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矛盾是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而根本矛盾人们就很陌生。其实根本矛盾与主要矛盾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矛盾着的事物象以往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一样,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我们“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要求,最近多次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有料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反腐败是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保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大局上来认识反腐败斗争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来正确处理反腐败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我们在反腐败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些人把反腐败斗争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主体性的发展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民的需求变化推动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创造活动促进主要矛盾的发展,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是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人民需求发展、人民创造活动、人民利益实现的历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的历史。文章通过对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人民主体性的内生机理分析,试图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规律,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即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那末,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国史学界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四说: (一)民族矛盾说。杜烈原认为:“当时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曹汉奇同样认为: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并从阶级的剥削、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汉族地主价级也受到歧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翼之也持这样的观点:“元代末年社会矛盾虽然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  相似文献   

5.
杨斌 《理论界》2003,(1):27-27
社会的性质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着革命的性质。在建国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中国革命在取得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是因为,当土地改革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存在着两对重要矛盾:一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所谓民族矛盾;一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即所谓阶级矛盾.史学界一般认为这两大矛盾均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按照毛泽东《矛盾论》的观点,“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即是说,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中,主要矛盾只能有一个.那么,究竟哪一对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呢?有学者论证,在“近代历史的总过程”中,上述两对矛盾都是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较阶级矛盾居于更主要的位置”.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民族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呢?确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二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好一个矛盾。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突出表现。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银翠莲 《阴山学刊》2006,19(6):67-7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容和结构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共消费品的匮乏。这一状况严重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应该从经济发展、民主法制等方面通过一定途径加以解决,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对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矛盾在总体上得到解决,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却大量存在。初级阶段就是在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很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这些矛盾,并且懂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把社会主义制度说得一团漆黑。他们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时,总是采取这样的论述方法:先引证毛主席的一段话,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接着就来一个转折:但是,表现在主要矛盾上是对抗性的矛盾。为什么非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主要矛盾上就成了对抗性的矛盾呢?他们的逻辑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领域里,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这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因而基本矛盾表现在主要矛盾上是无产阶级与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依据,才能直面、协调并解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其他矛盾问题,进而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进程中推进各项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先哲们未曾正面提出的传统政治的基本问题。作者认为,无论政治是多么复杂多变,终究是一种以权力为手段以利益为目的稳定的社会现象,因此必然有其隐含幽深的稳定的内在特质,这种内在特质就是政治的基本问题。民本主义与农民战争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两面,而把这两面统一在一起的就是官民矛盾。官民矛盾存在于政治构成的任何领域和政治运行的任何阶段,存在于政治的任何时空内,如果抽掉了官民矛盾,传统政治就不存在了。而所说“官民矛盾”是指由整个官僚体系及所能荫及到的一切阶层和亲族所构成的统治群体。它与人民之间有矛盾和斗争,也有统一与和谐。这种关系就是传统政治的基本问题。政治的基本问题深深隐含在政治过程当中,它的存在和解决,规定着其他政治问题的存在和解决。因此,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和处理一切政治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政治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苏红一社会主义社会究竟存在不存在矛盾?若存在,基本矛盾是什么?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很长一段时期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消失了,矛盾还存在。但是由于列宁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改革开放29年以后,正经历着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的"发展悖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仔细分析中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性质,可以发现,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统一性,这些社会矛盾对社会政治发展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但同时赋予了持续发展与动态稳定的内在推动力。应该从共识重构和制度建设的视角致力于建立政治共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社会资产、构筑和谐基础,这将是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十二大政治报告,是十二大的重要文件。十二大政治报告,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新纲领。报告确定了今后二十年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四项政治保证。十二大政治报告,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主要表现有: 一、抓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主要矛盾,就必须努力发展社会生产,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基础。因此,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出:“在全面开创新  相似文献   

16.
历史告诉人们,任何政治改革总是艰难的;而深入分析其政治上的原因便不难发现,任何政治体制改革都存在着内在的理论悖难。可是,历史也告诉人们,许多改革却通过实践上的有效对策克服了这种理论悖难,而使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因此,深入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对我们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一、政治的二重基本功能 人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这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表现为一种矛盾关系。由于人们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相互依赖,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相互协调解决相互的矛盾。但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是有差异的,因此个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会出现不公、不当、不成而不利于个人之间利益矛盾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政治文明语境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矛盾本质上体现为手段(生产力)与目的(人的需要)的矛盾.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随之,人们渴望参与政治和践行民主的政治需要也凸显出来,并因此宣示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统一体中空前独特的地位.正是基于政治文明的崭新语境,笔者主张,应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重新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政治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价值追求是指反腐败的主体在反腐败问题上所持的认知态度和希望达到的目标。任何反腐败的主体,包括政党、政府、官员、公民等,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反腐败的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多样化的反腐败价值追求与反腐败这一社会问题的内在价值追求存在着矛盾冲突,并影响了反腐败的有效推进。反腐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或是因为全社会反腐败价值追求的混乱,或是因为反腐败主导价值追求公正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非常重视反腐败斗争。邓小平反腐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织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反腐败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1.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邓小平认为,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①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20.
生态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生态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从生态问题到政治关注这一全球发展态势的透视 ,以及对当代我国社会生态与政治交互作用的分析 ,强调生态问题和政治的紧密关联度。揭示了生态问题对我国政治层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厘清了我国生态政治化过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解决生态政治化问题的途径是采取综合性措施 ,努力促进政治生态化 ,从而提高我国政府、群众、个体在政治维度上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