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随笔在 90年代的悄然兴起并迅速走红,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这 一文化景观的呈现与90年代中国学者的生存境遇、文化立场和文化心态有关。学术随笔的 边缘性特征和创作主体边缘化的写作姿态、话语方式,实际上是当代学者自我边缘化存在 策略的本文呈现。学术随笔热的产生和兴盛,还与读者对文化消费产品的选择、印刷出版 业的技术革命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学术随笔具有重理趣、轻抒情,厚思辩、薄叙写的文体特征。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独立 精神,强烈的良知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建立在深广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反思”意识和理 性精神等等,是学术随笔的主题特征。  相似文献   

2.
尹保云 《学术界》2003,(1):159-164
对于发展现代学术而言 ,学者们的“职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职业精神”和“业余精神”相对照 ,它不仅要求学者“以学术为业” ,还要求学者以学术探索为“天职” ,倾注全部精力与热情去追求学术造诣 ,这就是作为一个学者的“职业精神” ;在一个国家 ,只有当大多数学者具备这样的精神时 ,它才可能有现代学术的进步。然而 ,渗透在目前中国学术界的却是与此相反的“业余精神”。它构成中国学术的“非理性气质”的一部分 ,严重阻碍着中国学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文人学士的“业余精神”早已引起许多西方学者的注意。李约瑟、斯威夫特、列文森等…  相似文献   

3.
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生虎 《阴山学刊》2006,19(2):5-14
陈寅恪为中国20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奋斗目标;历史文化的辨析与阐发为其终生的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以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种族差异和中国文化本位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诗互证是其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和“古典”、“今典”的疏解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在 2 0世纪出演的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的形象 ,其学术之路是循着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的“实学”精神与“学隐”方式发展而来 ,钱氏的“实学”与学术建树实现了古今罕见的文化大对话 ,其对 2 0世纪中国学术最杰出的贡献 ,在于以“全球化”的视野为 2 0世纪现代型的学术研究开辟了一个双向互动的学术语境 ,引领和推动了当代中国学术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联大以其“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书写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建构“学术社会”的理想。其时的知识分子,以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理念的捍卫和实践,创造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思想史上的奇迹,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纪昀足可称为首屈一指的批评大师。他一方面“坐集千古之智”,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中国传统批评方法加以集大成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以“儒者气象”的批评风格展示出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文化精神。本文从“关切与理解”、“雍容与平和”两个主要的方面论述纪昀的批评风格,并揭示了这一风格的文化特征以及对当代学术批评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客观历史文化根源,只有当文化实际发展暴露出的矛盾和解决的需要自觉地反映在社会普遍的思想学术意识中,并转化为思想学术和哲学研究的任务时,作为一种新理论思潮的文化哲学的产生才有可能。同时,又有其思想学术前提,惟有当文化现象从以往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势力、习惯、定势的遮蔽下剥离、显露出来,成为思想学术意识和哲学意识的照察客体、研究对象时,文化哲学才有可能成立。具体说,惟有人类学术思想发展完成如下三大转进和膻变,文化哲学方有条件建立:一是从“超人文”到人文,二是从“非人文”①到人…  相似文献   

8.
黄忠顺 《学术界》2006,(5):131-135
本文从“学术泡沫”问题入手,就如何看待未能超越前人的重复研究和“学术大裁军”的是非展开论辩,批评了当前学术批评中单纯面向学术史的知识创新眼界对学术之用视野的遮蔽。认为将西方“纯学术”理念下的尺度作为绝对学术尺度来批评当前中国的学术,有违中国学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由易中天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于丹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已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术和思想是可以以现代的方式在大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但是,在学术面向大众这个问题上,成功决不是轰动就可以说明的。作者认为面向大众的学术,培养大众作为现代中国人的理论和思想素质,比普及大众的古典文化修养,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和任务。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借用媒体向大众传播古典文化是学术面向大众的“常态”,这种“常态”当然也是学术,但却不是学术面向大众的较高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思想与理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学者,在重大的观念和理论上,能够对传统经典和思想常识有所改造而给人启示,同时又能以生动的方式吸引大众,才是今天学术面向大众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10.
曾洪伟撰文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学术领域,由于学术失语的程度深、范围广、时间长,再加之在当下西方文化全球化、西方学术独霸天下的语境下,国内许多学者面对西方文化殖民缺乏应有的文化警觉意识、学术本土意识和本能的文化焦虑,反而在所谓学术全球化、科学化的潮流与旗号下,全盘接受其观念与产品,以操持西式学术话语、采用西方学术研究范  相似文献   

11.
与“中国威胁论”相应的是在近代中国曾经流行一时的“黄祸论”,其对中国未来的忧虑很深。历史的发展恰恰否定了“黄祸论”的结论;中国社会被拉进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从中国固有的“天下观”中所具有的世界主义精神来看,中国社会对此的最初反应是对“陈腐世界”的一种抗争;从传统的“天下观”和“朝贡”体制中挣脱出来,中国文化出现了新的觉醒和新的意识,这就是“文化民族主义”的意义,它是中国文化理解世界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中国社会进入世界大家庭时的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本位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推动下的文化转型中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一批中国学人开始了对于80年代学术界思潮林立、主义风行的繁盛时代的深刻反省。同时,摆脱意识形态话语束缚而回复学术独立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性的学术空间开始形成。“回到国学”作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而主动的集体行为,标志着80年代反传统思潮的被取代,标志着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觉意识和学理选择的出现和时兴。然而,当下最需要的是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文学现实、文论现实,进行中西融会、古今结合的研究。从一种“跑马占地”式的急功近利到冷静深入的“专心耕耘”的变化,标志着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心态的日渐沉实和在新形势下重建文论话语、回归学术本位、确立学术范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是传播媒体,与学术关系紧密,对于学术承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是学术成果传播的平台,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编辑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术期刊的性质,要求其编辑坚守学术理想,具备明确文化传承意识。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面对的对象是学术成果,往来的主要是学者,期刊编辑的身份介于学术界和传播界。学术期刊要求编辑学者化、有职业理想和稳定正确的“三观”,有助于编辑抵制学术腐败,提高刊物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保持旺盛工作热情,信仰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克服职业倦怠,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操守,才能不向钱和关系妥协。不盲从、不依附、不恭维,选出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办出对社会发展有真正推动力的学术期刊。同时,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个人学术圈子等策略,引导个人对科学研究的持续性追求.确保学术理想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百家讲坛》的热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术与大众间架起一座桥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术研究虽然有其独立性,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都要求学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这是学术本质上实践性的复归,也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当然,学术走向大众,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一切学术大众化。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传播方式的局限,学术与社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而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为学术走向大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土壤。那种认为学术走向大众就是学术的“庸俗化、简单化”的观点,实质是“精英文化”居高临下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思考学术何为、学者何为等学术精神生态问题,已经日益迫切而无法回避了.在大师之后的历史境况中,学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极为重要.在当代创新话语中,创新之路在于将创新与生命多样性紧密结合.意识形态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语境,文学研究不是脱离政治,而是去思考政治语境中的文学研究何为问题.学术声誉是文学研究学术生态的思想氛围,对学术发展和学者精神提升具有不可忽略的独特作用.文学研究还需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国际化处境和确立本国文化立场的紧迫性.文学研究者具有多重身份,作为科研人员、文学教师、人文知识分子和本国文化代言者,在维护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态上,他们的身份意识和职业精神将是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17.
学术规范的内在支撑——学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加强学术规范化教育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 ,是我学问人生中强调的十六字心经。在我看来 ,没有这四条法则 ,学问可能只是知识性的积累 ,而不会产生思想性的飞跃。正是依据这古、今、中、西的问题意识 ,使得我在大学时代注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读 ,研究生时代则转向现代西学的研习 ,在执教北大多年后 ,又转向中西文化研究互动和中国立场的确立 ,这是一个在转型的“否定之否定”中精神深化和人格修为的过程。在我看来 ,自己的学术旨趣的确有一个转变深化的过程 :从《艺术本体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现象学与…  相似文献   

20.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 ,杨义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起 ,具体形象地论述了“重绘”说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理论方法 ,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话题不仅涉及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基本认识的一些问题 ,而且也涉及了古今诗学、叙事学、图志学、文学史观、文明史、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许多方面 ,内容丰富 ,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