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2.
沙惠 《现代妇女》2013,(12):306-306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四书,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必读科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思想的核心,但践行中庸之道绝非易事,其难行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庸本身、实践和持守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诗文中,对长寿老人有许多雅称,极富情趣。黄发:老年人白发脱落更生黄发,是高寿的象征。《诗·鲁颂·闷宫》中有“黄发台背”的句子,郑玄笺:“皆寿征也。”又据《书·秦誓》:“尚犹询落黄发。”黄:代指长寿者。《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朱熹批注说:“黄,老人发复黄也;,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礼仪·士冠礼》中也有“黄无疆”之句。耆:老年,意即60岁以上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晋书·食货志》:“九年躬稼,而有三年之蓄,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花甲:年…  相似文献   

4.
孟子名言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予了系统的发展和阐述。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一统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乐     
孟子很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个人应该培养高贵的品质和合乎“仁义”的“乐”。《孟子》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乐”做了阐述,本文对此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对孟子的“乐”有一点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乐     
武东冠 《职业》2015,(7):230+229
孟子很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倡个人应该培养高贵的品质和合乎“仁义”的“乐”。《孟子》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对“乐”做了阐述,本文对此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对孟子的“乐”有一点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余玮  吴志菲 《职业》2002,(9):29-30
《后汉书》中对“方正之士”有这样一段描述:“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这也许就是对方正创始人、中国IT业的“大腕”王选院士人格的最好写照,或者说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先秦儒家,在孔子之后,荀子与孟子分别执其一翼。应该说,这种定位基本是准确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考察角度,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周代以后,人的理性精神萌发。上迄周公,下至荀子,都在不遗余力地弘扬人的价值。孟子以性善言说人性,兴起人之心志,发人之向善之心。荀子力证善是后天之"伪",而人是善之全部来源。可以说,在确立人为道德之主体这一问题上,孟荀是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的。  相似文献   

9.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0.
学会接住凶狠的“扣球”□巩崇吉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有些带有挑衅意味的话题,角度刁钻,语气逼人,犹如出手凶狠的“扣球”,使人猝不及防,难以应答。但强中自有强中手,那些机智善辩之士,偏能沉着应战,绝处求生,演出一幕幕妙语惊人的活剧,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借鉴。...  相似文献   

11.
傑理 《老年世界》2014,(22):46-46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六篇。《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与李悝同时期的吴起先在魏国进行兵制改革,后又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明法审会,损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打破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强迫旧贵族徙边垦荒,奖励“战斗之士”。  相似文献   

12.
曹淑兰 《公关世界》2022,(20):50-51
“反求诸己”是孟子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检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孟子“反求诸己”的道德教育方法的基本内涵符合内化与外化的思想发展过程,探讨其内在涵义对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钱,即货币,财富的化身,本身并无所谓功过、是非,谈不上什么可爱、可恨,也不是什么神物或魔鬼,只不过是一种流通与分配的手段。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与功能,就能把握自己,不为金钱的外表所迷惑。能够摆脱金钱束缚的是“清廉”二字。清廉,指的是不贪钱财,立身清白,循礼行法。清廉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不贪金钱的清廉之士,被载入史书,流传于世,被尊为“清官”、“廉士”。  相似文献   

14.
黎斐 《公关世界》2008,(2):28-29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诚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对诚信有过精辟的论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韩非予说:“小信诚则大信立,故民主积于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我理解诚信的含义是:“诚”者,即真诚,真心真意;“信”者,即诚实,讲信用,不欺骗别人。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天命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天命之"天"的法则化与规律化;天命之"命"的"在我者"与"在外者"。同时,孟子的天命观与儒学的"德福一致"有着内在逻辑上的紧密联系。孟子将普通百姓的"德福一致"上升到君主的"德福一致",对于孟子而言,民众的"德福一致"就是国家的"德福一致",只有把黎民百姓"德福一致"的追求放在首位,君主才能"德福一致",从而实现了天命观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的贯彻。  相似文献   

16.
汉朝的儒学与宋朝时的不一样,明朝的儒学也不同于清朝,即使同是先秦,孟子与苟子的儒学亦有所差别。与此相应,秉承其时儒学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气质也难免有所差异。但是,如余英时所云,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从这一角度说,儒学事实上就是“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虽各朝不同,但都立足于选贤任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古代选官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西周举才选官采取“乡举里选”的办法。乡和里都是西周社会的基层行政单位,里设“里正”一人,乡设“乡老”(族长)一人。乡老负责选拔本地区的贤能之士,选拔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8.
林丹 《金色年华》2007,(1):54-55
尽管历史上从来不乏中伤犹太民族的种种流言蛮语,但犹太人却依旧是世人公认的既聪明又富有、在各个领域建树颇丰的民族。而除了辛德勒、杉原:德斯这些曾舍身援助犹太人的“异教徒”们,其实世界各地不轻信流言的正义之士,都努力理解着犹太人的种种执著,也都愿犹太人能得到永远的和平与安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的心里,一向有着浓厚的“清官情结”和“侠客理想”。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公平与公正时,要么就把公平公正的希望寄于青天大老爷式的清官,希望通过微服私访、通过上访拿到领导批示,为受害人平反昭雪;要么遐想于“梁山好汉”式的侠义之士,能够除暴安良,仗剑行侠,救民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20.
奉荣梅 《老年人》2013,(9):39-39
被尊为“药王”的隋唐大医学家孙思邈,在上下两千年的祖国医学史上是个传奇式人物——他既是博学智慧的名医大儒,又亦僧亦道,奇特神异,还是个百岁寿星、隐逸之士。这也使得史料上对他的生卒时间说法不一,“定论”为101岁(581~682),但说他享年141岁的证据也很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