:刘勰看重意义表达的“简约”,强调以非常简单、简省的语体形式(包括词汇、语篇、体制等)包含非常丰富的意义。司空图、严羽则重视意味和意兴的“简要”,认为诗之极至在于传达超理性、超语言的意味和意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