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普遍史的角度,认为历史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具有终结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也是一位"历史终结论者".福山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终结.福山的这一观点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由民主制度理解为历史的终结,而只是把它视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战结束之后,因出版《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成为当今世界引人注目的战略思想家。自此之后,福山继续对世界局势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做出种种分析和展望。福山的这些论著,展现了当代的一种思辨历史哲学。在过去的三十年中,鉴于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福山也补充、修正着自己的立场。不过从其2018年出版的《认同:追求尊重和仇恨政治》来看,福山的历史观基本未变,仍然从唯心主义的视角探究历史的演化。他始终认为世界历史发展尽管多有曲折,但将沿着一个方向走向大同:人类历史不是走向终结,而是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过 《南方论刊》2012,(11):53-54,3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福山就宣称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他的“历史终结论”自提出起就受到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不断的挑战,而福山也在这些批判和挑战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二十余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逐步退去华丽的哲学外衣,而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在历史哲学上的让步、在政治科学上的改变与坚持以及对现阶段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5.
充满盲目乐观主义色彩的福山历史终结论虽然凸现了其在触及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矛盾时的全球性理论视野,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这从根本上导致其内在的理论困境和外在的现实困境。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使其在理论上静止、孤立和片面地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则使其面对差别、边缘质疑的实践方面陷入无法自拔的现实困境。因此,回归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走出福山历史终结论困境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6.
当资本主义越过柏林墙,在“一劳永逸地终结了大写的人类历史”(美国日裔福山观点)的欢呼声中,跌进亚洲金融风暴,几乎滑向大危机的边缘,人们不禁要问:何为资本主义?人们公认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社会客观规律的最深刻的揭示者,然而出乎人们的意料: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它所习惯用的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据布  相似文献   

7.
白太辉 《理论界》2022,(5):57-64
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技术因素、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虽然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但是它并未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数字技术只是使数字资本主义用一种更隐蔽、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满足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仅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同时,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反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形式却更加强化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福山历史终结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差异,并就福山和科耶夫、斯特劳斯的思想关联做了辨析,强调所谓历史的终结,只不过是某种特定的历史概念的终结;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只不过是对待马克思的某种态度的终结;历史不会终结,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9.
凌新 《江汉论坛》2002,46(11):52-55
1995年,美国著名学者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提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日益自动化,人类历史正开始进入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劳动将会消失.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在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法国<费加罗报>称"为了今天和明天,里夫金挑起了一场重要的辩论."然而,工作的终结并非是什么新观点,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通过对劳动及其发展史的科学分析,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炫在《文艺争鸣》1997年第1期撰文认为,由物质的增长和精神的下降这一停论所引发的历史乐观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争执,实际上是由历史进步论制造的割裂性思维投入历史观照的结果,其直接后果是既肢解了历史,又不可能为历史转型贡献有效的方法。用“中性”的立场去看自然、人类、文化与文明特质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会导致一个新的历史观的提出,即“历史不同论”。“不同论”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由于“不同”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通过“不同”双双显出对等地位。进一步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差异”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