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D生产函数和已有的理论基础,选取1990-2014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农业经济增长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利用“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协方差矩阵来估计静态面板模型系数的标准误,同时基于二步系统GMM法对动态面板模型系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我省各地级市农业产出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调整过程;我省各地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直接边际产出效应相对较小,但影响非常显著;而农业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较大,但影响不够显著.建议加大公共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劳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提升农业产出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制度与经济增长:一个数理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制度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出发,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本、劳动、技术和制度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制度质量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均衡点的存在性影响.模型的结论是:良好的制度质量可以使得经济中存在正的均衡点;可以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体经济增长率,加快经济增长,从而可以解释后发优势现象.反之,不好的制度使得经济系统中无法肯定地得到正的均衡点,使得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体经济增长率出现负增长,从而可以解释一个富裕的国家亦可以变穷现象,即制度的逆转.  相似文献   

3.
对实证材料进行梳理发现,吴江农村经济发展是劳动制度不断合理化的结果。(1)传统时期,村民的季节性闲暇与男女分工形成的闲暇使劳动时间出现大量剩余。(2)人民公社时期,“准工厂制”劳动制度充分利用劳动时间,但劳动效率低下,形成形式上的合理与本质上的不合理的矛盾。(3)转型初期,劳动制度从形式的合理转向了内在的合理,自主的分工与协作得到了广泛的发展。(4)到了转型时期,劳动者阶层重构——企业家阶层、技术专家阶层与普通劳动者阶层的分化,特别是企业家阶层的成长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将资本、劳动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通过构造包含有生产要素三次产业投入结构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三次产业中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对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弹性系数比较来看,第三产业的要素产出效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大于资本和能源的产出弹性系数;从要素投入方向看,在要素总量既定的条件下,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重新配置具有增长效应,第三产业资本增长份额来源于第二产业,劳动、能源投入份额全部来源于第一产业有利于实现产出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两步法”研究了农机服务发展与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关系.基于2004-2016年全国31省份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利用变系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技术变化、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然后构建农机服务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的OL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31省份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存在明显差异,2008年粮食技术变化最为明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2008年高达5%.(2)农机服务在2008年以后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机服务对粮食TFP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3)农机服务发展与劳动产出弹性具有替代关系,与化肥和机械产出弹性具有互补关系.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程度最高,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程度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熵值原理全面衡量经济结构转型,通过设定投资结构转型系数、就业结构转型系数与产出结构转型系数等三个主要变量,分析考察了重庆地区1978-2006年在三次产业中投资、就业与产出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结构变迁并没有起到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但对三次产业产出的结构性波动表现了显著性的响应,同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受到各产业的投资结构与产出结构调整的诱导。  相似文献   

7.
将经济社会学关于小群体的社会性互惠行为理论运用于内部劳动市场研究后发现,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群体互惠行为促进在劳动分工边界模糊情况下交易成本的节省与劳动和谐的提高,继而提高劳动效率。互惠行为引起高技能者的劳动技能溢出以及收益外部性,高技能者劳动技能溢出的经济外部性不能在劳动定价中实现经济收益,而是通过行为互惠合作中的情感收益得到补偿。此外部性将会造成劳动市场二元结构,即高技能者收益相对偏低与低技能者收益相对偏高导致高技能者相对短缺和低技能者相对过剩。但是,通过提升高技能者的社会赞誉与尊重方式,可以补偿他们劳动技能溢出的收益外部性,从而缓解高技能劳动者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的Kalman滤波法对1978—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若劳动力与资本要素投入水平不变,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偏弹性系数为1.189,高于资本产出弹性系数0.470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0.446。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表明规模报酬为递增。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通产业产出的投入配置结构正处于优化过程中,劳动要素的投入经由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向数量与技能的同步增加,流通产业中的人力资本效应越发显著。从我国内部分区域角度分析,由于受基础设施、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流通产业在区域间的产出结构存在一定差距。采用C--D函数及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对我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定量角度考察劳动投入与人力资本在流通产业产出的总体效果与区域差异。研究显示,我国流通产业要素投入总体结构优化,但区域差异显著。应正确对待流通产业中劳动数量增加的现象,同时保证在资本投入带动下人力资本水平的同步提升,以及以政策引导逐渐缩小区域间的人力资本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产队制与责任制下制度安排的分析为背景,对农民劳动效率机制与激励机制效用的比较进行了阐述。生产队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制度安排,由于其在分配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监督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由于农民自主经营,既无需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去评定工分与监督劳动,且又可获得全部劳动努力的边际效益,因而从农民劳动的努力程度以及劳动效率等角度去分析,责任制都是要远远优于分工制这种制度安排的。  相似文献   

11.
劳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因和主体要素,劳动绩效的高低对一国财富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劳动者的劳动努力程度、劳动行为和劳动质量各有差异.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这种差异的成因和对产出增长的效应,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提高劳动绩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的效率、动力与协调性三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余年来,西部地区的劳动和土地产出效率明显改善,但资本的产出效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从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了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这一转变是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因,但与处于同一收入水平、同一时间阶段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投资率和投资率的增长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且下降速度较快。协调性方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缩小了西部地区城市内部收入差距,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新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协调好总量增长与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三大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在讨论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忽略了农业劳动质量,在讨论农业劳动质量时又远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人民公社下劳动质量的偏低导致了农业产出低和农业劳动力不足;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劳动质量得到提高,进而也使农业产出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人民公社下劳动质量的偏低是生产队的组织结构导致人们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内生交易。  相似文献   

14.
经济效益,通常表述为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引入投入-产出的概念,也可以表述为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方法是增加劳动成果的产出(提高利润),降低劳动消耗的投入(降低成本),效益原理不仅适用于物质生产部门,而且适用于具有“投入-产出”的所有系统或过程。高等教育是具有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完整的投入一产出过程,高校是完成这一过程的加工场。其劳动消耗主要体现为人财物的投入,其劳动成果主要体现为输出的合格人才与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投入、产出就要讲经济效益,即m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大的劳动成果。高…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在讨论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忽略了农业劳动质量,在讨论农业劳动质量时又远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人民公社下劳动质量的偏低导致了农业产出低和农业劳动力不足;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劳动质量得到提高,进而也使农业产出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增加。人民公社下劳动质量的偏低是生产队的组织结构导致人们争夺分工好处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内生交易。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这三个要素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便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对这三个因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因为日、伪军与国民党政府的掠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危机。特别是1941年之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劳动力、牲畜与农具都出现短缺,在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当地农民的生产与革命积极性也遭遇挫败。为激活生产,破解困局,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推行“按家计划”,在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思想动员的前提下,通过组织规划和典型示范等举措,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劳动合作,在互助中提高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不仅使农业产量得到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激发了生产热情,支援了抗日战争,并在这个过程中锤炼了根据地军民应对困难、坚持斗争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成为延安精神的另一个样本。其劳动互助的相关经验,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地计算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直接产出和评价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高等教育财政直接产出指标体系中提取出总量产出(Y1)和收益产出(Y2)两个主成分,得到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直接产出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综合直接产出、总量产出、收益产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综合直接产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正向均衡关系,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直接产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产函数方法来研究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关键是要估计出准确的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系数。采用2006—2008年573家百货、444个超级市场和93个家电专业店的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利用混合OLS、固定(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对二者进行估计。当不控制影响销售额且与资产和劳动相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时,资本与劳动系数的估计值有偏;更严重的是当不控制零售单店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时,将显著高估资产和劳动的系数。控制这些因素后,大型零售企业不存在单店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0~2018年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本文通过非参数DEA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分析了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探讨了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HP滤波法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投入要素增长趋势及其波动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优化投入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技术研发、人力资本、制度变革等多种方面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提高各地区固定资本存量的有效使用效率; 3) 提高劳动的有效参与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