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依法治国的实施,呼唤着党的领导方式创新,迫切需要"领导"与"法治"的直接结合,把一切领导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领导,依法决策,依法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督,实现领导法治化.领导法治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领导观念、领导思维、领导规则、领导机制、领导方法上实行重大转变和创新,使党的领导方式进一步实现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一个行政法治完善的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实现行政谈判的法治化,推进行政法治文明的进步,这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内在机制,也是整个民族进步的标志.行政谈判作为一种化解群体性行政纠纷“管道”,是由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非诉讼多元化解决纠纷理论以及其具有诉讼解决纠纷不可比拟的优点所决定的,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推动行政民主化与柔性化的有效途径.行政谈判与其他行政行为一样,也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一旦行政主体与相对人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就应当具有法律效力,但必须以实现其程序的正式化为前提.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系统内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村庄共同体虚无化、人际关系理性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导致现代乡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直接要求乡村法治建设和纠纷解决机制做出回应和调整.立足当前农村系统内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通过分析农村系统内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村系统内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文汇 《东岳论丛》2019,40(5):183-190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大批社会经济体蕴育而生,社会分工带来效能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层级的分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多元化诉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叠加,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集中突显。基层是化解矛盾纠纷、维系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从法治化视角,梳理基层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基层矛盾化解的当下情境及瓶颈制约,进一步涵养法治文化,完善多元化解协同治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预防和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对于规避社会风险,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社会法治化的进程中,农民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法治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完善立法,为农村法治建设创造有法可依的环境;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协调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深入普法,培育和提高农民的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法治化进程;实行依法治国方略,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一个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重大问题,党的领导的法治化是国家法治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法治型政党是运用法治的理念、思维和方式、方法治党治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维度之一。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党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法,是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两个基本向度。法治是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党的法治化是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动,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实现了党的历史时代转型,生成了现代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法治型政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与法治联系起来,就是用法治方式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法治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常态的方式。其前提预设是能把社会主要矛盾纳入法律调整,使社会主要矛盾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法律关系主体有公权力(国家、政府等)和私权利(公民、法人等)主体两种。从法学的角度看,社会主要矛盾可以分解为权力冲突、权力与权利冲突、权利冲突。法治国家建设可以解决权力冲突;法治政府建设可以化解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可以解决权利纠纷。法治中国建设就是在反对权力和权利绝对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司法对社会管理具有维护利益表达、促进政府法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司法创新能够实现能动司法及司法效用最大化、调节和化解社会新的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引导和优化社会管理法治化进程。要发挥司法创新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司法创新还须遵循一定的条件和限度。  相似文献   

10.
刘安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48-150
诉讼与非诉讼手段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两种主要手段。从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人民调解为主要的纠纷化解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诉讼来解决纠纷。而一个社会想要达到安定、团结与和谐的局面,则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通过对农村基层治理进行必要的理论剖析、现状审视、路径探索,提出采取实体上消解农村三大社会纠纷、程序上完善农村多元解纷机制、宏观上深化农村法治县域实践的策略,以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该书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逻辑,独辟蹊径的见解,为我们展示了农村基层治理内在的实质与应对方法,是一本在解构农村法治问题、建构治理模式、指明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具有较大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和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法律体系有待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有待改进、公众的法律信仰尚未普遍建立、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缺乏实效、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和障碍。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积极推进党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冬春 《理论界》2011,(7):54-57
自从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确立以来,学界也开始关注农村的法治建设,但总体而言,我国学界对于农村法治的关注和研究都是不够的,研究的进路也是相当狭窄的。从法律与其他社会权威在农村的状况这个视角去研究农村法治问题,探讨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社会权威在农村的状况,主要目的是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在农村遇到的困惑作一番学理上的解读,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领域,建设法治乡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层实践,也是新时代化解农村矛盾的有力抓手.当前法治乡村建设过程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发展阶段的局限,也受到乡村社会经济、法制、文化等方面深层次的影响制约,应针对当前农村现状,着眼农民切实需求,积极寻找...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是法治化,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治在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弘扬法治精神,引领法治实践,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推进法治新疆建设进程稳步向前迈进;加强地方立法,以立法为引领,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99-204
在部分群体事件中,参与群体理性决策并组织实施了暴力行为。群体事件中的这类暴力现象,便是理性暴力。理性暴力的产生,是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明确的目标诉求和较高的组织水平是理性暴力产生的内在动力;强大的国家权能、压力型体制和法治化缺失,是理性暴力产生的制度背景。推进依法治国,做好事前法治化预防、事中法治化化解、事后法治化处置是预防化解群体事件中理性暴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哲 《兰州学刊》2010,(4):100-102
农村民事纠纷具有复杂多样、难以化解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应当更加关注农村纠纷的乡土性特点,重视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在今天的合理继承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治的核心是司法法治化 ,在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司法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我国司法法治化的相关因素 ,建立健全相应的司法法治化机制 ,改革现行司法制度 ,实现司法独立 ,维护司法公正 ,全面推进司法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蒋新卫 《兰州学刊》2006,2(1):110-112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政党的决策、活动和领导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真正走向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依法治国有科学的思想指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理论和实践上的全方位统一。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不仅能够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使依法治国的工具价值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统一起来;同时,也能够稳步地、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党的领导是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依靠是法治。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积极构建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机制。重点是坚持依法完善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自治的法律制度,保障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不断增强,构建有利于夯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基础;健全综治信访和维稳的法治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责任,推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强化宗教事务管理的法治机制建设,坚持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突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监管法治机制,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