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应该有意识地把提高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是在教学效能感与创意自我效能感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及其影响学生学习程度的知觉和信念。它会受到教师对教学任务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分析、他人评价以及自身经验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是一个重要的个体预测变量。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应关注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产生的机制、途径以及创意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学生个体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跨入新的世纪,群体心理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概述集体效能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国外集体效能研究的现状。作为群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集体效能与集体的行为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对群体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集体效能大于个体效能的相加,它能够有效捕捉到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个体效能在本质上不同,个体对集体效能的知觉会受到团体领导和成员所持的个体效能信念、集体内部成员的合作行为以及群体的凝聚力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个体之间。群体成员对群体是否能有效协调和整合其各种资源的评估是影响集体效能形成的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4.
从自我效能感理论谈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德育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水平等,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团体效能感是团体对组织和实施成就行为的联合能力的共同信念.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四种测量团体效能感的方法,即简单整合法、团体讨论法、团体能力整合法以及测量成员团体效能感的一致性程度的方法,这四种方法孰优孰劣尚在争议中.团体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有相似的信息源,并受到交流程度、团体规模等团体特征的影响.此外,它与团体绩效、团体凝聚力等因素显著相关,也与一些个体变量相关.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对团体效能感测量方法、作用机制、因果关系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师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与教师压力状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职业中学4类学校专职教师的自我效能、集体效能以及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性别、教龄分段、学校类型等不同的变量水平下教师工作压力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2.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集体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师集体效能感总分与压力总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教师集体效能感总分对工作压力的预测力最强,性别、教龄分段以及教师自我效能感总分也进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听力策略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又和听力策略运用水平紧密相关。因此,自我效能感训练的实证研究能够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通过合理的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策略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物理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等五种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教师集体效能感与学校效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师集体效能感干预了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不可或缺的动力;它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就.教师集体效能感对于学校效能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从动态的角度揭示有效学校特性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过程.因此,探讨教师集体效能感与学校效能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一经提出,就开始被应用到教育情境中,本文简单论述了自我效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效能感的主要理论模型建构主要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教师效能感通过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绍谦  于志刚 《南都学坛》2008,28(1):101-113
学术积累、学术执著精神和学术责任对于学术研究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在刑法学研究中,赵秉志教授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在法学界可以说成为一种学术现象而存在。以其学术论文集为线索,反思赵秉志教授学术成就的取得和学术走向的轨迹,可以发现快速的学术反应能力和学术敏感性,源于厚重坚实的学术功底;准确的时代脉搏把握能力和学术战略眼光,源于返璞归真的学术境界;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研究视角,源于厚积薄发的学术积累,源于浮躁时代背景之下的自我冷静和执著精神;长期的学术领跑能力和学术领军地位,源于严谨沉稳的治学态度;精美完整的研究布局和严谨的论文结构,源于令人称道的学术组织能力;长年坚守的务实精神和服务民生理念,源于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喷涌不断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源于与生俱来和长期养成的学术热情与执著。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师生的时空分离,要克服这种时空分离对学习者的不利影响,就需要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者充分了解学习者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动机活动规律。基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的三个维度、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业成就的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起的结构模型显示元认知调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知识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较小;元认知体验虽不能直接作用于学业成就,但其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间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论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对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长期存在相互对质的现实,尽管这是教师教育始终难以回避的问题,但其融合发展却是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机制,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以教师的开放型培养促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以教师终身性培养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发展,从而确保我国教师教育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学界,现代新儒家颇有建树,蔚为大观。这是与他们返本开新、守先待后的学术追求分不开的。他们倡导渊博的学养、专静的功夫,提倡循序渐进,沉潜证悟,走向学术境界的纵深。新儒家的治学理念、治学方法和丰富的学术成果,为现代学界提供了一种深稳厚重的学术范式。这一范式的铺陈,对于今天和未来的学术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业成绩对农民工子女能否获得高水平教育和实现向上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现状并不乐观,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基于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正向、显著且稳健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即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越好.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强对农民工的再教育培训、调整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完全学分制基本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完全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弹性学制 ,实施目标管理 ,尊重个性差异。完全学分制与其他形式的学分制相比改革程度更深 ,具有很多优势 :它有利于因材施教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素质 ,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 ,有利于文理交融 ,实施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完全学分制的推广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孔门七十子是中国最早的私学弟子,在生活上他们要为孔子履行侍坐、从游、仆御、出使、管家、庖人、侍卫、服丧等职责,在学业上要执简记载孔子的言行,在思想信仰上要忠诚,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七十子确立的弟子规不仅直接开启了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规门风,而且对此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乃至手工业、武林行规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林科技成果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针对目前在农林科技成果和科研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管理角度提出了评价的原则,即利于科技创新和学术活跃;利于科研课题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整个农林业的科技含量;利于新技术推广;利于正确处理培养大师、孕育重大研究成果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关系;利于稳定人才,增强科技潜力。并提出农林科技成果评价的思路是: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研究区别对待;实用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区别对待。同时应根据不同科研的特点,设定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研究项目绩效和个人业绩的评价指标可采用论文、专利和技术推广效益等指标,年度考核评价指标切忌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的"三维一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