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何李 《兰州学刊》2009,(4):200-202
“作意好奇”是中唐的一种社会风尚,也是当时文化界标榜的一面旗帜,在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中都有明显体现。这种风尚与传奇小说“征异话奇”的先天题材优势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唐代传奇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题材、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文辞这四个方面。“作意好奇”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整体上看是瑕不掩瑜的。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叙事文学中理想女性的形象也一直随着人们审美态度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大致以唐代为界,叙事文学中的女性审美主潮从偏重日常实用和道德教化的“德言容功”逐渐过渡到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对生活品位和艺术气质的追求.而这一过程也即社会审美思想嬗变的过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背景.文学功用、女性地位和文学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荣斌 《天府新论》1996,(1):74-76
试论陆游的咏梅诗词荣斌在我国文学史上,咏梅,是诗人词家十分热衷的创作题材。咏梅诗的兴起,约在甫朝梁陈之际。唐代虽然也曾出现过不少咏梅佳作。但咏梅诗并未形成唐代咏物诗的主流。到了宋代,咏梅诗词大量涌现,一破“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说》...  相似文献   

4.
刘传霞 《晋阳学刊》2006,1(1):108-112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诞生了一批表现女性同性之爱的作品,但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和遗忘。对这一批作品进行集中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其主旨就是重建当年的文化脉络,探讨中国现代女性同性之爱文学的独特形态和政治文化价值,勘察男女两性作家在同一题材上所呈现的结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形成的历史与现实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5.
王红丽 《天府新论》2004,(6):126-128
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中唐女性的生活习俗,从行为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有梳妆打扮方面,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形成了其时独具特色的“时世妆”;唐代妇女,日常生活和岁时节令时的游艺活动,较为多姿;社会生活习俗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另外,在王建的妇女题材诗歌中,写到了宫女们较为丰富的活动习俗。这与当时的民族大融合密不可分,也与由此而造成的礼法松弛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6.
“男女都一样”作为强大的时代话语,对女性进行了男性化、无性化的强塑,结果使“样板戏”中的女英雄都“雄化”了,“非家庭化”、女性单亲化在“样板戏”中是普遍现象,女性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女性话语在“样板戏”中消亡,呈现为“男性化”“无性化”。  相似文献   

7.
1928年丁玲的《莎菲女士日记》问世,震惊当时整个文坛.“一位中国妇女破天荒地描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置它于深刻表现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主要在性道德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的社会环境中.是大胆,把一个病态、神经质的青年女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的淋漓尽致,给读者一种意念上的刺激和新的兴趣,可以说,丁玲因这大胆地剖露,突破了千年封建的思想桎梏而享负盛名.然而历来对于“莎菲女士”的评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茅盾认为她是满带“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新的姿态出现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冯雪峰认为她是“非常时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下产生的具有感伤色彩的恋爱至上主义者.但也有不苟同者,如林伟民、陈惠芬就否定茅冯意见提出“她不会永远迷茫,迷茫走到了尽头,就会找到光明的前途.”“虽然她处在爱的纠缠中,但她并不是把这种爱当作唯一神圣的追求目标.”纵观现当代文学史上各种见解,无非是或者褒扬,说是“叛逆的英雄”、“个性追求的大胆”;或者贬斥,说是“玩弄男性”、“自我毁亡”等等.本文试从女权观、自主观、恋爱观三个角度,对涉菲女士形象重作一次新的认识.一、“男人不如女人”——现代意识的女权观文学是人学.丁玲的创作一直没有远离女性本体,孜孜探索着女  相似文献   

8.
女性人格独立和两性和谐,一直是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唐代以“包容乃大”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散发着独特光彩的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还是市井生活中的女性,她们大胆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对强权制度反抗和追求平等的声音;肯定、施展自身的才能,都展现出女性独立人格觉醒的意味。并且,在男女两性肉体和精神的触碰、交流中,展现了融洽、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以超时空的姿态契合了女性主义者的理想。但是,我们在肯定唐传奇中女性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和谐的同时,也要看到,受时代和女性自身认知水平的制约,她们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追求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和谐,尚未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9.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命运主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女性 ,首先是人类整体精神的代表 ,她们对自我爱的追求 ,正是对压制人性的封建传统的突破。其次是女性精神的代表 ,她们在把握自身命运的同时 ,对抗着西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最后 ,她们悲剧的结局也正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在此种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出她们“爱———反抗———悲剧”的命运主线  相似文献   

10.
婚恋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面对婚恋困境时,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因素和婚恋认知等的差异,她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知识女性多选择放弃甚至悬置“现实”境遇的婚恋,寻求新路,传统女性多选择坚守这种“婚恋”,隐忍伦理.从历时性来看,相同的婚恋选择,女性的觉醒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婚恋观渐趋自我化、自主化、主动化和明朗化,表现出对婚恋的日常化诉求和对生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妇女题材是唐代作家视野中的重要题材,妇女问题在唐代诗词中得到了详细记述和深刻反映。本文从唐诗创作的主客体视角,考察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展示唐代妇女的文化风貌。文章还探讨了《敦煌曲子词》中的“闺阁妇女文化”和“青楼妇女文化”。  相似文献   

12.
郑敏 《中州学刊》2001,(4):130-133
美与爱及女性的悲惨遭遇,是历代咏女诗歌的重要主题.女性美变化的总体趋向是由健变娇,逐渐形成了以阴柔为主的审美传统.历代咏女诗歌大多出自男性之手,少数为女性作品,亦基本反映着男性文化本位观念.咏女作品在题材上于爱情、婚姻、离别、相思、愁怨等若干方面特为密集.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呈现出由偏于表象到偏于内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中,在新诗原野上,误解新格律诗的云雾飘去浮来很有一些。涉足新诗理论界,我们不难看到这类意见:新格律诗,“至今仍在虚无飘缈之中”.“关于新的格律的设想几乎”“变为空想、空谈”。“诗蔑视法则和题材”。“历史上有出息的诗人和诗论家无论在创作实践还是诗歌理论上都是反对格律束缚的。”“现代的沸腾的社会生活和多变的日趋复杂与严密的现代语言使诗人写不出现代格律诗。”“诗摆脱格律的束缚倾向散文化,追求一种散文美,如此方能无拘束地表现这个时代千变万化的事物.”按照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可以认为一切研究对象都是一个系统.此文拟  相似文献   

14.
在审美追求上,元代散曲与唐代以来以诗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明显不同,由蕴藉委婉变为张扬的“豪辣浩烂”.具体而言,元代散曲在审美倾向上崇尚直率的向外扩张,在风格上追求不拘传统的自由随性,在意识表达上强调现世享受的极情尽致.从元代散曲审美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更明确地看出元人对于中国传统崇雅审美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发达的交通、丰厚的利润、开放的贸易政策,吸引了大批“化外人”来华进行商旅。这使得唐代立法中有大量针对“化外人”的律、令、格、式。这些法律条文不但确立了“化外人”在唐的法律地位,保障了“化外人”的各项权益,亦使伊斯兰教在唐时开始传布。  相似文献   

17.
曹禺以对中国妇女的人文关怀、同情与理解,塑造了一系列散发着独特人格魅力的悲剧女性形象.曹禺笔下的女性与奥尼尔笔下的女性在对爱情的追求方面存在明显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这在蘩漪与爱碧、陈白露与安娜·克里斯蒂、花金子与露斯的比较中可见一斑.曹禺悲剧女性观的形成受奥尼尔、西方其他剧作家以及中国古典戏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海滨故人”为标征的形象群体是庐隐在“社会问题型”小说中塑造的第一批觉醒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形象,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女性形象群体精神世界的共同特征。“海滨故人”女性群体的自我追求一方面体现在追求自主的爱情,一方面体现在追求事业上的价值实现。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原因,她们在上述两方面的追求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9.
在女性主义视阈下研究中国文学应注重其民族特色。儒家文化精神为主导的女性伦理,是中国女性历史上主体位置缺席的“元凶”。然而,儒家伦理之于女性又呈现二律背反现象。儒家伦理的妇德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儒家伦理中的孝道在中国“母性崇拜”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又将作为母亲的女性推到社会主体文化表述者位置。这形成中国女性处境不同于西方女子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女神”般的母亲形象与处于男性附属地位的“女从”形象两极化表现的缘由。它导致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解放的自觉性方面整体地迟钝于西方女性。  相似文献   

20.
《传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异数”。这“异”体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启蒙文化的怀疑,对世俗文化的尊重,对中国化写作的自觉追求等方面。这是《传奇》的艺术性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