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消费在社会结构与重构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布迪厄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按照"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实践再生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其文化消费理论,本文则主要对此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该理论中,布迪厄充分探讨了文化消费行为同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通过资本总量、资本构成比例以及资本的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考量的社会空间位置,在消费者主观能动的长期实践下,内化成不同阶级独特的阶级惯习,并产生了不同阶级特有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品味;而不同阶级文化消费行为则进一步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区隔与融合,改变了消费者的社会空间位置。布迪厄的从阶级与阶层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消费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关系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了解贫富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特征提供了独特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一个揭示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伟珏 《社会科学》2006,(5):106-117
被称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布迪厄教育理论在社会学与教育学领域内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是一种揭示现代学校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布迪厄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一种铲除社会不平等的制度,相反,它以“遗传”的方式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此类不平等正当化和永久化。此外,教育的不平等也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周鸿 《学术探索》2005,3(2):72-76
阶层形成的研究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外专门论述阶级阶层形成的文献较少。本文对阶级阶层形成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做初步的归纳。这几种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分工学说,韦伯的市场条件学说,汤普森的过程体验与阶层意识学说,布迪厄的资本惯习理论和具海根的政治文化学说。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罗列了马克思、韦伯、布迪厄、汤普森等多位学者的阶级研究,指出他们各自研究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争议.研究争议的焦点是:阶级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为此,马克思区分了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汤普森以历史主义、建构主义和关系论的视角来研究阶级,韦伯则把社会分层分为三个维度来解释阶级现象,布迪厄则用一种辩证的观点,整合阶级分析主观/客观、阶级结构与阶级行动、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以及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二分与对立.文章最后还提到应该将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运用到阶级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讨论了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在指出布迪厄对经典阶级理论进行了关系主义改造 ,以及其理论的经验基础来源于法国资源的特点之后 ,作者梳理了布迪厄阶级理论及马克思与韦伯的师承关系 ,认为布迪厄把阶级理论安置于其社会空间理论之中 ,并根据资本的构成和数量来判别行动者的阶级性情 ,而阶级斗争也变成了争夺对于社会世界表征政权的符号斗争。最后一部分结合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与中国语境 ,对布迪厄的阶级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7.
"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朱伟珏 《社会科学》2005,(6):117-123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从象征支配角度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一样,也可以投资于各种市场并获取相应的回报.由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是以一种"继承"方式进行的,所以它同样凝结着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体现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对布迪厄摄影理论提出一种阐释和理解。文章认为,布迪厄的摄影观其问题意识在于通过对摄影的经验研究,指出摄影实践并没有为艺术民主带来希望,相反,摄影实践依然发挥着社会区隔的功能,并掩饰着社会阶级的不平等。摄影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基本实践形态与社会意义。布迪厄结合阶级习性指出,摄影为上层社会与下层阶级所共同捐弃,而为中产阶级独擅胜场。底层人民对摄影抱持的是功能美学的粗鄙趣味,中产阶级不能达到纯粹美学的优雅趣味,无法以美学性情的姿态体认摄影,只能以否定的态度表示与功能美学的距离,这就使得它的选择显得暧昧摇摆,最终还是落在功能美学一侧。作为中等品味的实践,摄影无法成为具有自主性的艺术。文章还结合甘斯、拉蒙特等社会学家的批判性质疑试图将布迪厄的理论予以客观化,最后,文章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的跨语境效应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阐述布尔迪厄有关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的社会学理论,考察了他所运用的一些基本概念:惯习、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场域、区隔等.布尔迪厄试图建构一种由社会空间构成的差异化模型:社会空间是一个差异体系,即根据不同阶级而差异分布的,每一空间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特征,也可以说,社会阶级是通过划分社会空间的各个区域而区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韦伯对阶级现象的考察和研究,虽在立场和观点上差异颇大甚至对立,前者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后者则主要以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多元价值的社会历史观为依据,但是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他们的阶级理论却都是这一问题研究的最突出成果。本文旨在以韦伯的原著为依据,系统阐述他的阶级理论,在此基础上比较二者阶级理论的异同。一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是由经济利益出发研究阶级的。他认为“产生‘阶级’的因素毫无疑问地是经济利益。”但他又认为,阶级利益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是因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家庭结构、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但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无疑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核心内容。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政策调整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几个方面问题值得研究和关注: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即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这两个调整对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中国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包括变动的过程以及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的状况;三是利益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中国在城乡、区域、行业、个人等层面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目前中国阶级阶层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收入差距变化趋势问题、市场机制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中产阶级问题、农民工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中,有的人根本不承认阶级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存在,有人则承认社会宏观结构,但是用阶层论代替阶级论。在否定对社会进行阶级划分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多维性。韦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并非经济分化的唯一原因,与此相反,这种关系对于产生阶级的各种市场关系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另外,阶级观念显得太狭隘,仅局限于经济范畴,他强调社会分层的多维性,提出了地位群体观念。二战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韦伯这种社会学说的影响。西方社会学的社会阶层是根据任何一种不平等现象或社会差别而将人们划分出的等级层次。具体说来,主要是以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影响力、生活水平等标准来划分阶层的。  相似文献   

13.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人物阶级属性界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社会总体的一部分,只能处于阶级之中,具有阶级属性的人必然讲述阶级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处于阶级关系中的维多利亚小说家们,在小说中就不仅仅是在批判那个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同时也在评述着那个社会的文化,对那个社会的何去何从给予关注与思考,展现一种对人类生命本体的深层思索。  相似文献   

14.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许文博 《北方论丛》2015,(1):138-141
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布迪厄认为,不同的个体行动者通过某种惯习来取得社会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出现了阶级划分,惯习既是内化了的性情倾向,又要依靠实践来生成;与此相似,朱迪斯?巴特勒强调性别是表演性的,是个体行动者根据主体本身的一种效果而建构起来的,但这种表演并不是先于主体选择的,而是遵循着异性恋规范。两种理论虽然讨论范畴不同,分别关注阶级和性别,但都涉及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都化解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体现出阶级与性别之间的相似性:阶级与性别的形成都是行动者个人参与实践的结果,并且这种实践遵循着阶级或性别制度的轨道,具有重复性,尽管如此,阶级与性别的特征并非本质性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相似文献   

16.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各阶级阶层能否和睦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把当今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划分为: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些阶级阶层既有根本一致的利益,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这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阶级和谐或阶级冲突.而实现阶级和谐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各阶级都承认和接受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就当代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的研究,讨论特别热烈,什么新阶层、新结构、新群体,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认为自1956年到1978年前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那么这一说法源自哪里,有人说是从苏联搬来的,有人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认识到“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说法确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应当给予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资本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布迪厄资本论概述 在法国社会学大家布迪厄(P·Bourdieu)眼里,资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社会资本、法律资本等等,其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是三类基本的资本形式。布迪厄批评古典经济学的资本概念只关注了经济资本而没有关注另外一些重要的资本形式。他认为,一种关于社会实践的总体理论,如果不把自己局限于经济,就应当全面地把握资本,充分考虑资本的各种形态,不同形式,并且努力发现不同的资本形  相似文献   

19.
布迪厄对社会分类的分析,是在对社会世界双重性的理解基础上展开其演绎的。他运用独特的分析工具:惯习、实践、资本、场域,从政治运作的视角对社会分类体系的形成、筛选与作用于行动者身上的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布迪厄用一种生成的结构主义的思考方式,祛除了“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的迷雾。对他来说,任何知识社会学或者文化理论,本身必然是一种关于社会分类的政治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赖特在阶级问题研究中经历过两次立场与逻辑的转变。最初以支配为中心对阶级进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建立起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中期将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相融合,在罗默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剥削理论;后来整合了多种阶级阶层研究思路,建构起一个综合性研究框架。多种立场的转变凸显了赖特思想的不彻底性,究其根源在于赖特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观而轻宏观的理论研究方式。其中期理论更富建树性,为学界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