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生活,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功立业,有些人却不行?不少心理学专家发现,这个秘密就是人的  相似文献   

2.
刘延青 《社区》2002,(14):27-28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得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造物主给每个人一样的头脑和四肢,也给他们同样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还给了每人一天公平的24小时。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  相似文献   

3.
生命与读书     
<正>生命与读书,这个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问题。先讲讲为什么要读书。第一,读书不是因为要做个有知识的人才读书,或者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有修养才读书。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来到这个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相似文献   

5.
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逃,除了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面对,比如试着战胜追自己的人在梦里被人追,想方设法地躲藏和逃避,实际上就是不能正视和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去面对。那么这足够的心理能量从哪里来呢?还是先说一个梦者的梦例。他从小学开始就做梦被人追,类似的梦一直做到大学毕业工作了。他说:"回想起来,基  相似文献   

6.
袁建华 《21世纪》2001,(11):33-33
当许多人决定移民加拿大后,都会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应该委托移民公司办理呢还是自行申办移民?很多人认为移民公司比较专业、有经验,委托办理比较稳妥;也有些人指出身边依靠自己申请移民获得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什么要去花几万元钱呢?还有人认为到北美去闯荡就是一个自我奋斗的过程,如果连申请移民都要委托专业公司而不敢自行申办,那么干脆不要去了。这么多说法到底哪一种对呢?我们且不要下结论,还是分析一下自行申办与委托移民公司办理的区别吧。首先,自行申办与委托移民公司办理在加拿大移民的处理政策上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生命教育即关于大学生生命观方面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与引导大学生深入探讨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等根本人生问题,以提高自我生存、生活质量及人生价值;其基本特点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大学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区别与不同。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活动有新陈代谢和生物反射两种基本方式。新陈代谢所造成的能量匮乏经过反射活动的感受、反应,就形成了企图消除匮乏的心理倾向———需要;而释放的能量与各种活动相结合,则形成了能力。需要与能力的统一必然导致外显操作活动。通过活动建立的个体对外界的关系也有供需关系和功能关系两个方面,自然同一和矛盾两种状态。个体对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以功能关系为中介的供需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原始发生的前提。价值就是从人们对待这种关系的活动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闲暇生活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暇生活是人的生命表现的重要构成。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将闲暇生活理解为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彰显出闲暇生活鲜明的生产性、发展性、社会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伴随的是闲暇生活的普遍异化:工人阶级丧失了一切,维持着有产阶级的享乐生活。实现未来社会美好闲暇生活,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共同富裕和普遍有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能力,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生态危机不断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生态学者的批判。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但它要解决的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把人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必须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在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的内在统一中去解决。这是儒学同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根本的区别,这种解决的方式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最深刻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儒学将完成自然界的化育视为人类的神圣天职,因而追求一种"万物一体"的仁学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是一脉相承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不过是在生物演化的连续的链条上表现出来的最新的一个环节。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生活在文化这一人文世界之中。在马氏看来,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是他的文化整体论的基本论点。作者又阐述了马氏文化功能论的基本思想。作者指出,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的文化的功能,就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因此这种功能思想是以生物性的需要为基础的。尽管补充“派生需要”和“整合需要”来淡化生物性的“基本需要”,但始终维持了文化必须对人的生活有用处的基本观点。要了解文化对生活的用处或功能,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正是马氏极力提倡田野调查的基本出发点。作者在本文中高度评价了马林诺夫斯基基于田野调查来研究人文世界和言必有据的实证论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整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实践,阐述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深刻内涵和作者对其文化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起名的学问     
常锐 《小康生活》2005,(1):44-46
每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称谓。人为什么要有名字呢?其实很简单,取名的目的就是为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的区别。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这个人起名自古非常地讲究,有子女从父姓的,也有子女从母姓的,有乳名、学名、别名、字、号之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常常处于人生的困顿之中,寻觅生活意义与建构生命价值已成为现代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视野出发,我们应该区分幸福与快乐的不同、生活品质与生命品质的不同,且要从生活快乐的有限之中去寻求生命幸福的无限,亦即在有限的人生中去追求生命的永恒,从而既获得生活的意义,亦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振勋 《老友》2013,(11):1-1
人生路上需要用真诚的心灵去欣赏和赞美,而不是用好奇的眼睛去打量。欣赏,就是用眼睛去注视.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味这人世间的美好。赞美就是真心诚意地去褒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与人相互尊重。和蔼友好。人到老年更要学会欣赏和赞美。  相似文献   

15.
人的需要特征新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生命有机体的一种内在固有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的最高存在形式,因而,需要是人的本性,但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根本区别,表现出独有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为本源性、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成功需要付出成本,时间是成本之一,珍惜时间就是节约成本。时间最有情,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时间又最无情,因为它只让一部分人成功。很多人与成功无缘,总是与生命的节奏没有把握好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时间是如何流失的?从个人的角度去分析,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谈剔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在流,一切在变,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剔旧就是一个图书馆藏书的代谢过程。怎样做好剔旧工作呢?第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剔旧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剔旧,好处如前所述,从空间、流通与继续发挥作用这三个方面予以说明了,还从新陈代谢这一哲学高度说明剔旧的必要性。剔旧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对藏书剔旧还是不剔旧,赞成别旧的人居多。但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些不同。他介怕剔错、怕负责任,或者有书藏得越多越好的想法,不愿意剔旧。这就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必要。从普通工作人员到领导干部,都有逐步提高认识的…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山西老年》2012,(8):31-31
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心态,“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探讨艺术审美教育的人学命题时,就如同在追问人是什么,人应当如何生活;当我们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和艺术时,就如同在追问人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和发展.面临着当代社会人类发展的现状和社会转型中人的素质的建设以及人类自我意识与精神贫困等问题,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艺术审美教育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对人类、对整体的个人及其本质进行追问和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探寻、建构和创造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批判了把需要作为决定生产发展的动力和根据的观点,认为在需要与生产的相互关系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决定着需要,创造着需要,而需要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它只是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能决定生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人性、人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人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及其社会性,而不能笼统地把需要当作人的本质。主张“需要即人的本质”,并以需要为根据去说明人的劳动及其社会性,其实质就是要从个人出发去说明社会,势必导致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