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前个性教育中存在着个性膨胀问题,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和谐个性.和谐个性包括和谐的个性和个性的和谐两个层面,前者是个体内部的和谐,后者是社会学意义上个体间不同个性的和谐.和谐个性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实现个性和谐的重要途径是在教育交往中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2.
和谐教育是古雅典教育的核心理念,其根本宗旨在于公民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包括受教育者身心的内部和谐,也包括教育条件的外部和谐,即培养目标上的和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办学形式上的和谐,同时,也注意到了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这种和谐教育作为古雅典文化的结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着重大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和谐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而社会人的和谐必须以每个人个性的和谐为基础。个性和谐的人只有通过教育去培养、创造。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是以人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包括外在的现实和谐与内在的人性和谐两个方面。目前人们讨论得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而忽视了内在和谐的建构。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与自然外在和谐的根据。人只有在自身内部生成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完成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才能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人格和谐是心理和谐的基础,构建军校学员健康和谐的人格直接关系到学员的健康成长,并最终影响到部队建设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人格包括优化主体的人格品质内在要求和营造和谐人格发展的外在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初的"礼"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性质,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规范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的外在强制逐渐减弱而内在规范却日益增强和完善。提倡礼治的儒家通过以仁释礼,把礼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使人们依据礼义文化机制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从而确立一种精神信仰。在这种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合而为一的内在精神信念支持下,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的内在和谐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个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个体表现。社会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与价值目标。权利为社会成员个性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提供坚实的基础,开辟广阔的可能空间,创造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拥有了权利,个性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就个体而言,个性的发展是其生存的尊严与意义所在。就社会而言,个性的普遍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动力所在,而且是社会有机和谐的必要条件。积极个性的完善是人类社会加速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9.
和谐班级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公平、文明有序、团结友爱、充满活力、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因此,班主任要根据新的教育形势,构建和谐的育人体系,营造和谐的的育人氛围,让每个学生在和谐班集体的环境下自觉地主动地接受教育,享受精神关怀的洗礼,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管理,最终完成个人的良好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伦理本质上是“和”的伦理,和谐在佛教生命伦理思想中处于重要地位,佛教伦理以缘起论为其道德哲学基础,以心灵的道德和谐为根本,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表现为人与人的道德和谐、人与自然的道德和谐,其内在的生命伦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