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城市化水平,然而全球经济发展已面临增长的极限问题。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路数——大规模投资、大规模就业、大规模制造形成的高速度GDP增长。这整个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建设起人口、资本和产业高度密集的工业化城市。这些福特式城市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埋下了能源危机、温室效应和大面积雾霾的种子。福特式大都市发展面临有序终结和转型的问题,美国学者索亚的后大都市理论中关于大都市的解构和重构趋势的看法对于我们从一个宏观的发展趋势审视城市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前景具有启示性。"后大都市"表征的基本涵义是福特式都市宏大叙事的瓦解和未来都市形态的"分形"破碎,即从集中式轴心化发展转向"分形化"发展。"分形化"意味着城市不再应该是按照统一目标集中规划建设的整体,而是在分散、碎裂的形态下相对自主而又相互链接生长的特殊生态结构。中国的大都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引导这种"分形"的发展,也许更适应公平、和谐、可持续的后大都市时代城市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宁夏沿黄城市带作为后起的城市化地区,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高潮,同时也面临城市化发展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城镇化推进呈现出如下趋势:发展中社会城镇化加速发展,大都市带和城市群的活力强化,生态城市和公民社会思潮倍受关注。宁夏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应该汲取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共存共生、人居环境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村落社会与都市社会共同繁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是对以往发展模式的纠偏与重塑。我国的城镇化有别于西方意义上的城市化。一方面,中国二元社会造成的城乡隔离,不是仅仅依靠城市就能解决的;另一方面,西方城市化仅仅观察城市运动过程,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注不够。因此,谈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一方面汲取西方城市化理论和实践中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立足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一般来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用西方城市化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必然存在适应性问题。西方城市化理论存在内部缺陷,我们提出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就是在对传统城镇化有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避免西方城市化在实践与理论上的缺陷,构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进入20世纪后,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大都市化,大都市区凭借其特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构成美国经济增长的中枢。美国大都市的发展已走过10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大都市区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经济结构、多中心的复合型空间结构和马赛克式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大都市区与一般大城市不同的复杂多样的特征。了解和认识美国大都市区管理的经验教训,辨析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行体制创新、打破传统地方政府和行政区划束缚、争取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是当今城市发展的高级形式。中国大都市区实践发展的客观实际迫切要求理论界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和阐释。从大都市区的基本问题界定、形成机制、划分方案、概念混淆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等四大方面对中国大都市区概念厘定进行理论阐释和梳理,进而为深入研究大都市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从生活—生产—生态的发展轨迹、地理—经济—政治的形成梯度、规划—建设—管理的治理逻辑、核心—腹地—世界的空间拓展四方面进行概念厘定,形成大都市区概念的基本表述,即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一种城市地域形式,是一个由众多的具有个性发展特征的城市有机组合而成的区域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空间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化发展实现了"空间消费转向",空间消费日益成为城市消费文化的象征,具有社会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对个人消费及城市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拓展空间消费、重构城市与区域空间、加强空间消费的设计与创意,是推进城市消费发展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空间的规划和配置过程中,国家应将城市化本身建成一种道德方案,作为道德方案的城市空间生态,意味着城市化过程必须从所有城市居民和国家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对城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维护城市空间的生态平衡和城市空间消费过程中的生态道德,使城市主客体之间达成空间的一致与和谐,使之合乎城市整体利益的分配和协调。  相似文献   

8.
研究天津未来发展,必须从天津城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阶段不同,其发展目标、主要矛盾和发展重点必然有所不同。天津目前处于上中等收入地区和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呈现集约化和高端化趋势;增长动力有望由"一轮驱动"转向"多轮驱动"。城市化进程进入空间整合、内外联动新阶段;社会发展转向民生主导。生态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9.
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中和都市外围,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河南都市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布局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休闲生态功能日益显现等特征.但也存在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基础设施不相匹配、制度和组织建设不适应都市发展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重视综合城市发展中的都市农业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按城市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为生态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化的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与产业生态化的产业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抗逆能力、生态效率五个基本要素及政府、企业、居民等社会主体构成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的PSR框架.其政策含义是: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特别要注意集约发展、环保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与城市化进程是并行不悖的。这里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应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别于东部地区,走培育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言21世纪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至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1)。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城市空  相似文献   

13.
一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国际公认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发展小城镇又是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可超越的城市发展形式和发展阶段。很多国家,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证明,一切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都经历过一个由分散落后的农村或自然屯向小城镇合并、集中的过程,还经历过由单一行政中心的小城镇向具有某种专业功能和人口、资金、技术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中小城市过渡的过程。   笔者认为,小城镇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实体,它既具有城市工业、商业和社会服务的经济结构,又具有相当…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自然过程和市场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经济有限供给与社会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斐然,但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导致城镇化存在质量危机。城镇化数量与城镇化质量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过程与城镇化结果的统一,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把实现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从农村走向城市,再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因此,在和谐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同步实现语言的和谐已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是国家的战略大事.本文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认同与城市语言和谐、语言生态与城市语言和谐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做到语言和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化资源的集中与垄断,导致了全球社会城乡分化和两极冲突的日益加剧.没有分散而独立的个体能源供应体系,城市化的进程就无法达至边远地区.在工业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已不再是现代化的动力.在德国社会学家舍尔看来,生化全球化城市是一个没有出路的理念,唯有阳光经济才能使新的全球性劳动分工成为可能.非中心化能源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人类摆脱生化能源的束缚,营造更多施展能力的空间,促使人类走向后城市时代,即非城市化的社会:城市消亡,城乡的界限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释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变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推拉”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动力机制相异。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防止城市病,而且要让农村居民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居民享受城市文明而又不破坏生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集中在中西部山区,多数是国家级贫困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海南省白沙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做了有益探索。白沙个案表明: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国家必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新农村建设,优先安排资金,按生态文明的理念改造贫困村庄的住房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当地居民既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又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特别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国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中国仍处在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无序扩张现象愈演愈烈,管理资源匮乏、社会矛盾突出、城市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1][2][3]。如何有效控制城市的形态结构,使城市发展的空间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得益彰,已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