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子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杰出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思想为核心,以崇扬至大至刚的人格为特征。认为音乐的本体与本质是“与民同乐”,故他竭力反对暴政下“残贼”、“一夫”的“独乐”。因此,他主张作乐应体现仁、义之美德,推己及人,推恩于民,才能“乐以天下”,使民各得其所。此即孟子性善论和仁政思想基础上的音乐美学观,并对后世始终给以深远的影响,故对当代的音乐美学仍具有很大启发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美学中的真是合规律性,那末,美学中的善便是合目的性,便是对于审美对象功利价值的肯定。自古至今,谈论美总是离不开善,孔子说:“里仁为美。”(《里仁篇》)这里的美是和善同义的。他还提出“尊五美,屏四恶”,何谓五美?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的五美也是和善同义的。孟子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他的名言“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章》)便是适例,充实是充实人的品德,“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也就是说,美与善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孟子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善是美的基础,如果离开善,将无美可言。但孟子叉认为美高于善。他在论述理想人格培养的六个层次(善、信、美、大、圣、神)时曾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而所谓“充实”,即指“力行其善”以达到“充满而积实”的程度,故美的层次明显高于善。孟子认为,人类的美感具有共同性的一面,这是正确的;但他否定人类的美感具有差异性的一面,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上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始终围绕人和人生来讨论哲学和美学问题。但对个体人格的极度高扬和对成就理想人格的个体主动性的空前强调,又使他与孔子之间清晰而明确地划分出一条分界线。也正是因为孟子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高扬个体人格和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主动性,才使他为儒家把伦理学哲学引向伦理学美学提供了真正现实的可能,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史地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讨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韩振华 《兰州学刊》2006,(9):70-71,90
王船山(王夫之)四十多年矢志于《易》,易学修养极高,他的易学思想与其人格美学思想紧密相关。具体来说,船山易学中的身心观建基于“气”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生命美学意味;其心性观则表现出古代君子进德修业、追求德之大美的强烈意图;船山的人格美学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英雄人格和政治家人格的统一,特别突出刚健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7.
宋悦 《理论界》2004,(3):112-112
一、美学的内涵我国美学史上第一位给“美”下定义的是春秋时的楚国人伍举,他认为所谓“美”是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的人都是无害的,或者说是有益于人的,才能算是美。伍举的“无害为美”的观点,实质上就是说美就是善,其核心是和谐。孟子提出著名的“充实而谓美”的思想,对美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还对共同美的问题作了形象而精粹的表述,他说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从而肯定了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在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许多思想家就开始对“美”作哲学的思考。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相似文献   

8.
北宋新儒家以“北宋五子”为代表,他们的美学思想是他们哲学本体论的逻辑展开,体现从天道到人道、从天文到人文、从体到用、体先用后、体用一源的特点。他们认为天道的美决定了人格境界美,而人格境界美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象美,人的视听言动、诗歌文章都是气象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 ,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在人本文化层面 ,他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 ,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在审美文化层面 ,他贡献了以“两个一致”、“比较像活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高觉新等世界级的悲剧典型和以悲哀与燃烧的激情为特征的忧郁美 ;在伦理文化层面 ,他既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 ,又不断地自剖与忏悔 ,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1.
论翻译过程中美学意识的传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总免不了对语言本身及语言所承载的内容的“美”的追求,认识和研究翻译过程中关学意识的传递对于翻译本身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何在理解过程(对“关”的直观理解和对“美”的深层理解)与表达过程(“功能对等”的选择、“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对“关”的再现和再创造)中准确领悟和恰当传递美学意识,实可影响到能否正确生动地将原文信息中的美学内涵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12.
自然审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普遍现象和核心内容,它主导了中国古代审关意识的发展方向。现代美学原理中的自然关理论虽然探讨了自然美现象,但它本质上是现代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不能对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进行有效的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自然审美是一种前现代的审美实践,它的哲学根基可以溯源到中国古代特有的自然观,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基础上,人与自然所共在的意义世界被建构起来,这个被建构的世界在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则显现出了自然之关。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对传统美学的语言清洗,促成着西方现代美学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一种具有文化相对主义的思维范式,从而给西方现代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然审美传统对当代自然审美研究有普遍的理论借鉴意义。历时地看,在审美实践上,中国自然审美史呈现了人类自然审美从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悦,从对象自然到环境自然的发展层次,提供了纵游山水、园林建筑和山水艺术自然审美三大形态。逻辑地看,在审美观念上,中国美学提出了"天文"这一自然审美基础性观念,正面回答了自然审美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这两个自然审美最基本问题,解决了"天文"与"人文"关系问题,足可形成较系统的自然审美理论。当代社会应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  相似文献   

15.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明  吴晓 《学术探索》2005,(3):116-121
西方现代美学选择了与古典美学相反的学术路径,批判并放弃了从理性、概念出发演绎出庞大的抽象理论体系的学术模式,追寻对有关艺术和审美的具体问题的解释,这为人类学介入艺术及审美领域提供了学术契机。而美学本身早就有着人类学表述的传统,为美学的人类学转向作了知识结构的准备,人类学一直以来热衷于对艺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介入美学和接纳美学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艺术人类学就是在美学进行困境摆脱时而与人类学整合而成。在学科特质上,艺术人类学表现为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作为具体路径,以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求实的参与观察方法彰显其自身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指1980年以来在美学论争中逐渐形成的“旧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三大美学理论流派。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在根子上不过是这些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之争。本文的任务是指出这一理论事实,并着重分析各派美学哲学基础理论的局限,希望能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进进 《云梦学刊》2004,25(6):21-23,37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宗白华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可以分为90年代和新千年以来两个时段。其中宗白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意境、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生命美学特征及宗白华美学思想开创现代美学的新范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平策 《文史哲》2003,(2):123-128
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 ,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 ,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 ,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 2 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近代启蒙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和直觉主义美学是近代主体性美学的主要样态.三种美学理论面对着一个共同的困境:独立于对象世界之外的主体如何通达对象领域?因此,通过分析近代启蒙美学的主体性困境,揭示出只有扬弃近代的主体性概念,建立一种以存在的境遇为前提和根基,以参与的意识为主要特征,以感性的活动为普遍性和现实性依据的有限主体性美学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与美学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和生态美学,都是在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恶果充分显露之后发展起来的。虽然亡羊补牢已经显得晚了,但还不失为一种补救的方法。生态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至少,它应该从生态学中独立出来,而且与传统美学有所区别。要发展生态美学,首先要调整好美学生态。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学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显学,但却受到严重的干扰,美学生态遭到破坏。50年代的美学讨论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局限于主观客观的争论,严重地脱离审美现实;80年代以后的美学研究,又转向为评职称和建立学科点等功利性目的服务,是另一种异化。既然我们已看到弊病所在,在方法论上就应该跳出主客观二分法的局限,把视野放得开阔些。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可以借鉴。它不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把人体看作是天体的一部分,从天体对人体的影响中考虑保健和治疗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很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