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予以观照 ,通过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的比较 ,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是马克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体现出 ,一方面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的一种形态 ,它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 ,它又不是普通的一员 ,它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这种“比较研究”与“文本研究”、“现实研究”一起构成完整的马克思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都属于马克思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强调基础理论与文本研究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比较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 ,以下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就此发表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予以观照 ,通过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的比较 ,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是马克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体现出 ,一方面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的一种形态 ,它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 ,它又不是普通的一员 ,它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这种“比较研究”与“文本研究”、“现实研究”一起构成完整的马克思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都属于马克思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强调基础理论与文本研究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比较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 ,以下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就此发表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予以观照 ,通过与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派别的比较 ,确立其独特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是马克思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体现出 ,一方面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的一种形态 ,它是哲学大家族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 ,它又不是普通的一员 ,它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这种“比较研究”与“文本研究”、“现实研究”一起构成完整的马克思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都属于马克思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强调基础理论与文本研究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比较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 ,以下是四位青年学者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就此发表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我们发现它在关注的对象上,超越了传统哲学中僵持于本原问题上的“思辨形而上学”,而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它超越了古典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而坚持实践基础上唯物而辨证的思考;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哲学的社会定位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较之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革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对它多元走向的理解,“发现”,阐释和推进,以及在新的世纪之交面临的境遇,既可凸现它持久不衰的科学价值和生命活力,又有助于分辨出在“坚持与发展”之路上留下的种种足迹,总体上看,说它是世界思想史,哲学史上“壮丽的日出”不是过誉,称其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更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之所在。马克思在哲学思维中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从而将人放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中,从现实的人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在社会历史中的生产交往出发,揭示了人类生存中自由与必然的深层次矛盾,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引领了哲学史上一场新的革命,为当代哲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实事求是”原则,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进行历史考证和联系现实历史研究,寻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斯大林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抽象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用“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术语称谓比较准确全面深刻合适,应拨乱返正,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本来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在科学说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关系时,相应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功能,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功能。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历史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同时还应是一种预见的未来哲学,它对未来的钟情和向往是它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核必然要萌生和展现出来的一个斩不断的“情结”“未来情结”。本文从可能世界、目的世界、对象世界和理想世界四个界面,阐述马克思历史哲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构想,揭示其“未来情结”的秘密所在,说明其社会预见性认识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哲学形上本体的批判、消解与重构,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一切旧形而上学,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问题的物质本体论寻求,而是更着力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以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这一寻求“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诉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现实的“有限性”基础上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无限性”根基,因而把传统形而上学置入现实生活世界中,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的“有限性”根基上实现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变革意义,在现实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旧世界”的消亡与“新世界”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马克思哲学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实现其“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而知,“有限性”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现实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变革的方法,由于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孕育着其“无限性”,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使现实的“有限性”蒸发出“无限性”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使蒸发的“无限性”变成现实的“有限性”成为可能,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有限性”本身固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会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已经采取了“回到马克思”的态度,即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还原出更加真实的马克思哲学,而非脱离马克思的文本去解释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然而,上述研究新动向还未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口号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空洞论断.指导教育实践的应当是单数的“马克思哲学”,而非复数概念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认知角度来看,《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虚假意识概念主要是在社会认知的意义上来界定的。尽管虚假意识在科学上是虚假的,但它的产生却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源自于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现象歪曲、颠倒本质所造成的不透明性。虚假意识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这主要表现为虚假意识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承担的功能。这种功能以“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为基础。全面的马克思虚假意识理论研究需要将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和经济学文本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的关系逻辑出发,深度分析、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首先可以将“哲学语境”分解为哲学的外延性文化场境、宏观哲学的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哲学文本语境,这是一条收敛式、确认哲学个性及其理论链条的路径,进而强调“哲学语境”必须落根于“生活处境”才能获得理论合法性。其次,从分析马克思所直接承接的哲学文化语境入手,显示马克思哲学对青年黑格尔哲学割裂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关系的批判与超越;第三,着重从马克思置身其中的生活处境的分析,简要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语境、哲学主题的个性特征。可见正确处理“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后教科书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问题。黑格尔哲学显然是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强调两者的连续性即意味着将马克思哲学也同样理解为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此种观点遮蔽了马克思在颠覆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过程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性意蕴。正是在黑格尔哲学的断裂处,在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处,在现代性哲学的终结地,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和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中心要务是克服旧哲学“解释世界”的局限,马克思由此终结“解释世界”的旧哲学建立起一门“改变世界”的新哲学。新哲学从三个方面超越了旧哲学: 克服了其观念本体论,打通了哲学通往现实的道路;祛除了其唯心史观迷误,唯物主义地解答了“历史之谜”;扬弃了其先验的价值观立场,将哲学改造成为人类社会解放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6.
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哲学和元伦理学方法解读马克思文本,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是否存在道德因素或马克思是否是非道德主义者展开激烈争论,并试图构建一种“合理的”道德理论。它的解读因严格“二分法”和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局限而陷入一个似是而非的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之中。穿越马克思文本,以及超越西方道德形而上学传统和现代分析哲学、元伦理学方法这两种抽象,可以有力辨析它的方法、观点和论据,消解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从而呈现真实的马克思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立意、思路、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在青年黑格尔立场和话语表象背后,含藏着富有现实激情的哲学创新精神和隐喻的革命逻辑,即新“哲学-世界观”或“世界观-哲学”的孕育和相互激荡,并力图在现实基础上实现关系重构和统一的线索,催生新思想的酵母正在为引发颠覆全部哲学和旧世界的双重革命而跃跃欲试,这里正是马克思实现哲学“软着陆”,创造新世界观的秘密发源地。因此,相对于重视博士论文的立场和方法,深度发掘和系统梳理其内隐的创新精神,以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逻辑与真义,观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路径与方法,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和参鉴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生活哲学转向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同时国外各种生活世界理论的兴起和马克思的现实哲学观分别为这一转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文本依据.从这一转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它变革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立;突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人类学倾向;加快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当然,转向中也存在诸如理论与现实相脱节、对国外生活世界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将哲学功利化和庸俗化等问题.最后就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这一"生活哲学转向"进行了评议,以期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使哲学从抽象思辨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此种回归的成功实现,源于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基点立足于“现实的人”及“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谈“市民社会”的事实,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念是“消失了的范畴”这一代表性观点,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市民社会概念实质上是“隐匿”而非“消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重变革: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涵,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隐匿”;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市民社会概念的“隐匿”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