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印度的政治制度虽脱胎于英国,但和英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政治制度是带有中央集权制特点的联邦制,实行的是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及议会选举等。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议会民主制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印度政治制度特点的阐述,特别是印度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利弊剖析,得出两点重要启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相似文献   

2.
郑娟 《理论界》2011,(2):88-90
本文认为政治伦理学的形成具有充分的现实合理性和紧迫性,并分析了政治伦理概念界定的三种取向,指出政治伦理研究主要包括对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政治伦理主体的伦理审视,政治伦理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丁建定 《东岳论丛》2012,(8):97-100
英国的济贫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济贫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确立了英国民族国家及政府的合法性地位,逐步扩大了英国公民享有社会救济的权力,强化了英国政府的社会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济贫法制度不仅是一项社会救济制度,同时也是近代英国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移植的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使其难以产生内发的制度变迁,近代西方制度文明的挑战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自身演进的轨迹,制度移植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文官制度即公务员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务员制度.其中高级公务员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鲜明体现了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从高级公务员的等级、特点、与部长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概略介绍,从中反映出英国文官制度的鲜明特点,希望能够对英国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感兴趣的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新旧杂糅: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现代化之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借移植西方政治制度达求中国问题政治解决的政治制度现代化运动的失败归结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政治权力博弈、民主政治精英与国民、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军人强权政治得道势所必然并影响以后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施米特政治哲学在西方是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这缘于他对政治的独立理解,即敌友划分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解,并以这种极端现实化的政治理解来挑战马克思的理想政治制度.回应来自施米特的挑战和深入阐发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马克思政治思想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即在现实政治与理想政治之间,寻找和构建更符合人性的社会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论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发展的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观念形态 ,与政治制度发展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但是 ,政治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式 ,使得我国政治文化在转型期对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动态的二重性作用 :一方面 ,政治文化在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上积极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 ,政治文化的个性特点又诱发了制约政治制度发展的消极因素。因此 ,文章最后提出了大力加强与政治制度发展相一致的政治文化建设 ,推动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同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治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从墨守传统体制的政治形态向彻底现代化的政治形态转化.从政治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政治发展的合理性在于:我们应该将政治发展理解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为它预设一个终极目标.中国政治具有自身的话语系统和逻辑结构,它支持了60年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新中国的政治发展路径可以划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它的逻辑自洽性表现在这两个时期的连续性和变化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建国初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将近30年的历史时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之前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在政治运行和实践方面做了合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其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当今许多国家实行的议会、内阁、政党、文官等制度皆起源于英国。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而就。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其独特之处:它走的是一条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渐进式的道路,通过自我调节曲折缓慢发展的速度,采用灵活与稳定交织的开放流动的形式,不断完善其政治体制和改变传统政治结构;它的发展又是建立在英国君主制、司法制、议会制、内阁制、文官制和地方政府制度等内容相互依赖、彼此影响和不断发展完善之基础上的。此外,独特的发展历程与英国鲜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特征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个性的角度对政治家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政治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特定的政治制度内,在一定的政治角色扮演中,政治家的政治个性不断地调整与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运行。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葡萄牙和日本统治时期的香港、澳门、台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宗主国,但其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政治形式与祖国及宗主国的背反方式,政治制度的殖民主义功利性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港澳台殖民政制的建立采取了相同方式———以侵略战争为先导、以不平等条约为其法理依据的暴力强加式;港澳台殖民政制从形式上具有相同的二重背反的特点———既非承袭祖国的原有政体,又非移植殖民宗主国的政体,而是采取了一种雷同的独裁政体:总督制;港澳台殖民政制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为宗主国的侵略服务。  相似文献   

16.
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伦理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既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价值选择活动.政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价值结伴而行.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通过选择特定的政治客体,并通过政治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类的政治生活进行评判,藉此实现对政治生活的范导,并通过价值正当性功能,论证政治的终极价值关怀以及构建理想的政治社会模式.政治价值具有至高无上和统摄性的价值位阶,贯穿政治制度体系和政府组织结构以及政府主体,从而构成政治伦理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就法律而言,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移植了英国法律,传统印度的法律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印度法律也大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具有很强的本土性。  相似文献   

18.
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科 《天府新论》2004,3(2):18-20
政治、政治国家和政治文明之产生 ,本质上是因为人类共同生活必需要共同的制度、规则和秩序才能得以维系和发展。任何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想都必须溶入政治制度 ,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得到表达和反映 ,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政治制度较之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 ,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贺蕊玲 《理论界》2010,(8):204-205
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方各国中最古老的,它有过辉煌,有过衰落,一度被取消,又曾复辟和被改造,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君主制之所以长盛不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英国君主制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稳健的政治文化传统;英国君主制持续保留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现实条件和阶级状况,并与英国的民主法治传统、英国统治阶级和政治制度的灵活性有关;战后,英国君主在英国现行政治体制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已日益成为主体,他们的政治意识无疑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表现出二维特性,这与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都有着关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意识建设,需要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