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1-14
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历程重新进行总体性的审视,指出诗在中国往往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兆,超负荷地拥有和承担艺术以外的职能。1979年兴起的新诗潮和以后出现的后新诗潮,其基本情绪是沉郁、感伤,体现了古老的群体意识和陌生的个体意识的最佳结合,艺术形式产生变化,但诗质却没有或甚少变化。新诗潮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先导,其价值在于以自身的完成为革命诗歌运动画了一个句号,又以自身的试探为第二次诗意革命画了一个冒号。新诗潮对生命内在世界的发现,不但为后新思潮提供一片崭新的大陆,而且也使中国新诗在冲决“民族性”的羁束之后进入世界现代诗的总格局。 相似文献
2.
骆寒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中国的新诗创作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新诗潮、后新诗潮、新诗潮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新诗潮以“今天派”为核心,其后劲为“现代史诗派”及新传统主义诗群与东海诗群;后新诗潮是新诗潮的延展与深化;新诗潮后是对新诗潮的游离,其主要队伍是“生活流派”、“他们派”与“非非派”。就广义的新诗潮看,最旺健的力量乃在后新诗潮中。 相似文献
3.
李无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4):93-96
后结构主义对知性文化的解构,主要集中在对知性结构的解构上。无论是人之死,还是世界之死,都是对传统知性结构的深入解构。“人之死”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主体,而“世界之死”则解构了传统知性结构中的客体,如此一来,支撑知性文化的传统知性结构就彻底消解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 ,总体上呈现出初步彰显、逐步提升、渐趋融合的发展态势。这是现代新诗知性品格逐渐自觉、成熟的过程。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诗美原则的新的艺术方向 ,也为考察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6.
吴礼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89-94
90后新诗生存在两大历史语境中。一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和辉煌业绩的古典诗歌,古典诗歌在文体的基本范式、演变历程和价值标准上成为新诗的重要参照;二是新诗初期发展历程,期间新诗的文化身份基拳得到确认,在标准建立和创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新诗的现实语境是建立在以竞争为基本手段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这个体制之上形成的具有竞争陛质的文化生态环境。90后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满足市场的意识,在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追求中延续中国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7.
宋正海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3):12-16,43
中国古代发达的海洋文化中,潮文化占有较大比重,且历史悠久。古代潮文化中,"潮"词含义广泛,并非仅指周期潮汐,还指非周期的潮灾。潮灾主要是风暴潮,但也包括海啸(津浪)。周期性潮汐包括普通的潮汐和暴涨潮(涌潮),而普通的潮汐又包括"天文潮"与"地理潮"。此外,除了潮汐,还包括大海中的"潮流"。在古代,潮文化对沿海资源开发、农业、减灾、航海、战争、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生活习俗、旅游、宗教、哲学等方面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碧莲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120-124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出现的理论流派,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讨论也随之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状况做一概括、分析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中西方学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两者关系的三种主要看法,其判断依据主要是前者对后者的基本精神是背离、继承还是解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是新诗发展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式微"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真正进入艺术探索的时代。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立场看待新诗的发展则不难发现其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但新诗的发生、发展和历次诗歌运动无法远离政治文化,即使是诗人心理和诗人评价中,甚至是最不应受到影响的"纯诗"也同样没有避免政治文化的问题。目前,无论是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工作,还是方兴未艾的诗歌史修治工作,都使我们无法回避"20世纪诗歌与政治"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可以沿着艺术的轨道自主前进的时代条件,从已有的历史、传统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新诗的研究乃至新诗的未来发展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10.
章永林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46-49
文章着眼于新诗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并结合社会历史发展对文学发生的影响 ,通过对新诗流派嬗变轨迹的综合把握 ,考察了诗人群体的兴衰、诗歌体式的更迭、创作方法的演变等新诗特质 ,确立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分水岭 ,从而把新诗 (1917~ 194 9)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并分别就每一个时期的主体诗潮特征予以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朱云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8(4):85-86
“第三代”诗歌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重要诗歌创作潮流人们评述“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追求时,认为“第三代”诗歌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这是不对的。“第三代”诗歌有“纯诗化”这一独特的诗学追求,一方面,内容上他们追求“纯诗化”。他们“反文化”、“反崇高”,就是要把“文化”、“崇高”这些“非诗”的杂质去掉,而在诗歌中写出真正的个人生存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语言的“哲学化”。他们“反修辞”和“拒绝隐喻”,是为了让诗歌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12.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知识分子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德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16-1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知识分子问题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深化、拓广、升华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政策 ,特别是明确肯定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现代化主体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用“消解”描述诗歌现象,是指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中的一种创作倾向,对基本认同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诗歌艺术观念持反叛、嘲弄和贬低的态度。90年代诗歌中消解倾向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反”字当头——诗歌世界的随意书写;缺乏提升的言说——现有的存在消解过去的美好,诗人只是在表达。 相似文献
14.
张文刚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64-69
中国常德诗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空间截面来看,常德诗墙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时间维度来看,常德诗墙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乡愁、爱情和生命意识等超时空的文化因子,拓展了常德诗墙的文化内涵人生的美好品格、诗意向往和追求,提升了常德诗墙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李山岗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37-38,42
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的思想是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它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走科教兴农之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诗话诗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鹏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43-54
研究清代诗学者,通常就虞山、神韵、格调、性灵、桐城、同光诸流派递衔而说其理论,很少注意到这些不同流派的论者几乎都对《诗经》有所探讨。研究《诗经》的学者,则只留心经学笺注考证之成果,集中讨论陈奂、姚际恒、胡承珙、方玉润一类经师之著作,而不知各诗话中存有着大量论《诗》之言论。本文考述《清诗话》、《续清诗话》所载资料中之论《诗经》文献,以补历来研究者之阙。观察清代诗话中数量惊人的《诗经》论述,我们发现它乃是宋明以文学角度解释《诗经》这个传统的强势发展。不但尊《诗》以为文学之本源、典范,亦以此破经生之迂执。强调《诗》须作诗读,应注意其比兴寄托,阐发诗语言的奥秘,亦由此深入处理了唐宋之分、诗文之辨、正与变、情与理、意与法等理论问题。许多观点足以与现代文学理论相印证,更是深入了解清代诗学不能不重新审视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7.
梁颂成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44-48
中国常德诗墙以“时空交汇、纵横结合”的构想 ,寻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 ,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她以自己清新的面目实现了情景合一的美学追求 ,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发展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发展意义、发展起点、发展目标、发展内涵、发展动力、发展原则、发展条件、发展措施、发展政治保证等方面的认识上。特别是毛泽东从面临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出发,邓小平则是于时代主题的高度着眼,江泽民便从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发展和推进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祖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66-72
“第三代诗”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和内涵的概念 ,它空前的反叛性使得人们对于它与传统的关系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其实它的称谓乃是一种基于中国新诗史的自我定位 ,而其诗学观念与艺术探险更是完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英雄———个人”的历程。在美学风格上 ,它的冷静客观、整体呈现及对于语感的强调 ,也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质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