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经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探索,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型建设道路到生产力标准再到和谐发展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演进过程.回顾这一历史性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把握其精髓,同时对于借鉴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处理当代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基本目标。只有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对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两者的内在关系,实现法治国家建设与公民人格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和同步协调发展,更好地理顺在中国法治国家建设驱动问题上政府推进与自然演进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法治国家建设必然使权利、平等、责任、创新等法律的元素逐渐成为现代中国人意识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制度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规则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从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出发,梳理制度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基层自发到社会自觉、从粗略单一到全面系统的四大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构建起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立国家治理结构、提供治理实践支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更好优化制度效能,还应重视制度体系的恰适性、提高制度实践的可行性、保证制度调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朱军  孙吕明 《学术探索》2023,(12):66-7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和话语表达,其深远意义和理论贡献在于推进了中国式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论创新。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普遍面临着凝聚国内的民众成为一个整体性民族的变迁过程,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的相互交织、彼此渗透构成了演进过程的特殊规定性。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综合性要素分析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理念、社会整合与国家建设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建设提供了中国理论与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社会真理既是人们对社会存在、过程及其本性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和合理把握,又作为社会演进的理论基础和存在样式贯穿于社会发展变迁的始终。客观合理地评价和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蕴含的社会真理思想,既是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的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在其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演进的。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特有的现代化境遇和超大社会的现实将极大地影响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具体形态。为此,只有了解当代中国政治演进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三条逻辑主线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不一样,但贯穿这段历史进程的始终,可以说,革命、建设、改革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重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继续革命"的变奏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与建设成为奏响中国现代化征途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8.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力图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现代化战略。从“两步走”、“大跃进”到“四个现代化”,再从“三步走”到“新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的反思是:第一,中国历史和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而制定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来指导;第二,制定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条件,关键是要有稳定的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及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三,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国情、把握规律,是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战略并取得成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爱云 《学术论坛》2012,35(5):14-18
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20世纪初中国先进分子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被实践、被认知并不断演进的逻辑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梳理这一过程,探讨其规律,对于人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高度统一性和内在关联性。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演进,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从低端少量到高质足量、从粗放开发到精益治理、从技能积累到创新效能激发转向的明显表征。新时代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指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才发展的应然指向、科技创新的重要动能和产业现代化的实然需要。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坚持“引进、培育、使用、激励、留才”一体化推进,有效发挥政策工具、职业教育、产才融合、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生态的共同作用,加快塑造全球高技能人才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区域现代化与区域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现代化研究是我国现代化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研究区域现代化既要借鉴原有现代化理论 ,又必须开拓创新。传统现代化理论侧重于对现代化的总体概括和把握 ,描述性研究多 ,深入到现代化过程内部作机理分析少 ,缺乏科学解释力。新制度经济学揭示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为我们研究区域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区域现代化本质上是区域制度变迁的过程 ,正是制度的不断演进 ,为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拓宽了空间 ,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区域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快区域现代化进程 ,必须从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入手。  相似文献   

13.
面向21世纪,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服务,为管理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化哲学大体上经过了四个历史演进阶段,“中体西用”是现代化哲学的起步形式;进化论是第一个超出封建主义传统哲学范畴的世界观理论;文化哲学反思是中国现代化哲学的多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中国现代化哲学提升到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社会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其急速社会变迁产物的现代社会科学在观照和反映这一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解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家在讨论如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有效推进社会建设之时,与此相关的林林总总的西方理论必然会成为关注和借鉴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因为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西方世界曾经遇到的问题在性质上是相似的,因此,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和一般社会科学叙事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但另一方面,西方理论也并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或准则,因为经济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相异,源自西方的理论并不能够直接搬用到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之中。由于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磨合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家的历史职责就是通过这个空间中的相互磨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社会建设所应着力的重点和制度瓶颈,并制定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和解决手段,就有可能在社会建设方面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开放与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永明 《河北学刊》2003,23(4):100-103
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展开的 ,开放的文化环境是政治文明成长、演进的重要动力。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政治现代化所需的历史资源 ,因此 ,中国当代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在文化开放的条件下 ,破除思想理论障碍 ,立足于国情 ,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化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开展理论研究,使丰富的感性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某种意义说,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马克思说过,三大差别的消失是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三大差别消失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改造农村文化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幅射、指导、带动、改造等功能及其先进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把全国广大农村的文化提高到城市文化的水平。当然城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建设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首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在21世纪中期,使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毫无疑问,伴随着这个过程,必然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现代化,必然是劳动方式和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在这部著作中,邓小平同志反复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观点。这一观点从根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主题,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实践的结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观点,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从而更好地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王立胜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150多年,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转变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无疑也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关键时刻,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就成为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