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之后,对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再次科学定位,对新形势下加强执政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期指导意义。党提出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命题,有着深刻的依据。实践这一重要思想,应注意解决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七大将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命题以代表大会的规格确定下来,从而确立了"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哲学新范畴.研究这一范畴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其主客关系、内外关系、因果关系,分析"党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辩证机理,有利于抓住当前社会干群利益关系和谐的实质,促使这一范畴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双向互动,推挽式地前进,为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向前发展释放出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4.
责任政府既是一种民主理念,也是一种对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从西方近代社会切入,便会发现:责任政府不仅是一个基于历史境遇变迁而诱生的时代命题,更是一个悠关权力与自由关系重思的命题;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重理的命题,更是一个涉及政府与人民关系重构的命题。事实上,唯有对上述四重命题予以深度犁耕,责任政府肇始的历史动因及其价值意蕴方能洞明。 相似文献
5.
对三个基础性问题的辩证思考--读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在受命读了两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书稿后,得到不少启示,觉得要促进我们的理论研究发展,就要多点辩证的思考。(1)认识的客观性不是要根本排斥主观性,而是要否定主观的外在独立性,使之成为客观性实现自身的环节。(2)大自然的活动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但大自然的整体却是有序的、合目的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其结果却常常是无序反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才能真正建构起人与自然的和谐。(3)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要说明的主要是: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而不是僵死的、对立的。它的现实表现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资本概念既开拓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的新领域 ,也为这些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综合提供了概念和方法上的支持。社会资本概念也是社会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趋向综合的反映 ,又为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对于关系取向、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 ,社会资本概念有很强的适用性 ,社会资本研究对于“增促社会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对社会资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化迫切需要完善自身的基础理论,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如何确定认识对象中的物质和精神,如何判断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客体,如何区分社会关系中的主观和客观,如何把握历史规律中的内容和形式,构成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即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为此,他提出了以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的道路.罗尔斯提出,首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即所有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内采取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因而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理论实质上,马克思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罗尔斯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0.
个人与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统一性; 单从外在表现型的角度来看, 人类所独具的意识、语言和劳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本质; 而意识、语言和劳动则是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活动; 人类的进化主要不是生物进化, 而是文化进化; 而文化进化又是“体内进化”和“体外进化”的协同进化; 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 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 (社会化 ) 程度是社会进化的尺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逻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基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重逻辑的分野与整合.在价值论逻辑中,个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足的价值载体,而社会在价值上则是非自足的;在认识论逻辑中,个人和社会都不是自足的,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生成的统一关系之中;在方法论逻辑中,个人不具有方法论的含义,而社会则具有“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马克思哲学的“人本”解读、“科学”解读和“辩证统一”解读统一起来,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和项目保护上,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类陷入了一个误区。许多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进入国家级名录的民间文学项目只有84个,占全部1028个项目的8%,与20世纪80年代搜集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文本(故事184万篇、歌谣300万首、谚语700万条)和民间实际的蕴藏量极不相称。20世纪80年代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五个大区的91个常见故事和故事类型,一个也没有被地方申报,故而一个也没有能够进入名录,从而得到国家层面上的保护。民间文学传承人只有32名,占全国进入名录的777人的4%。许多著名的作品没有进入国家级名录,使国家级名录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这些亟待在理念上和实际工作上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3.
“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它指涉着“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在考察这一问题的实质及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明历史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诸方案之得失,并简略地阐述解答此问题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秩序问题与社会哲学的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本质 ,它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深刻根据 ,因而秩序问题是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问题 ,构成着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15.
"是"与"应当"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自伦理学产生以来,它就一直影响着伦理学的发展。这一问题关系到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英国哲学家休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其后康德等人对该问题作出了直接回应。20世纪元伦理学家摩尔、艾耶尔等人重提该问题,并引发黑尔、麦金太尔、弗兰克纳、哈贝马斯等现代道德哲学家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解读,以揭示这一理论问题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引进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实践生活的思想对该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权力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市场化的改革起着消极的影响,可以说是"诺斯悖论"在我国的另一表述.这一悖论的实质,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特有的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博弈,政治与经济的冲突与协调,是政府对市场的侵犯与保护.从政府权力悖论这一角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体制转轨进程.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官僚制组织形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极其保守的力量,因而主张摒弃官僚制。然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无助于官僚主义的消除,反而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按照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和需要,我们的国情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选择组织制度时应该做的并不是摒弃,而是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改善它,使之逐步达到完善。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中西马哲学专家论坛第一次会议在桂林召开后,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深圳大学在深圳共同召开了中西马哲学专家论坛第二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的哲学新开展。我们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新时期哲学研究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中西马哲学开展成功对话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最广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它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借鉴全人类的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从不唯我独尊,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思想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新世纪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融通的发展态势必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会后,我们根据会议发言,组织了这组文章。在本组文章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谢地坤研究员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研究所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生命力和发展机遇仍然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对现实的审视与批判中提出未来发展的合理构想,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