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唯物史观角度去阐释川陕苏区精神,能发现川陕苏区精神的历史形成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川陕苏区的革命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巴山文化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川陕人民群众是其形成的历史主体。同时,川陕苏区精神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深度彰显了群众史观。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川陕苏区精神研究,弘扬川陕苏区精神,要将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坚持党的领导相结合,丰富川陕苏区精神的实践载体,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3.
川陕革命据根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由于它曾受到张国焘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过去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著述特别少。为了推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在尽可能搜集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初稿),供有关方面的同志参考。欢迎同志们提出意见,以便补充修改。  相似文献   

4.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学界对其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相关学术问题探讨方面,尚有许多不足。可以通过探讨问题、挖掘新史料、开拓视野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川陕革命根据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前夕,我们作为川陕红色文化达州行·全国画报媒体大型采风活动的一员,来到钟灵毓秀的巴渠大地——达州。达州,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留下了革命战争的辉煌,留存着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孕育了王维舟、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魏传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里诞生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从(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在这期间,红军转战十几省,远征数万里,经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地区。  相似文献   

7.
1933年6月,川陕苏区先后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和木门军事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对根据地的未来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全面部署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扩编和整训等各项工作;木门军事会议就落实党代会的决议和精神,特别是有关部队扩编与整训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这两次会议联系紧密,意义重大,是帮助我们解读这一时期川陕苏区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应为55县(区)4市,其数量之可观,成立之迅速,着实是此期中共开展苏维埃革命的一大成就,然多数县苏又呈现出治所不稳定、辖区调整频繁、机构时撤时建和存在时间不长的特点。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县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苏维埃革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出现了大量以苏区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报道。本文通过梳理并解析苏区有关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重新认识和估价有关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及经济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实践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它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也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是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资源。我们应结合红色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全方位、多渠道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木门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入川以来召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军事会议。此次会议的召开为红军队伍的壮大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以及后来的反敌"六路围攻"取得全面胜利,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红四方面军的扩编和地方武装力量的加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丧失后,红三军依据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原则,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对于苏维埃革命运动和红二、六军团胜利会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经历了一个初创、形成、曲折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发展了根据地、壮大了红军队伍、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等,为夺取革命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肃反扩大化、干部培养策略失误等不足,这些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各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长征途中会理会议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中央在会理会议上排除了怀疑中央正确领导、反对机动作战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坚持了遵义会议精神,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巩固了遵义会议之后确立的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会理会议也给张闻天和彭德怀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为了摧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消灭主力红军,在军事上发动"围剿"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封锁。针对敌人疯狂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鄂豫皖苏区针对当时战争的特点,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从而保障了反"围剿"战争的军费、军事装备、军粮和兵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16.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祥耘  程明 《南都学坛》2012,32(2):62-67
电视剧《长征》、《雄关漫道》等红色革命经典影视作品领袖形象平民化塑造,把英雄人物与老百姓距离拉近了,火红的革命历史使广大观众可亲可感,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万里长征,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红军与代表"三座大山"的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搏斗,激情演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插曲《四渡赤水》、《十送红军》等经典红歌振奋人心。所有这些大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18.
长征时期由于红军远离根据地,沿途许多地区又非常贫困落后等原因,粮食供应极其困难。为了解决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问题,红军制定了打土豪、在战争中缴获粮食、向沿途群众购买、留条(留牌)借粮以及动员群众主动捐献等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了部队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会理攻坚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时的一场重要战斗。因红军伤亡过大且攻城失利,所以当时党内军内非议颇多。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红军攻城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说明这次战斗的失利对于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并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大众,完成革命理论的武装。井冈山斗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历史阶段,在这个特殊的革命时期,我党注重区分不同对象,分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工农群众、红军士兵和党员干部三个层次,采取不同措施,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地推动了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